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法律评论》第20卷要目立法

1.WTO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建构的困境与中国方案研究

杜玉琼、裘韵(3)

2.高校法律地位二重性

——以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为视角

悦洋(21)

3.涉罪民事合同效力研究

唐丽媛(33)

4.古代中国清官司法的刑事证明模式

——以“胭脂案”为例

米传振(53)

5.党委政法委执法司法监督的实践障碍与认识难题

——从M市经验展开

张照涓(72)

6.公民身份与宪法教育

黄圆胜(89)

7.“程序二元,证据一体”理论的双向检视与批判

——以监察立案为切入点

唐露露(112)

8.义务教育事权与政府财力的纵向匹配

——从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出发

严若冰(123)

9.昙花一现:民初监狱学校的盛衰与启示

李诗语(135)

10.认罪认罚案件中的量刑建议:现状、问题与优化路径

刘亦峰、钟宇晴(150)

11.公司分支机构对外担保的实体分析与诉讼展开

管云彪(171)

12.论过程性信息豁免公开的判定路径

金麟(195)

13.保理中虚构应收账款的规范展开

——以《民法典》第763条为中心

张子帅(213)

14.小额诉讼程序构建的必要性再省思与程序改进

杨杰(235)

15.自发演进的商人法

[美]布鲁斯·本森、刘振轩(261)

16.在制度法理论中探寻“法律是什么”

——评《后实证主义语境下的法概念研究》

王荣余(289)

17.会通中西:再论近代法制改革思想的源流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读后

佘文博(306)

作者:杜玉琼、裘韵(四川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构建多边数据跨境流动规则是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在WTO电子商务谈判中已呈现框架雏形。虽然各方在总体上采用了开放的诸边谈判模式,但在WTO内谈判构建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制定和实施仍面临激烈的“话语权”博弈问题,存在难以兼顾高标准与包容性原则、数据流动的特殊性与成员监管的自主性等诸多困境。作为多边主义的有力维护者,中国应秉持追求谈判成效兼顾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利益、坚守包容和发展的价值立场、促进数据跨境流动与监管自主权平衡,在谈判中给出WTO数据跨境流动规则构建的中国方案、显示中国力量、贡献中国智慧。

关键词:WTO;数据跨境流动;规则谈判;中国方案

作者:悦洋(四川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

作者:唐丽媛(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

内容提要:涉罪合同效力认定问题在司法实践中越来越突出,对其理论探讨承载着对刑民关系深入研究的期望。在刑民交叉语境及违法相对论的理论前提下,合同要素与犯罪阶段对涉罪合同效力均构成影响。结合现有立法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公序良俗视角出发,并以《民法典》中关于法律行为无效条款检验,均不能得出涉罪合同当然无效的结论。涉罪合同效力认定应当以民事规范为主导,结合规范目的解释和利益衡量的方法进行个案分析。

关键词:涉罪合同;强制性规定;合同目的;利益衡量

作者:米传振(成都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在古代中国,以县官为代表的普通官员严重依赖刑讯获取口供的刑事证明模式在当时的官僚阶层中具有代表性,而因此造成错案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古代官员们基于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社会观念的高概率判断进行司法裁判,但是,卡理斯玛式清官必须在行动上回应案件可能是小概率事件的诘问,这决定了即便是拥有超强智识的清官们也不得不诉诸刑讯和口供,同时也埋下了清官司法局限的伏笔。刑讯作为获得案件事实真相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有限的。清官的卡理斯玛特质是其个体化的智识禀赋,卡理斯玛式清官能在司法审判中把握不同刑讯手段威慑力的微妙差别。多种力量共同塑造了古代中国清官司法的刑事证明模式:捉襟见肘的地方官难以满足科层治理的需要;科举教育知识类型与司法知识技能类型之间卯不对榫;神灵信仰活动得到了社稷最高者的默认或许可;清官处于国家弱财政汲取能力与地方强财政需求的夹缝之中。

关键词:胭脂案;卡理斯玛;清官;小概率事件;证明模式

作者:张照涓(四川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延伸,对公正文明执法司法的要求和期待也越来越高。为回应群众新期待,近年我国执法司法运行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赋权放权的步伐相对较快,但明责追责的步伐却相对较慢,适应新的执法司法运行模式的制约监督体系尚未健全。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放权与监督的结合、公正与效率的统一,既是当前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选取党委政法委执法司法监督制度为切入点,在全面梳理执法司法监督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党委政法委执法司法监督地方实践,分析当前执法司法监督存在的实践障碍,并立足性质界定、内在逻辑和制度规范三个基本性问题深入剖析成因,最后从澄清执法司法监督的法律性质、明确执法司法监督的操作规则、完善执法司法监督的制度规范三方面提出完善路径,以期抛砖引玉全面提升监督效能。

关键词:党委政法委;执法司法监督;案件评查

作者:黄圆胜(北京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在“宪法—公民”这一立宪结构之中,除却宪法自身的因素,公民的政治成熟与否直接决定了宪法体制的运作优劣。达致公民的政治成熟,现代国家通常诉诸政治教育或公民教育,在多数立宪民主国家,宪法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核心。思考宪法教育,必须明确公民身份作为其理论前提。公民身份的内涵包括身份地位、身份实践与身份意识三个层面,公民身份的理念则为共同体的团结与个体权利保障。在立宪国家,公民身份的内涵与理念决定了宪法教育的基本构造。它构成了宪法教育的动因、设定了宪法教育的理念、限定了宪法教育的对象、规定了宪法教育的目标。我国的宪法教育也可以在此意义上展开。宪法认同是宪法教育的最终目标。经由公民身份概念制约下的宪法教育,可以初步提炼出工具性认同、价值性认同与情感性认同这三种具体的宪法认同类型。

关键词:公民身份;宪法教育;宪法认同

作者:唐露露(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内容提要:围绕探究《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衔接问题,有学者利用证据与程序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论基础,搭建出“程序二元,证据一体”的全新理论模型,但通过双向检视,发现该理论的提出和运用在逻辑层面存在诸多问题。从理论构建出发点进行正向检视,发现程序与证据的相对独立性命题在我国立法模式下并不具有讨论基础,“程序二元”的说法在理解和适用上面临质疑;以“立案”问题为例进行反向检视,发现“程序二元”理论模型下的“二次立案”设计至多是理论自洽的结果,在立法实际、政治视角、权利保障层面均不具有实质性价值。立案问题的本质是刑事诉讼制度之流弊,从两法衔接问题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和处理会阻碍刑事诉讼制度的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程序二元;证据一体;立案;监察法

作者:严若冰(四川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在生育、教育政策转型,义务教育配套服务急需提升之际,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遭拖欠问题当引起更多重视。义务教育事权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但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县级政府财力难以支撑。拖欠教师工资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纵向上政府教育事权与财力不匹配。纵向调整义务教育事权有以下两种方案:一是继续由区县政府承担教育事权,上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等充分支持地方,同时加强财政预算、决算的规范和公开,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督;二是由中央直接承担更多义务教育事权,省级政府进行统筹,县级政府保留必要的义务教育行政权力。在我国央地政府财力整体格局继续保持的情况下,由中央承担义务教育事权或具有较大可行性,且有利于公民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平等保障。

关键词:教育事权;义务教育;央地关系;拖欠教师工资

作者:李诗语(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内容提要:依据民初司法改革计划和《监狱学校规程》,北洋政府司法部和各省高等检察厅对监狱学校的立案和教学进行监管,并自1915年至1922年将“关于考核监狱学校事项”作为独立一章纳入司法部“年度办事情形报告”。其间,先后有三十余所监狱学校在司法部立案和备案,整体上数量减少,由盛而衰,最终被通令停办。其困境在于没有明晰教育部门与司法部门的管理权限与合作通道,缺乏办学经费和就业岗位。因此,应在教育与社会方面,平衡专门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在专业与行业方面,对接教育管理与行业管理;在专业与实践方面,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关键词:监狱学校;专门教育;司法改革

作者:刘亦峰、钟宇晴(四川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量刑建议作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顺利运行的关键,蕴含着“对抗基础上之合意”的属性。考察四川省乐山市2019-2020年认罪认罚案件的办理情况发现:由于控辩双方在量刑协商上不够充分,量刑建议内容的准确性尚需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量刑建议的被采纳率,从而抑制该制度的功能实现。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关键是控辩平衡,从检察机关自身出发,有必要提供一个专门平台供参与方充分交换意见,强化值班律师的作用以及完善量刑计算方法、充实量刑建议的说理性内容等确保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认罪认罚从宽;量刑建议;量刑协商;检察机关

作者:管云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分支机构;职务代理;越权担保;诉讼告知

作者:金麟(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我国过程性信息豁免公开制度在规范面向上的变化引发了判定路径的调整。当前的判定路径包括法律概念的解释和是否公开的行政自由裁量两个判定阶段。过程性信息的法律概念应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广义的解释,将行为开始到行为结束之前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政府信息均纳入过程性信息的范围。公民有权对行政决策或行为作出的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因此,过程性信息的公开范围应当进行类型化建构,细化为意见性信息和事实性信息。意见性信息应当根据最后依据原则和自愿原则进行是否公开的判定,以平衡公民监督权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坦率性交流间的利益冲突。事实性信息则应当以公开为原则,只要信息成熟并以相对稳定的形态呈现就应当公开。

关键词:过程性信息;类型化;豁免公开;判定路径

作者:张子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第三人的信赖保护应就权利变动的差异而循不同的规范逻辑。债权在交易外观上未有公示制度所赋予的普遍公信力,当考量真实权利人的可归责性,此乃第763条所显现的规范机理。在归责性判断上,过失主义无法评定双方均无过错的情形,且债务人的主观过错不属于信赖内容,因此与因主义及风险分配更具衡量意义,即债务人的主观状态不具有责任成立的要件意义,无论债务人是积极欺诈还是过失确认均得适用。弹性判断最终将落于“合理信赖”的认定上。“明知”发挥善意限定的功能,但我国法上并未严格区分善意与过失,因此当包含过失的价值判断而非纯粹的事实认定。在过失判断上取决于信赖外观的可信赖程度,应为“不知且非因过失的不知”,一般负有形式审查义务。外观形式是书面还是口头业已纳入善意判断中,无须特别言明以避免降低制度适用的灵活性,因此本条不存在要件不足的法律漏洞。“不得对抗”系全有或全无的效果,债务人的主观过失可在顺位利益上进行评定。对让与通知脱离债的同一性结构所作的替代解释方案存有缺陷,侵权或可作为救济上的功能替代,但二者存有差异。

关键词:虚构应收账款;债权让与;信赖保护;信赖责任

作者:杨杰(四川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小额诉讼程序低频适用的司法现状,反映了制度的缺陷与局限性,其构建的逻辑悖论与制度缺陷冲击着程序构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程序的制度价值与缺陷的可补正性,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程序构建上逻辑与现实的双重紧张,可以实现对于程序构建必要性的证成。针对程序缺陷,则可以通过扩张当事人的选择权和缩限法官的裁量权、限制小额诉讼程序的绝对适用范围并扩大小额诉讼程序的相对适用范围以及费用控制、强化救济等方式,消减部分缺乏效率的上诉行为、抑制滥用救济权的行为并促使那些本要上诉的案件一审终审,从而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平衡,释放小额诉讼程序的活力。

关键词:小额诉讼程序;低频适用;简易程序;公正与效率的平衡调解

作者:[美]布鲁斯·本森著、刘振轩译(美国独立研究所、美国经济研究所、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经济系、德沃尔·摩根讲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作者:王荣余(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

内容提要:《后实证主义语境下的法概念研究》一书在麦考密克制度法理论“从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的发展脉络中追问“法律是什么”,并对制度法理论的内容、方法、演变以及应用等问题作了深入考察,有助于国内制度法理论研究步入新的阶段。仍需补强的是,“制度性事实”在“非正式言语行为”中具有通往“习惯”的理论可能性;“法律知识”的理论定位、诠释学方法的基本质疑以及“实践理性”的转向为制度法理论经由伦理实证主义发展至后实证主义提供了可循的理论脉络;通过法治来捍卫道德自主的首要性则有可能成为制度性规范秩序的“核心意义”。法学的制度话语并非老生常谈,有必要在此新起点处作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制度法理论;非正式言语行为;法律知识;实践理性;斯密式定言命令

作者:佘文博(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

内容提要:晚清法制改革思想的源流乃是由“中体西用”到“西体西用”,再由“中西合一”而“参考古今,博稽中外”延展的。迨北洋政府后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方“社会本位”的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礼教传统在形式上发生偶合;在更宏观的文化层面,《欧游心影录》《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的观点逐渐成为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主流认知。张晋藩先生关于“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历史价值及经验借鉴”的立论对近代法制改革思想既有因袭,也有超越。《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已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法律史学界努力尝试沟通中华法系的传统与现代、传承与转型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坐标。

关键词: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近代法制改革思想;会通中西

THE END
1.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pdf百度云网盘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pdf 信息来源:网络 分享网友:4045129993 文件大小:17.6 MB 分享时间:2013-11-28声明&链接 请认真阅读以下说明,您只有在了解并同意该说明后,才可继续访问本站。1. 本站唯一网址为( pansoso.com ),除此之外其他一切网站、公众号、App、小程序、交流群等均与本站无关。2. 全站链接通过https://pansoso.com/b/729367/
2.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2024pdfepubmobi电子书如果说晚清修建是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开端,此后经过中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再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法律向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由于社会的发展是永不停止的,因此法律的现代化也只有阶段性而没有终结。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2024 pdf epub https://onlinetoolsland.com/books/1324413
3.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著.pdf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张晋藩著.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第1 页 一 、中国法律 的传统 第 2 页 第 3 页 一、中国法律 的传统 (一 )引礼入法 礼法结合 礼 的产生 礼是古老 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礼不仅起源早,而且贯穿于 整个 中国古代社会 。有关礼 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211/6040122000002010.shtm
4.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理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 本书将法律制度与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与重大事件叠现,探讨法律传统特征,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和可读性。 http://www.queshu.com/book/11157190/
5.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研究中国法律传统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认识法律如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自己,以及它在社会的进步当中所处的位置和价值,从而把握法律发展,借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主动性。传统决不意味着腐朽、保守;民族性也决不是劣根性。传统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只能更新,不能 除,失去传统就丧失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就失去了前进的历史与https://www.dushu.com/book/10159071/
6.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二版)张晋来自5051954257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二版)-张晋藩著-【法律电子书、书籍类】 中国担保法律法规汇编及案例精选-【法律电子书、书籍类】 执行规范理解与适用(增订2版)(上册+下册)-【法律电子书、书籍类】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审判指导-【法律电子书、书籍类】 https://weibo.com/5051954257/N8lvW9ucq
7.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作者张晋藩,2009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法学权威张晋藩先生撰写的一部上乘之作,全书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提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 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g_ut=3&lid=63477449
8.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原文摘录凡此种种,都说明了礼法互补可以推动国家机器有效地运转,是中国古代法律最主要的传统,也是中华法系最鲜明的特征。 (查看原文) 寒鲲 2016-09-19 18:14:11 —— 引自第34页 > 我来写笔记 >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作者: 张晋藩 isbn: 7503620722 书名: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页数: 475 定价: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24413/blockquotes
9.中国法律史讲义pdfepubmobitxt电子书下载2024《中国法律史讲义》以中国历史上的法为脉络,以“治吏”思想为视角和宗旨,专题式地描述了传统中国贵族法制、帝制法制的不同形态内容,以及近代向民主法治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本书内容不局限于传统法制史的律典刑制,更涵盖了从官制,礼制,学制等一系列与法律相关的内容,紧密围绕着“治吏”宗旨,将思想与制度紧密结合,https://windowsfront.com/books/12309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