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记者樊巍】山岭纵横、偏僻冷清、荒草丛生,这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陕飞所在地,也是三线建设艰苦环境的真实写照。1964年夏,党中央作出决策:“注意国际形势的发展,准备打仗,在长远规划中首先要搞好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地区建设。”随着党中央一声令下,在陕西汉中秦岭南麓的猫儿山下,陕飞迈出了在发展中型运输机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第一步。筹建伊始,陕飞就肩负着国家航空事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神圣使命。
半个多世纪中走来,如今的陕飞,已形成运输机、特种机两大系列,多种机型的产品谱系,成为装备我国多个军兵种部队的主力机种,满足了国内市场,并成功出口海外,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伴随着预警机和多型特种飞机的相继研制成功,陕飞“中国预警飞机摇篮”的名片也越擦越亮。
雄关漫道,从填补空白到国际领先,从运8警戒机到“空警200”预警机,再到升级换代的“空警500”预警机,在这条充满泥泞与坎坷的道路上,一代代陕飞人扎根三线,忠诚奉献,攻坚克难;一个个特种飞机从陕飞的摇篮中飞向蓝天,向世界证明中国航空力量。
12月5~6日,记者走进位于秦岭脚下的航空工业陕飞,深入了解中国特种飞机发展进阶之路,共同见证这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成长历程,让世界从陕飞读懂中国特种飞机。
造炬成阳从“一无所有”到“遍地开花”
1975年12月29日,国产第一架中程中型运输机被成功送上祖国蓝天,创造了我国航空工业史上当年转厂、当年安装型架、当年试制飞机、当年首飞成功的奇迹。运8-02架机成功首飞,向世人宣告:中国没有国产大型运输机的历史从此结束!
在承接任务后,运8飞机设计定型,但由于当时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影响,生产线一度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成为制约运8飞机发展“瓶颈”。面对资金缺口造成的喷漆、热表处理、生产准备等生产线建设问题,公司党委及时开展“运8向何处去”大讨论并形成高度共识:“决不能让我国唯一的中程中型运输机在手中夭折!”领导班子及时作出“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实施追赶战略,完善基本型,开发特种机,发展民用机,预研后继机”战略决策,制定“自力更生,亦研亦产,滚动发展,扩大成果”发展战术方针。
1990年12月17日下午两时运8气密型飞机升空,为后续运8系列飞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我国航空事业“新的腾飞”。从1975年运8-02架在公司研制成功以来,陕飞公司已生产交付各类运8飞机近百架,曾多次在珠海国际航展上竞展英姿。多次在西藏雪灾救援、大兴安岭火灾救援、“三江”抗洪救援的前沿空投空运,大显身手......
从一无所有,到各种机型遍地开花,变化的是装备技术,不变的是航空报国的初心。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珠海航展上,首次展出了运8反潜机,“海雕”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空中运8反潜机,是具有“搜攻潜”特殊功能的特种机反潜巡逻机,能够搜索潜艇、攻击潜艇,成为我军南海巡航的利器;运9医疗救护机,拥有比救护车和直升机更快的运输速度,可以进行空中手术,打通了一条空中的“生命通道”。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运8反潜巡逻机、运9飞机、空警200、500等14型18架机组成的4个空中梯队,分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国家和人民的检阅,见证了陕飞特种机发展进阶之路。在55年的风雨沧桑中,陕飞人始终牢记强军首责,牢记国之大者,发扬“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为加快推进航空先进装备向高端装备跨越贡献力量。
升级换代国产预警机研制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记得第一次来到试飞场停机坪上,看到那么多款式不同的飞机,虽然许多都叫不上名字,但仍被深深震撼,后来我也一直在想,这些特种机究竟‘特’在哪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陕飞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新闻发言人吴建成回忆道。
特种机“特”在装备,“特”在功能、“特”在技术。从运输机到预警机,特种机实现了更新换代,追溯特种机的发展历程,空中预警机的发展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过去,预警手段单一,只能通过岸基雷达进行地面预警,由于地球雷达波的直线传播,在地球曲面和建筑物影响下,导致雷达探测距离有限,仅有30公里左右。为了突破地面预警受限的问题,快速发现敌情,具有探测功能的第一代预警机诞生,解决了雷达装机升空问题,实现了低空目标探测。随后,具备侦察+指挥功能的二代预警机出现,预警机的情报搜集能力和控制引导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90年代后期,第三代预警机开始出现,由单一预警和简单指挥功能转变为空中预警指挥飞机,并发展成信息化体系作战中的核心枢纽,具备了预警、侦查、指挥,空中引导等综合功能,陕飞研制的空警200,空警500就属于第三代预警机。
“蓝天有我,全疆安康。一架飞机的研制,是非常艰苦的,空警200的改装超过了80%,但是只用了20个月就完成了设计改装。在研制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大困难。在想要放弃的时候,我们收到了最高领导人的鼓励,不论多大的代价,我们一定要把预警机搞上去,我们是有这个能力的。”谈到空警200的研制,陕飞人对当初一定要将空警200研制成功的坚定决心仍记忆犹新。
2005年1月,空警200成功首飞,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预警机,被誉为陕飞“生命工程”,改动量高达80%以上,具有特种机里程碑的跨时代意义。空警200是中国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自主创新研制的全天候、全疆域使用的预警机,它的成功首飞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预警机的历史。
“在空警200基础上研制的空警500预警机实现了‘小平台、大预警’,具备了第三代预警机的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预警机实现了升级换代,国产预警机研制技术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立足新发展要求,“空警500”预警机于2011年初研制工作全面启动,2015年7月完成设计定型,是我军预警指挥、体系作战能力的倍增器。空警500能够在全疆域复杂电磁环境下执行任务,监视、跟踪、识别空中及海面目标,将情报及时分发到地/海面指挥机构或其它作战单元;独立或按上级指挥机构分配的任务,遂行对航空兵的指挥引导或与其它军兵种的作战协同任务,显著提升了中国基于空中平台的预警探测和指挥控制能力,使我军预警机体系、规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设计定型团队全力攻关,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研制一线,攻克了一道道设计难题。攻克总体气动布局、不可逆助力操纵+控制增稳系统设计关键技术。采用平尾端板、腹鳍局部气动操稳特性优化技术,保证飞机大迎角状态下的操稳需求,解决基本操稳特性问题;攻克重量控制及减重设计关键技术。对非承力构件采用较轻的复合材料替代,通过重量数据管理平台,严格控制重量管理等一系列手段使飞机全机重量有效减轻,满足了加改装结构及任务系统的需要;攻克任务电子系统性能优化设计关键技术,满足了预警机性能要求。
空警-500预警机的成功研制有力支撑了我国战略预警体系建设,拓展提升了战略预警能力,使中国预警机走在世界前列,在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
薪火相传发展蜕变愈见报国初心
“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是因为我们超越了自我;我们之所以能够超越自我,是因为我们有一个钢铁般的脊梁!”发展的道路上,一个个航空人,一段段航空故事,就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陕飞公司从艰难困境中崛起的道路。
“有问题找赵平”,这是在陕飞部件厂常听到的一句话。全国劳模,陕飞部件厂铆装钳工赵平,在被视为陕飞“生命工程”的“空警200”预警机研制的600多个日日夜夜里,没日没夜地奋战在生产一线,和陕飞人一起创造了二十个月实现载机首飞的奇迹。为攻克“机翼柱形窝加工”难关,赵平在距家十三公里外的南区厂房里连续奋战一个月,由他率领的攻关小分队成员每天鏖战16个小时,次日又早早赶到生产现场。最终,提前完成了十余项部件装配任务。七月的厂房酷热难耐,站在六七米高的型架上就像站在蒸笼里,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从钻孔里飞出来的钢屑像一根根极细的钢针,只要一接触就像用针刺一样地疼痛难忍,再粘贴在浑身是汗的手臂上更加难以忍受……可他咬牙坚持,直到排除故障。
“我是汉中人,从小就看着飞机从头顶飞过,喜欢上了航空,从此就埋下了干航空的种子。后来加入设计团队,接过了前辈的大旗,这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延续。”“我们青年人对中国航空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陕飞青年赵斯彤、朱梦豆等新一代航空人的报国初心,更是航空报国精神的传承赓续。
从1969年开始的创业会战到1974年的治滑保厂,应对改装飞机在封闭舱内进行难度最大的绞孔工作时,操作工人只能依靠机上照明灯干活。加之空间狭窄,工人们趴在那里,无法抬起头,身子一动也不敢动,否则,舱内的毛刺就会把肌肤划出一道道血痕。炎夏时节,舱内温度最高时达到40摄氏度,工人们不顾气味难闻、蚊虫叮咬,一趴就是三四个小时。许多人在舱内呆久了,身上都长了痱子,青一道红一道的,手僵腿疼腰都直不起来……回顾航空工业陕飞五十五载的发展历程,“艰苦奋斗、激情超越”八个字就是万余名陕飞人砥砺奋进的真实写照。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着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略;当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他们临危不惧,坚韧不拔,冲锋在前,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周围的人一路闯关夺隘。他们胸中跳动着的是一颗火热的心,涌动着的是一股洪流般的激情;他们始终不忘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跨越半个世纪,当年三线建设的风声雨声、工地号子声仍在心中激昂回荡,激励着一代代航空人在逆境中不畏艰险,在新的征途里一往无前。
乘势而上改革创新谱写时代新篇
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从自主研发填补空白到系列多型特种机“遍地开花”,形成了陕飞特种飞机研制生产基地,我国航空事业实力不断壮大。进入新时代,陕飞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特种飞机产品谱系不断丰富完善,基础管理显著提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十三五”期间,陕飞强本固基,改革创新,其发展潜能被彻底释放,以年均超过15%的增长速度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实现企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第一次迈进“航空企业百亿俱乐部”。
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传统与科技的交融,历史与文化的碰撞,见证了陕飞55年的历程。面向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按照航空工业“两步走”发展目标指引,一幅前景广阔的陕飞未来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
展望未来,航空工业将大力弘扬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担当航空强国使命,加快改革发展、自主创新,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增强特种机研发能力,用一流装备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为实现建军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