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典雅的新体,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以新隶体立石经于太学,成为国家的标准书体。魏以后称为八分。总的说来,隶书的字体有以下一些特点:1、字形扁阔体势开张从大多数成熟时期的汉碑可看出,隶书的字形多呈扁方,波磔飞动,向背分时,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隶书特点。2、横平竖直笔画匀称和楷书相比,其实隶书是更注重横平竖直的,尽管汉碑风格多样,但几乎都有着这个特点,但其外表的平稳和笔画匀称也是相对的,人们常常有意进行不平稳的处理。3、内紧外松自然茂密隶书常常突出字中的主笔,有些汉碑中的一些字的笔画甚至作了夸张性的变长,同楷书相比,行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减省点画:为了书写简便,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
4、39;宇中间的点画,“心”字的中右两点。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泼。但需要注意的是勾挑与牵丝不能太多,否则用笔就显得不干净,造型也不美观了。B:改变书写笔顺:行书的书写笔顺,采取的是草书笔顺,同原有的楷书笔顺不同。如“秋、有、戎、半”四个宇,前为楷书笔顺,后为草书笔顺。在写行书时,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且要合乎草书的规范。(3)用笔灵活: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写法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既可以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也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个小圈再写戈勾;“也”字的浮鹅勾,由上翻笔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写下也行;“木”字旁的“木”
5、,一般是写好横竖画后,笔势从左边写撇挑,但如果从右边翻笔写撇挑,也有道理;至于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书写法,由上回锋写一挑固然好,用牵丝把竖勾与斜挑连起来写则更佳。(4)体态多变:行书是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活动范围广,表现力丰富,往往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体态多变。如“是”字的四个字尾,“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写意,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体态多变是行书的长处,是楷书和草书所望尘莫及的。楷书的特点(1)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
6、)、“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写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的特点是艺术欣赏
7、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草二种.章草是隶书简易快写书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今草是楷书的快速写法,点画飞动,上下之间笔划痕迹往往牵连.魏碑体的特点:1、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2、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3、突出的特点是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魏碑是南北朝书法的代表,方峻道劲,朴拙奇肆,风格多样,各具特色。魏碑书法用笔奇特,大起大落,不重点画的均衡。或以方为主,或以圆见长,或方圆兼施。行笔迅起急收,转折处更多以侧锋取势,形成外方内圆,外刚内柔,撇捺重顿的特点。汲取了汉碑之长,强调和夸张主笔,形成鲜明对比,结字大胆,欹侧多变,多以险绝取胜。或宽扁,或方正,中聚而外放。章法烂漫,自然多变。由于受历史时代、社会状况、文化风俗、地理环境的影响,粗犷、自然、豪放为魏碑的主要表现格调。魏碑书法溯其源,与南朝书法同出于钟繇、卫瓘、索靖,是汉文化与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