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是党中央培训全国高中级领导干部和优秀中青年干部的学校,是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党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是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
集中报道校(院)新闻、部门新闻和地方校(院)新闻,宣传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大教学科研成果,聚焦校(院)改革建设进程,探索打造特色鲜明的融媒体新闻内容产品。
干部培训是党校最主要的职能,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多年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坚持以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主业主课,坚持“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即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开设“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四个方面的课程。“理论基础”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眼光”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当代世界思潮、当代世界民族宗教等;“战略思维”方面课程主要包括“形势与任务报告”、领导能力和执政本领训练课程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交流;“党性修养”方面的课程贯穿于学习始终,主要包括党史国史专题课程、党性教育、党性锻炼等。
科研工作是党的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全部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基础和先导作用。科研部是具体负责贯彻落实校(院)委科研部署的职能部门。党校科研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发挥支撑教学的基础性作用,致力于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于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创新,致力于党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关于党校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党校姓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从严治校,坚持锐意进取,深化改革,推动创新,自觉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办学规律和党校(行政学院)教研人才成长规律,大力实施名师工程,通过实施学术带头人特殊支持、学术骨干系统培养和青年英才个性化成长等子工程,统分结合、分类施策、特色支持,不断改革完善创新引才用才育才机制,着力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党校(行政学院)事业新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形成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各类人才活力迸发的新格局。
对外交流合作服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要致力于建成对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充分展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形象;建成培养全球治理人才队伍的主渠道,不断提升高中级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后备干部国际交往能力;建成渠道广泛、内容丰富的国际资源平台,服务党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建成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涉外资源库,培养一支优秀的涉外师资队伍,形成一批高端涉外交流合作项目。
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网络用户提供办公、学习、生活资源服务,包括图书文献、财务管理、生活信息服务等。
08:49
一是有传承,组织形式好。筹备学员论坛是培训部一个很好的惯例,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学员俱乐部每学期都结合热点难点问题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员参与论坛,可以说论坛年年有、主题时时新。通过搭建论坛这个平台,开启学员头脑风暴,将学员个人专业知识、研究成果、工作经验等等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展示,这样的交流形式很好。在我来党校之后,就举办过关于中国梦、信念情怀智慧担当、国家治理体系、依法治国等几次论坛,都办得很好,通过宣传和报道在党校和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二是有深度,论坛主题好。这次的主题是“读书与从政”,刚才小文同志也说过中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两千多年前,荀子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可见中国有着悠久的要求官员读书学习的历史,官员读书是一种持续性普遍性现象,也是官场的显性规则。你不读书,你考不了科举考试,你考不好科举考试,你就入不了仕,做不了官。所以历朝历代的官员,大都年幼时就学习经史子集、四书五经,读书让他们深谙治国理政之道,也通晓为人处世之理,在积累学识的同时,也提升了人格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古代官员读书从政的精神追求。在当代,在今天,我们从政已经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了,那么读书对从政还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身”,治身养性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所以,读书的好处是不是可以用“有底气”“提才气”“平怨气”“养正气”来概括。通过对古今中外经典著作的阅读,可以借鉴学习为政之道,提升治国安邦本领,同时开阔眼界胸怀,最后实现学以致用,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四气”。
三是有思考,现场发言好。爱读书才能有新感受,读好书才能有新进步,善读书才能有深体会。刚才学员们的发言,不论是从《论语》中学习为学、为人、为政的道理,还是从《道德经》中学“道”与“德”的智慧,不论是从《史记》中看藏汉民族关系,还是从《共产党宣言》中看执政为民的启示,不论是从《论法的精神》中体会法与德的关系,还是从《社会契约论》中借鉴民意、法律和契约三种意识,发言都紧扣主题,立意准确、观点鲜明,既有个人读书心得,也有对现实的深刻思考,谈的都很好。读书学习特别是读经典,我认为就应该追求这样的目标,达到这样的境界。
四是有意义,学学相长好。在党校学习的过程中,听老师授课是一个方面,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学员之间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思想火花,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比老师授课的收获更为珍贵、更为重要。大家讲自己从政道路上和成长过程中烙印深刻的事件与感悟,交流读书中的收获与体会,相互切磋提醒,相互借鉴提高,就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这是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同志2015年6月18日在中央党校培训部“读书与从政”学员论坛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