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秋:男,1962年生,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代表作有《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和《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比较研究》以及《原理及其意义──探索中国法律文化之道》;曾获得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最高奖优秀专著奖1项,合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独立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
二、在研项目
1、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传统法哲学研究(15AFX005)”主持人。
2、教育部201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义理与法理:中国传统法理及其当代价值(16JJD820021)”主持人。
三、科研成果
(一)学术论文
1、“试论秦朝法官责任制”,载《法学杂志》1985年第4期。
2、“耐刑完刑考辨”,载《辽宁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3、“中国封建社会奸罪述论”,载《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4、“同姓不婚到同宗共姓不婚的历史考察”(第一作者),载《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5、“论唐代司法审判的法律依据”,载《史林》1987年第4期。
6、“英宗新政与大元通制”(第一作者),载《江海学刊》1988年第4期。
7、“论中国律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载《史学月刊》1989年第1期。
8、张中秋等:“大唐律令与唐代经济繁荣关系之研究”,载《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9、“西方古代法的形式及其特性”,载《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10、“论大唐律令与唐代经济衰退的关系”,载《江海学刊》1991年第1期。
1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人治精神若干问题辨析”,载《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12、“论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载《比较法研究》1991年第1期。
13、“中华法系封闭性释证”(第一作者),载《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14、“中国集团本位法的形成与发展述论”,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第4期。
15、“中国传统法文化在现代法制中的意义”(第一作者),载《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16、“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文化变迁”,载《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17、“现代化进程中的宪政问题”,载《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18、“宋代吸引海外贸易的法律措施叙论”(第一作者),载《法学研究》1993年第4期。
20、“秦代工商法律研究”,载《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23、“传统中国政治生活类型的转变”,载《法学》1995年第6期。
24、“汉代工商法律叙述”,载《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25、“唐代对外贸易的法律调整措施叙述”,载《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
26、“中国经济立法传统及其现代意义”,载《法学》1996年第11期。
28、张中秋等:“对我国立法权限划分和立法权运行状况的观察与思考”(第一作者),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29、“价值的追求:古典自然法哲学述评”(第一作者),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30、“透视唐代经济民事法律”,载《法学》2002年第1期。
31、“法治及其与德治关系论”,载《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32、“进路与出路:中西法律文化比较论纲”,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33、“对中西法律文化的认识”,载《光明日报》2002年8月20日理论版。
34、“继受与变通:中日法律文化交流考察”,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2期。
35、TheinterfacebetweenChinesetraditionallegalcultureandmodernChineselegalsystem,TaiCulture,VoI.VI,No.1&2,Berlin
36、“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载《光明日报》2003年8月26日B4版“理论周刊”。
37、“井田制的衰亡:新制度经济学派视角下的春秋战国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第一作者),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5期。
38、StudiesontheCharacteristicsofvillageConventionsandTheirCulturalBackgrounds,ComparativeStudiesofVillageConventions:China,Korea,VietnamandJapan,NagoyaUniversityCenterforAsianlegalExchangeSymposium,2003,Nagoya
39、“法律文化与政治文明和社会发展”,载《法学》2004年第3期。
40、“乡约的诸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载《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1、HumanBeing&CultureandLaw:ToperceivefromtheperspectiveoftheculturalprincipleofHumanBeingthefeasibilityanddifficultyaswellasitsovercomeofthelegalculturalexchangebetweenChinaandtheWest.US-ChinaLawReview,Feb.2005,ISSN1548-6605,USA
42、“2004年法律史学新进展”(第一作者),载《政法论坛》2005年第3期。
43、“家礼与国法的关系与原理及其意义”,载《法学》2005年第5期。
44、“唐代民事主客体与民事法源的构造”,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4期。
45、“论西方私法文化的传统与发达”,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46、“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联系”,载韩国韩中法学会主办《中国法研究》2005年第5辑。
47、“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公法文化属性”,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48、“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动因比较分析”,载《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49、L’homme,ledroitetlaculture:lapossibolité,lesdifficultésetlessolutionsauxéchangesentreculturesjuridiqueschinoiseetoccidentale,REVUEEUROPéENNEDUDROITETDEL’éCONOMIE,N5-N6janvier-juin2005,ASSOCIATIONDESJURISTESETDESéCONOMISTESCHINOISENFRANCE(A.J.E.C.F.)
50、AViewonLawinEastAsia:East-AsianLegalTraditionandItsChange&Future,IdentityandChangeofLawintheEastAsia,CollegeofLawKyungpookNationalUniversityInternationalSymposium,2006,Kyungpook,Korea(韩国国立庆北大学法学院:《法学论考》,第24辑)
51、“论西方法治的理论与实践”,载《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52、“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选择比较”,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4期。
53、“中国经济法律传统及其与社会盛衰之关联”,载《法学》2006年第10期。
54、StudiesontheCharacteristicsofVillageConventionsandTheirCulturalBackgrounds.US-ChinaLawReview,Dec.2007,ISSN1548-6605,USA
55、“从中华法系到东亚法:东亚的法律传统与变革及其走向”,载《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56、“论传统中国的律学:兼论传统中国法学的难生”,载《河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57、“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及其价值”,载《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8、“日本输入唐代法律文化的效果与影响”,载《法学》2008年第3期。
59、“对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透视──以它们成败得失的原因为对象的比较”,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3期。
60、“概括的传统中国的法理观”,载《中国法学》2008年“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专辑”。
61、“法律文化交流的一般原理及其作用”,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2期。
62、“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载《政法论坛》2010年第3期。
63、“中国社会转型与法的统一性”,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4期。
64、“中华法系道德文化精神及对未来大中国法的意义”,载《法学》2011年第5期。
65、“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及其价值──以《唐律疏议》为分析中心”,载高明士、黄源盛编:《秩序规范治理──唐律与传统法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台湾政治大学出版中心2011年版。
66、“传统中国的法秩序及其构成原理与意义”,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3期。
67、“为什么说《唐律疏议》是一部优秀法典”,载《政法论坛》2013年第3期。
68、“如何使法史学有思想和影响”,载《法学》2013年第5期。
69、“晚清中国对继受外国法的选择”,载《亚洲研究》2014年第1期。
70、“传统中国法的精神及其哲学”,载《中国法学》2014年第2期。
71、“传统中国国家观新探──兼及对当代中国政治法律的意义”,载《法学》2014年第5期。
72、China’sSelectionofForeignLawsforSuccessioninLateQingDynasty,Rechtsgeschichte/LegalHistory,Max-Planck-InstitutfüreuropischeRechtsgeschichte,JournaloftheMax-PlanckInstituteforEuropeanLegalHistory,Rg22.2014,Frankfurt.
73、“中西法治文明历史演进比较”,载《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74、“传统中国法特征新论”,载《政法论坛》2015年第5期。
75、“传统中国司法文明及其借鉴”,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6年第4期。
76、“从文学到吏事──唐宋判文演变的法律文化探析”(第一作者),载《法学》2016年第6期。
(二)学术著作
1、《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四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2、《法律与经济:传统中国经济的法律分析》(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法理学:法的历史、理论与运行》(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唐代经济民事法律述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比较研究──以唐与清末中日文化的输出与输入为视点》,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7、《原理及其意义──探索中国法律文化之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2015年第2版。
8、《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编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9、《道与法──中国传统法哲学新探》(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