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孙鹤: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的书体演变

今天很多人都在讲创意,从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来看,最具历史价值的创意是汉字,以及在汉字基础上升华出来的一门艺术——书法艺术。书法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巨大的不同,其他艺术门类比较直观,而书法非常抽象,原因就在于它是从汉字这样一门已有符号体系的基础文字形式中升华出来的,比其他艺术门类具有更强的文化依赖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将书法与其他艺术门类进行比较的时候,古人给予了书法一个崇高的定义——“字是九重天”,说明书法所代表的品格、品味远高于其他艺术门类。学习书法、认识书法以及真正地理解书法,是一件需要极大耐心和努力的事情。今天我们从书法的源头讲起,来跟大家做一个交流,题目叫“书体的演变”。

书法的体式有五大种: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大部分人会把它们排列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认为先有楷书,后有行草书。很多人在练字的时候都把楷书作为行草书的基础,觉得写不好楷书,怎么能去写行草书呢?事实上,通过查阅历史的真实记录及古人留下来的墨迹,再来看这种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我们会发现人们长期流传的顺序与真实情况并不一致。各种书体究竟是谁孕育了谁?它的源头在哪里又终结在何处?我们的这个讲座就是想从历史客观的角度来说明千余年来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书体和笔法的演变关纽。

一、书法演进过程中的书体变化

我们看下面的“图书”两个字。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书体,楷书。

这也是我们相对熟悉的一种书体,隶书。

这个可能是我们不太熟悉的书体,也是“图书”两个字,是小篆。

这个是“图书”的大篆。

这个也是“图书”两个字,是一种甲骨文写法,出现在大篆之后隶书之前。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它就有了。

那么我们接着看,这是行书的“图书”二字。

这是在我们所熟悉的草书出现之前的一种古朴的草书,叫章草。

这是草书的“图书”二字。

我们看上面列举的这些书法体式,它们究竟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来排列?根据这些字的形态,如何能推敲出哪一种是源头,经历了哪些变化才生成了后来这么多的字体?可以这样告诉大家,“图”字最早的写法出现在商周时期,最早的“图”字外边是像城池一样的一个方框,里面有各种不同的造型,相当于城池里的各种建筑物。“图”本身的含义是描绘及记录所视图像,所以其构成有方有圆,也有不规则的形状。最早的“书”字中间的竖画和两边分叉的笔画代表毛笔,右边是人的一只手,没有把五个指头都画出来,只画了一个大拇指,然后四指中的中指连通到小手臂的位置,呈现出手抓毛笔的造型。这只手抓着毛笔,在一种器皿中蘸着什么,今天我们知道蘸的应该是墨汁。蘸来干吗呢?来书写。今天繁体字书写的“書”,底下不是“日”字吗?大家不要认为是太阳的意思,最早的时候它表示一个盛墨汁用的盛器,中间的小横点是装饰用的笔画,代表里面有东西,所以它并不是“日”字,跟太阳也没有关系。这就是“图书”二字最早的形象。

在下一步的变化中,表示手的笔画圆转之后向前伸了,一下子抓住了笔杆。代表毛笔毫毛的两个笔画依然在下边存在着,蘸墨汁用的容器空了,象征里头有东西的装饰性小笔画没有了,但是有一些小点在旁边,说明书写的时候带出来了墨汁。进一步的变化是什么呢?圆转的笔画变方了,里头出现了一个口,然后下面很多不规则的小短笔画完全变成了非横即竖的笔画。随着装饰性动作的减少,“书”字变得更加简洁。这一阶段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一直延续到他统一中国之后,此阶段使用的汉字叫“秦简牍书”。我们刚刚叙述的以上几个步骤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它们都属于大篆体系。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他的丞相李斯开始整理文字的造型,就出现了一种非常唯美、字体修长的书体——小篆。“图书”二字就写成这样了。

这种书体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并且匀整对称,唯美中带着一种挺拔感。

那么在这之后又有了什么新变化呢?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开始把汉字中方的笔画变得更方,圆的笔画全消除变为方折,总体来说就是把笔画变得更为简单了。最重要的是在笔画的横端末尾出现了散毫,同时拢毫,最后向外出锋的动作,我们把它称为“燕尾”。所有的笔画在起端的时候,全部笔锋藏在笔画之内,形成一种圆的态势,像卧蚕的头一样,所以叫“蚕头燕尾”。变化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就是隶书。隶书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但最终成熟则经历了两汉时期的发展。因此,虽然秦代开始出现了具有隶书特点的折转动作,但经典的隶书作品并没有出现在秦代,而是在汉代。

可以说,隶书是其身后所有书体的母体。隶书形成之后出现了进一步的分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隶书圆转的地方变成方折,然后出现了硬勾,出挑锋的地方变成顿笔回锋,这样就成了楷书;另一方面,对隶书进行简化,再书写得迅速一点儿,就成了草书。

草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它由隶书演变而来,虽然古朴,但法则非常成熟。早期的草书叫“章草”,到了东汉张芝时期出现了“大草书”,唐代时才开始出现“狂草”。

草书是最简便的一种字形,那么它为什么这么简单呢?它的灵魂精髓就是要省并简连、去繁留单。今天我们看繁体字的时候偶尔会感到很亲切,因为它跟简体字非常接近。殊不知简体字不是躲在办公室里制造出来的,而是由历史上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的草书经过楷化演变过来的。因此,简体字是通过客观途径进一步把汉字符号化后形成的书体。前面我们说草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早期的草书“章草”中出锋的位置就延续了隶书中的笔画特征。后来草书经过数次演化,变为今草以后,就没有那么多夸张的动作了。

草书的“图”字,方框里酷似“又”字,却没有“又”的含义,它是什么呢?它其实和图的上半部分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简化符号,不具有文字意义。我们看“图”字是国字框里一个“又”,下面三个点,甚至有人把“又”和点的组合当作是冬天的“冬”,事实上它跟冬天没有什么联系,并不是我们今天认为的简体汉字的前身,而是原来汉字造型符号化之后的形态。

再说行书,它是在隶书向草书过渡过程中出现的,是介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流变字体。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书法在演进过程中经历了书体的变化,而变化的顺序以隶书为关纽。如果上面的个例还不能够精准说明问题的话,我们可以从下边列举的历史客观材料中去寻找根据。

首先看篆书。篆书的造型特征是弯曲如弓、劲真如矢,就是说它的笔画力量必须非常强,并且要运用圆转的笔法使笔画弯曲如弓。

大家看篆书的“图”字,是一个包围形的结构。框里面是一个人正面站立的形象,人的后背和上肢都通过弯曲的笔画体现出来,所有的动作在转笔的时候都是圆转行走,没有直笔画。如果换成另一种书写材料,那就不得不直了,比如拿刀刻的时候,圆转的动作就很难做得非常完美。甲骨文时期是用刀刻字的,少数高手可以做到使刀如笔,能够把圆转动作做得非常好,但更多的是把圆转处刻成了方折。所以这就是材料和工具的变化对字形的影响。

下图是商代的甲骨文。

记载的是商王占卜的时候观察到的一种现象。他问气象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得出的结论是有云彩从东边出来,还有就是会有日食。表示日食的符号是一个人斜躺在那里,下面是太阳,说明太阳被挡住,人看不见了,所以是日食。还说北面的天空会出现彩虹,彩虹出来之后会有一个在黄河边饮水的活动。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什么呢?尽管古代的笔法及字的形态都离今天非常久远,但却是今天的汉字的源头。

到了已经有墨迹留存的简牍材料时期,篆书的演化轨迹及书体发展方向日渐明朗。我们见到的出土的最早的实物简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但实际上简牍在甲骨文时期就有了,只是那时候简牍的留存极为不易,所以只有青铜器及甲骨片上的文字被保留了下来。

从1975年开始,战国时期及秦代的一些墨迹被发现,也说明了汉字演化的轨迹。

刚才我讲到大篆要有力量,有圆转,有弯曲,上面这种字体也属于大篆,但与我们刚才看的第一幅相较产生了一些显著变化。这幅字还有圆转,但它圆转的幅度没有之前那么大,并且它的直笔比原先多,比如“手”已经不圆转了,几处都出现了方折。这种方折的动作再处理得帅一点,就开始出现了连笔。

下图是里耶秦简,2000年前的“请柬”。

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篆书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毛笔使用技法的变化,从不折也不直的弧曲到横向的有坡度的弧曲,再到开始出现笔画向上敛锋、出锋的动作,实际上就过渡到了隶书的前身。这个动作经过进一步发展以后,就能够看得更加清楚了。

这种挑锋的动作也就是后来的走之,变得日益明显。西汉时期,挑锋的动作逐渐固定下来,被人们有意识地践行,就出现了“蚕头燕尾”(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上图是现存的中国历史上隶书最早的墨迹,写得比较随意。在写得比较规范的时候,隶书强调一个散毫的动作,就是捺画出来时的燕尾效果。它有意识地在追求一种露出锋芒的美感,每次只要有机会都会如此处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规范样式。除了捺画之外,横画的蚕头燕尾也很明显。

那个时候还有帛书,就是写在没有染颜色的丝绸上的字,叫作帛书。帛书的字很规范,再也没有所谓的圆转弯曲动作。

经过客观事实的说明和印证,我们应该承认篆书慢慢演变成了隶书。非常可惜的是,现在绝大多数人还认为篆书演变之后变成了楷书。其实不是的,篆书首先变成了隶书。历史上有一个关于隶书是怎么出现的传说,讲得很是生动,说隶书是在监狱里被创造出来的。秦始皇是一个暴君,制定的法律特别严苛,把很多人都抓到了监狱里。当时战火频仍,有好多需要快速书写的军情报告,这就需要一种更简便的书写方式,那么大篆就不适用了。监狱里有位叫程邈的徒隶,为解皇帝之忧,创造出了隶书。但是实际上,隶书不是某一个人创造出来的,它是文字演变过程中,随着人们在书写实践中对便捷日益迫切地需要而出现的。隶书把曲曲缓缓的动作变成方折简洁的动作,它成于众手,是大家在实践当中共同寻求一种更简洁的脱离篆书体式的书体的结果。

到了汉代,隶书的书写即使有不够工整的地方,也没有忘记一定要把笔毫散开,挑出笔锋的“隶法”。以上列举的都是具有文物价值的隶书的实物资料,不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杜撰出来的。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有人去讲程邈如何创造隶书,这是很不应当的,因为它并不是事实。

二、各具特色的草书、行书和楷书

下面这幅图展示的是草书的效果。

草书是从哪来的呢?草书跟隶书同时出现,是从隶书转变过来的,与隶书的演变过程同步。一些写手将隶书纷繁复杂的笔画通过整合,以求得更进一步的简洁效果,形成了具有连带关系的书体,也就是草书。它并不像人们以为的是楷书出现以后,写得快一点、连一点的产物,而是篆书转变成隶书后,进一步简化的结果。

上面这幅草书谈的是中原、鄯善国以及匈奴之间的事。“奴”是指匈奴,“已”是已经,第三个字是我们今天的“与”。繁体字的“與”非常不好写,这幅草书中只取了上半部分中间的一点,并且是连笔。今天的“与”是由草书进一步规范楷化过来的,把横画写在了左右两边。这句话是说匈奴和鄯善国之间存在巨大的利益冲突,这对中国非常有利。汉代所指的中国是中原地区,西汉的都城是西安,东汉的都城是洛阳,都是在黄河流域。用现在的话来讲,这句话描述了一种对中国非常有利的国际形势。因为这一记载非常生动,我还特意把“中国”这两个字掐出来放大。

“中国”两个字的写法在汉代时就已经跟今天非常接近了,尤其是“中”字。从“国”字的最后一横,大家可以看出一个先轻后重的变化,然后笔锋从右上出来,这是对隶书痕迹的一种保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章草还没规范化之前的一种效果。草书成熟于距今非常久远的汉代,是一种简便、艺术性强的字体。需要强调的是,草书不是草率的书体,它在成熟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严谨的法度,叫作“草法”。因为草书的高度抽象,在现代,草书属于汉字当中的印象派,与中国绘画里的写意派相类似,也有人把草书当作是最具创意的一种文化产品。

汉代的简牍、墨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不仅记载了民族关系及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且作为书法资料记载了汉代笔法的演变和书体的形成。

古时候没有印刷机及各种现代化的保留资料文告的手段,所以汉代都是通过书写记录在简书上。东汉时皇帝下诏书说“老年人保护法”要颁布了,这个诏书就被记录在了竹简上,使用的是隶书。“蚕头燕尾”出现以后,隶书越发成熟化,篆书的痕迹渐渐都消失了。

诏书的内容非常令人感动,说:“高皇帝以来至本(始)二年,朕甚哀老小”。高皇帝就是汉高祖,意思是高祖以来,我们做皇帝的人都感到非常悲哀。为何而哀呢?因为“老小”。这里的老小不是老人和小孩的意思,它是一个偏重词组,实际就是指老人。出于对老人的哀怜,汉宣帝发布了一个具有法律效应的文告:“高年受王杖”。“高年”指70岁,老人的年龄到了70岁要给他颁发一根手杖,这根手杖是以国王的名义颁发的,被称为“王杖”。手执王杖的人不管是做买卖也好,还是与别人发生了冲突也好,通通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保护。怎么来分辨王杖呢?王杖上刻有一个标记,是鸩鸟的头,要把标记展示给老百姓看,“使百姓望见之”,让百姓远远地就能看见它。如果县令等下级官吏有对老年人不恭敬的地方,老年人可以用王杖去打他们;如果老年人上街做买卖,可以卖国家控制的统销产品,比如盐,并且卖了东西之后不必缴税;如果老年人需要有人照顾,那么照顾老人的人可以此为由不去从事徭役、缴纳赋税。此外。老年人有600石的生活费,相当于一个县令的俸禄。

刚才我们看的墨迹本是隶书时期日常手书的痕迹,但是如果要向政府打报告,特别是重要的报告,是不可以那样随便的,因此隶书也需要遵循极为严谨的法度。刚才的墨迹属于文献,不能作为书法来看待。遵循成熟严谨的“隶法”的字帖临摹要从范本中去寻找。隶书在当时也被称为“真书”,为什么?这个“真”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真正”,一个是“端正”,字皆真正,故曰真书,这是隶书的定义。

下面这幅字就符合这样的一个定义,这是东汉时期的《乙瑛碑》。

为什么它这么端庄,这么有庙堂气,法度又如此严谨?因为它在讲述一件不同寻常的事。大家都知道汉代独尊儒术,为了让尊孔大礼有规模宏大的排场,就需要添置礼器,同时也需要负责维护保管这些礼器的人。因此,这就需要向上级打报告去申请,类似我们今天的公务员指标,内容包括给这个官职多少俸禄,让他管理多少人等等,这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写报告的人势必怀着极为恭谨的心态来申述报告的内容。第一页先说自己的官称,是司徒或是司空之类的,稽首是一个敬词,接着讲下面要做的事,希望得到支持。隶书的经典应当是这样没有任何随意性的,有着严谨法度且仪态端庄大气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适合称为书法,并作为范本来临摹。它不仅是书法,也是隶书这种书体的法度要求。

隶书成熟之后,官方推行了隶书,把它作为正式字体来使用。但因为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书写者,除了像《乙瑛碑》这样具有庙堂之气,非常端庄的写法之外,还有不同的风格。比如下图这种显得非常空灵、静美的,像是一个很有气力又很古朴的人,诠释了一种舍巧取拙的状态。

也还有下面这种风格。

这种风格大家不要觉得它丑,实际上它把隶书转移到了另一种审美趣味上去,就是让隶书在规整中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表面上看很是规整,横平竖直的,实际每一个字的虚实关系和重心都不一样。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看这些字时就像走方阵一样。

这两种审美趣味出现在同一时代,因为书手不同,才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

最后这幅字叫《张迁碑》,因为它的规律性不强,与上面的两幅相比,学习起来是最难的。

手书简牍时期,也有把简先编连起来再书写的。大家看下面这幅图,全部用的是草书,有的一个字拉了很长。

今天人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草书是如何起源的,就是从秦简牍书到隶书的转换过程中,由隶书里慢慢分化出来的。大家看下面这幅图,它出现在汉代,是草书跟真书之间,也就是隶草之间的一种状态。

后来它成了另外一种书体的基础,这种书体就是行书。它比草书端正,但比隶书随意,因此最终发展成了介于真草之间的行书书体。如果今天再听到有人说先有楷书,然后楷书变成行书,再变成草书,你就可以据理反驳,告诉他们行书和草书是同时存在的,都是从汉隶中演化过来的。

从汉隶演化到草书经历了一个古朴的过程,期间产生了一种书体叫章草。我们看下面西晋索靖写的《月仪章》。

章草只在单字的内部进行细连,上下字间不连,每一个字的结尾都会把笔摁下去,保留了隶书散毫及敛锋的效果,与此同时,作为草书,它也遵循了草法的根本。

索靖是晋代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大家知道唐代有位楷书大家叫欧阳询,有一次他骑着马出门,途径索靖的碑刻,本来已经路过了,又返回来下马观看,看了一会儿就再次上路了,结果过了一会儿又回过头来看,如此往返了三次,最后一次他没有走,在碑前待了三天。我们今天有字帖,想看什么书法作品都很容易,但是古时候没有,古人要想看某位高手的作品,就得想方设法从他的书信或碑刻中看,而碑刻不是可以随便搬走的。看欧阳询的字,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种笔画内敛的沉凝气象,这是从隶书中来的。他对隶书的练习及对从隶书演化过来的索靖的章草的重视,对他今后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索靖在当时对书法风尚的引领是现代人所想象不到的,如欧阳询一样的书法大家都对他顶礼膜拜。事实上,索靖影响的也绝不仅是欧阳询一个人,王羲之也看了索靖的碑。

我们来看下面这幅图上的楷书,这个楷书是横扁的,并且末端有一些不太尖锐的笔锋,它的结体(书法术语,指汉字书写的间架结构)是楷书刚刚从隶书蜕变过来的样子,书写这个楷书的人是王羲之。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人们对已有书体的一种吸收。众所周知,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潇洒飘逸,但在写出《兰亭序》之前,王羲之的作品中一直都有隶书的影子,即便是写楷书,也有隶书的含义在里面。

我们再看一下书圣早年的行书状态。

王羲之墨迹的大部分原件已经不存人间了,但唐人用摩拓的方法把王羲之的字形保留了下来,让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书法都产生了哪些变化和发展。下面这幅是王羲之的《初月帖》,里面有行书也有草书,可以看出与写《姨母帖》的时候相比,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比如说得到的“得”,完全是草书的结体,左边的双立人变成了一竖,右上的日字和右下的寸字被简化成了一个拐弯,转个圈之后又加了一个点。严格来说,这个字不能称为字,就是一个纯粹的符号,草书中常用符号来代表汉字中复杂的部分。从王羲之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上字末笔跟下字的第一笔已经开始连接起来形成字组,这种两两相连的字组是王羲之对中国书法体式的重大贡献,因为它突破了章草单字内部细连的已有框架,形成了字与字的上下细连。如此便使上字的最后一笔跟下字的第一笔顺势相连,形成了气势与气息的连贯性。之前的《姨母帖》是一字一顿地感觉,而《初月帖》就有一种气息通畅的感觉。这种气息的流动性表现在王羲之早期的行书作品中已经是对历史的突破,更何况后来他的笔法进一步演变,形成了形态的固定化。

今天我们称王羲之为“书圣”,但他并非与生俱来的书法高手,跟他同时代的人说他的字是“末年称妙”,就是到了晚年才达到了高妙的境界。从《姨母帖》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书法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环节递进的变化轨迹。

《初月帖》中有一条弯曲的竖线,它是草书中的“具”字。刚才我们讲,草书是高度抽象的,当它作为一个单字孤立出现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出它是什么字,用字的标准去衡量它已经不准确了。比起字来,草书更像是一种符号,将它放到一定的符号体系之内,它才具有具体的文字意义。在草书体系中,这种高度抽象化的符号是符合草法的。那么什么是草法呢?如果有人用楷书的笔法作出很多转弯细连的动作,说这是草书的句子,你可以以不符合草法来否定他。草法是有自己的造型的,它可以拉直成一条线,或者转两个弯,转过弯之后的字就是草书中比较恭稳的形态。根据上下字的需要,有时候两个连字都需要转弯,这样弯就太多了,虚实关系就显得不是很好,因为旁边都是弯弯绕绕,就太实了,这时候就要让它显得空明,适当加虚一些,把弯的笔画变成直的。这种艺术化的处理方式在章法上有很好的效果。

下面这幅字是王羲之的《丧乱帖》,属于行中带草,既有行书的痕迹,也有草书的结体笔法。《丧乱帖》是王羲之行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也是气质上最接近《兰亭序》的。

希望大家能了解到,《兰亭序》只是王羲之一生中的一个侧面,远不是他的全部,而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作品是他最为真实的日常面目,相当于他的日常生活照。据说《兰亭序》写完之后,王羲之又写了几十遍,最后因为不满意都撕掉了,也就是说,像《兰亭序》那样登峰造极的作品是不可复制的,即使是他本人也做不到。

在王羲之的草书作品中,将文字高度符号化的情况是非常多的,比如下图那幅字里的最后两个字“顿首”,“首”字变成了一条直线跟“顿”连在了一起。保留“顿”的左半边,将右半边的“页”向下拉就变成了两个字,然后“首”再写作一条直线向下拉长一些,就是“顿首”两个字。“顿首”是一个谦词敬语,古人写信时会把它加在末尾,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行书作为真草之间的一种书体,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实践价值的,如果日常书写都使用很恭稳的隶书,肯定来不及。在楷书刚刚起步尚未成熟,隶书的影响力还在的一段时期,王羲之在写隶书的时候会掺进去一些楷书的写法,写行书时偶尔又会掺入一些草书的动作。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行书和草书是同一时代出现的,偏左一点是纯行书,偏右一点是纯草书,二者结合在一起,行中带草,草中带行,没有任何违和感。

前面我们说《兰亭序》是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那么他还有草书代表作《十七帖》。

跟章草相比,《十七帖》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它的上下字不相细连,还是透出了一种古朴的感觉。现在人们印象中的草书实际上从唐代才开始出现,也是在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才有的。大家看下面这张图,每一个上字跟它的下字都细连。这幅字是唐代草书大家张旭写的《古诗四帖》中的一个局部,写的是谢灵运的诗《王子晋赞》。

他能够做到什么呢?只要一开始下笔,这一行字毛笔都不离开纸了,一直连到最后一笔。也许偶尔会有一点间断,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你会感觉到它是一个笔画从头写到尾,只看到连,看不到断。这是草书的又一次进步,这次进步把今草变成了狂草,或者说把小草变成了大草。王羲之的今草也叫小草,狂草也叫大草。

狂草的代表张旭是一个,还有一个人叫怀素。与张旭相比,怀素的字更有修养,不是一笔细连一行,而是有连有断,相当有节度。

很多事情都要讲度,因此如果要推荐大家学习草书的法本,狂草或者大草的法书(古代指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字帖时,我会推荐怀素,不会推荐张旭。因为张旭的字有点野,而怀素的字则草法严谨,气息文雅。从图上大家可以看到,它有连有断,连的地方很有节奏,断的地方会让你感觉到有余裕的空间。

到了唐代,楷书已形成了极为严谨的法度。前面我们说楷书最终成熟在唐代,而草书成熟于汉代,二者谁在谁的基础上得到完善就不言而喻了。

下图是柳公权的楷书,结体纵长,且有挺拔之美,它的勾、捺画,包括每一个点,所有的细节都很精致。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讲楷书要写得横平竖直,由这幅字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是一种误解。如果在楷书的横画底下打一条水平线的话,中间是会有夹角的,所以它的横其实是有倾斜的。竖线也是一样,不是笔直的,而是有弯曲的弧度。正因为并非横平竖直的特征,它们才能呈现出各种特别的姿态,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字的POSE。这种姿势是非常帅的,它的魅力就在于横不平竖不直。王羲之对把楷书写得横平竖直的人说过一句非常不客气的话,叫“状如算子”,意思是像算盘上的珠子一样,大小模样全部相同,十分刻板,没有任何灵活性。这种字没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只能称为美术字而不是书法。

楷书的特点是端庄、楷正,它的风格是多样化的,比如在唐代,除了柳公权以外还有颜真卿。我们看颜真卿的《麻姑仙坛帖》。

柳公权的字是向颜真卿学习的,把颜真卿的字做了个性化处理之后形成了自己的柳体风格。与柳公权相比,颜真卿的字结体更接近正方形,宽博、浑厚、朴茂。颜真卿的字有一种巨大的包容性,如果学唐人的楷书,我推荐颜真卿的书法。如果被欧阳询的审美感召力影响而学了欧阳询的书法,那么他极为严谨的法度可能会约束你今后的发展。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只写柳体,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但是如果你还打算进一步学习的话,柳体可能会对你产生极大的限制性约束,因为它太完美了。

历史证明,没有哪位大家是因为写柳体而成功的;历史同时证明,几乎所有的杰出的书法家都学习过颜体。所以从这点上来讲,书法的性质特点和审美不同,学习之后的成长空间也是不一样的。

三、装饰性极强的小篆和别致的魏碑

(一)小篆

小篆放在了最后说,是因为它镂纤屈盘、参差互进,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小篆的装饰性体现在哪里呢?本来一个字写直线就可以了,它不写直线,要转好几个弯再下来,专门追求一种审美上的姿态。这种装饰性意味着它是美术化的书体,而不是实际生活中能够广泛流通和使用的书体。在历次考古发掘中,没有任何一位古人的书信或任何一则皇帝的昭告是用小篆手书的,除了秦始皇时期用小篆去颁布统一诏令。当时的诏令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法律条文,是在正当场合使用的非常严肃的内容。

我们看下面这幅图,在秦始皇登泰山的时候,用小篆封了山。

对整理小篆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是丞相李斯。比起日常手书,或者说简牍书体,小篆更加端庄唯美。但它也有缺点,受其美术化特点的影响,它无法成为生活中的常用字体,也就无法得到后续的长足发展。小篆相当于书法当中的仪仗队,用来表现一个隆重场合中的一种仪态,所以当隶书成熟以后,很多碑刻的正文改用了隶书,但碑额用的仍然是篆书,因为篆书具有端庄的仪态。虽然由于使用场合的局限性,小篆从秦代开始一直到后世都没能成为人们使用的日常字体,但它也有自身独有的意义。是什么呢?小篆比大篆更加规范,它保留了古文字的笔画含义,在秦以后的一些记录古文字造型的字典中可以作为字头使用,比如《说文解字》就是用小篆做字头。

(二)魏碑

楷书里还有一种体式叫魏碑。魏碑一般出现在两种环境中,第一是墓里头,第二是佛造像旁。

为什么叫魏碑呢?南北朝时期,国家并不统一,北方被少数民族占据了,建立了北魏政权,北方有一批人从山东、河南洛阳等地迁到南方定居,形成了王羲之所处的东晋及后来的宋齐梁陈。迁到南方的这批人总想着自己终究有一天要回到北方老家,所以他们死了之后会在自己的墓穴里找一块砖或石头,刻几个简单的字,阐述一下自己的身世,包括生于何年、卒于何年,老家在哪里,家族状况等,后来人们把这些内容称为墓志。留下墓志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即使我回不了老家,将来我的子孙还有机会把我迁回老家,并且很容易就能找到我的墓在哪里。

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他们信奉佛教,因此开凿了许多石窟。每当有人离世的时候,他们会在石窟旁造一座佛像,然后将佛造像旁的一块石头打磨平,再在石头上刻上逝者的姓名,以祈求他在天国能够不受病痛侵扰,获得安宁。

不管是南方的墓志还是北方的佛造像,这些留存下来的文字资料被统称为北魏碑刻,简称“魏碑”。后来人们发现其审美价值与楷书既有类似,又有不同,故认为它是楷书中一种特别别致的书体。

下图是北魏张黑女的墓志,也叫张玄墓志,因为这个人姓张名玄,字黑女。

从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字虽然是刻在石头上的,但还有一些书写的意味,是楷书,还带着点隶书横宽的感觉。这是非常好的墓志。另外还有一种墓志完全是刀刻的,笔画斩钉截铁,比如下图。

四、书体演变对学习和欣赏书法的指导意义

现在我们知道隶书是取代篆书作为日常使用的书体出现的,行书、草书和楷书又都由隶书生发而来,那么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隶书是书体演变的关纽所在。对上述内容,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总结:隶书是古今书体的分水岭,是行书、草书及楷书的母体;小篆是装饰性书体,草书是艺术性最强,最为抽象、写意的书体。

隶书非同一般的意义对书法学习来说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启发。什么启发呢?学习书法首先不应该从楷书学起,而是从隶书学习,因为隶书笔法是一切其他笔法的基础。学习书法从隶书练起,既符合笔法发展的历史,也符合书体演化的历史。另外,写好隶书可以避免书法练习中的一个巨大的毛病——中怯。楷书是一个起笔、顿、走、顿的过程,容易造成只强调两头忽略中间的问题,这样中间的力量就会被削弱,显得很单薄,这个就叫作中怯。但是写隶书的时候,你必须保持一致的力量,稳稳地往前送,到末端才开始发生变化,这样一来中间就不会怯弱。因此,学好隶书可以解决笔画的力量感、笔法的正确性等问题。

无论是学习书法也好还是欣赏书法也好,刚才我们讲到的几种书体,每一种都有它自己的法度和相应的审美要求。篆书要有圆转、有力量,劲直如矢、弯曲如弓,如果一个人的篆书写的绵弱无力又有圭角(突然顿一笔,突然折一下),那你可以马上给他打零分,因为他没有遵照篆法。篆法要求婉转而通畅,所以用笔一定要圆。如果一个人在写隶书,里面包含一些挣折的动作,那你也可以给他打零分,因为隶法要求精致而细腻,不允许有那样挣折的动作,更不允许写散架。如果我们看到有人写草书只是单纯地把楷书连在一起,那也可以直接给他打零分,因为不合草书的法度。所以在欣赏书法作品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它是否符合书体的笔法要求和范式。在自己书写的时候也一样,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但不能违背法度。

THE END
1.什么是书法?中国的书法有哪几种主要的字体?___ 请仔细审题,看清楚题目要求,认真作答! 正确答案 验证码: 查看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专项题 标签:什么是书法中国有哪几种主要字体 本试题来自[gg题库]本题链接:https://www.ggtiku.com/wtk/44444/3792515.htmlhttps://www.ggtiku.com/wtk/44444/3792515.html
2.中国书法字体有多少种?书法五大字体楷、篆、行、草、隶。大家都知道书法字体种类众多,书法字体,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中国书法艺术和字体设计有很强的联系。书法艺术本身可以当作是对字体的艺术创作,正是因为书法家追求书写的简易流畅,文字才逐步简化。书法字体,传统讲分有篆书字体、楷书字体、隶书字体、行书字体、草书字体五种,并称为书法五https://weibo.com/p/2313474323586948102005/wenda_home
3.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入学考试专升本中国书法简史模拟题及答案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中国书法简史》机考复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是( ) A.金文 B.甲骨文 C.陶文 D.石鼓文 .标准答案:B 2.《毛公鼎》上的铭文属于下列哪一种书体?(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标准答案:A https://yc.eol.cn/a/128007.html
4.中国书法哪五种字体书法字体分类发现字体中国书法哪五种字体 标签: 书法 最后更新: 2024-11-25 共 7个字体 简介: 中国书法哪五种字体 shou xie cao 58语言:英文 tu wen 44语言:英文 yi pu 32语言:英文 shou xie cao 74语言:英文 shou xie cao 33语言:英文 yi 23语言:英文 yi 57语言:英文http://www.qiuziti.com/fontlist2?id=49644
5.国学常识200题(含答案)2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 (B)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公生明,偏生暗 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A) A、《孟子》 B、《庄子》 22、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欧体”是指谁的字体? (B) https://jw.beijing.gov.cn/language/ywsh/201612/t20161219_1056474.html
6.兴山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165、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D) A、草书 B、行书 C、楷书 D、隶书 166、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 A、伍子胥 B、范蠡 C、屈原 167、“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是陆游的一句名诗,其中“大材小用”形容的是下面哪位人物?(B) http://xsx.i.yce21.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715efa91e5ef41e19f7ea8e6416770ee&id=1614815854
7.中国书法艺术2023章节测试答案中国书法艺术智慧树知到答案很多小伙伴都积极入坑,但并非那么容易上手,尤其对新手玩家不是很友好,攻略问答中常常会遇到中国书法艺术2023章节测试答案_中国书法艺术智慧树知到答案不知如何解决,为此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中国书法艺术2023章节测试答案_中国书法艺术智慧树知到答案解决办法,感兴趣的快来看看吧。 https://www.duote.com/tech/xxyxgl/356610.html
8.中国书法的字体,你知道几种?中国书法的字体种类繁多,历史悠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篆书:篆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古老字体,主要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主要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铭文中,小篆则是秦朝统一文字后的标准字体。 2.隶书:隶书起源于汉代,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字形更加工整,线条更加流畅,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楷书:楷书是中国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252388397?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9.三江源赋壮盛世几张草纸写春秋神州风采中国报道网彭崇谷先生还善于把汉字的深刻内涵体现到书法的造型结体之中。他给我们讲到中国汉字的伟大在于字形神奇之美,字的形状与其义、音与意在很大程度上统一。比如“福”字, 它的含义之一是幸福,从其形状看它包含衣食充足,田土广宽、人口兴旺之意,所以他认为书法福字其点线笔画不能太细小,字体不能单薄瘦弱,崇谷先生书http://szfc.chinareports.org.cn/szfc/news/3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