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青年劳动教育:演进逻辑基本经验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青年劳动教育;演进逻辑;基本经验;未来展望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1]激发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劳动热情、厚植工匠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命题。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2]。青年群体是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重要力量,青年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影响着社会文明程度,青年的劳动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精神面貌和技能水平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劳动教育的演进逻辑,概括总结其历史发展经验,有利于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实践命题,培育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坚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一、党的青年劳动教育的演进历程

劳动表现为人以自身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也是人获得正当权益、谋求阶级自觉的关键手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以劳动促进阶级自觉、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促进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青年劳动教育在外势与内因的双重作用下,从孕育发轫走向创新提质,并被纳入人才培育的全过程,不断推动青年的自由和解放。

(一)孕育与发轫阶段

2.扩大和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宣传工作

马克思列宁主义衍生的基础之一就是工人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国共产党重视加强工人群众的思想宣传工作,纠正一般同志认为只在党内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训练,而忽略在党外群众进行思想宣传的错误工作态度。因此,中国共产党不断扩大包括青年在内的工人群众的思想宣传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引导,使其不受资产阶级的欺骗蒙蔽,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特别是大革命时期,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群众面临革命向何处去的思想困惑,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苏维埃共和国以土地法、劳动法等法律形式保障青年在内的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配合思想宣传工作,坚定青年的革命信心和理想信念。

3.领导和创设全国性的青年教育组织

中国共产党重视劳动、热爱劳动,领导建立全国性的青年教育组织,引导全国青年艰苦斗争。主要体现为:其一,鼓励青年投身生产实践,让青年体验到劳动的神圣和伟大意义;其二,建立青年的联盟组织,即“西北青救会”与“边区青年救国联合会”,激励青年的劳动生产热情;其三,设立边区学校,向青年解释生产劳动的重大意义,传播生产经验,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和劳动热忱。中国共产党通过工会教育会员,以工会运动的实际经验作为课程,发展青年工人的阶级自觉;领导共产主义青年团,为青年劳动者经济和文化利益而奋斗,改善青年生活。在此基础上,团结广大青年,组成无产阶级革命后备军,形成民主革命的联合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引发革命形势和革命方向的剧烈变化,决定着青年劳动教育的孕育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青年劳动的合法权益和教育的思想宣传工作、组织形式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但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青年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等尚未得到充分培育和完整塑造,青年的阶级认同还有待深化。

(二)探索与塑造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和发展。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农业、工业等领域的生产劳动,并将其视为巩固国家政权的根本途径,指出:“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5]教育领域以“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为方针,支援工农生产,服务和推动国家建设。青年劳动教育也以个人和国家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在培育和塑造青年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青年劳动情感的树立,深化青年的阶级认同。

1.培育青年劳动意识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教育方面,由于过分信赖苏联经验,青年劳动教育或侧重理论或侧重实践,存在和苏联一样的教学脱离生产实际的弊病,并未形成教劳结合的有效模式。1955年起,教育部要求既要注重培育青年的劳动意识,也要进行“综合技术教育”,成为青年劳动教育探索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开端。1958年8月,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陆定一发表了经毛泽东同志审定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将是否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为教育战线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路线斗争的表现,提出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必须由共产党领导”[6]。

2.树立青年劳动情感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轻视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党和国家积极推行劳动教育,以此为契机重塑社会文化,避免人民群众出现迷失情绪,增强人民群众对于新生政权的认同感和建设国家的责任感。1954年开始,中共中央引导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人民群众从事劳动生产,从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方面团结和凝聚青年,并且通过树立劳动模范和同辈典型,使青年形成与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建设发展相匹配的劳动文化观念。特别是,经历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以及支援边疆建设等运动,青年对于无产阶级的情感得以升华,阶级认同逐渐深化。

3.拓展青年劳动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将劳动教育看成解决理论脱离实际问题的根本方式,青年劳动教育被视为是青年贯彻用手与用脑、学习与劳动、生产与教育、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必由之路。国民经济“大跃进”推动着教育整体改革,青年劳动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快速发展是片面的,劳动教育中政治斗争的目的被严重夸大,政治色彩浓厚,青年的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劳动态度等方面都产生异化。最为严重的是,以劳动代替教学使教学质量明显下降,极大削弱教育的正常功能。

(三)恢复与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十年浩劫积累的沉疴顽疾,党和国家对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调整。青年劳动教育植根于经济建设宏观背景,为国家的全方位改革服务,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契合。邓小平同志将劳动视作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伟大工程的重要途径,提出“为了创造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没有极艰苦的劳动,是不可能的”[7]。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研究如何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更好地贯彻落实教劳结合的教育方针,如何更好地让教育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成为青年劳动教育的现实难题。

1.制定青年劳动教育的制度规范

2.形成青年劳动教育与现代化建设互动的格局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劳动教育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体力劳动占据主体性和引领性的地位,脑力劳动被边缘化,直至改革开放以后,脑力劳动逐渐受到重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劳动形式也随之改变,青年劳动教育则贴合世界大势,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政策设计上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以现代教育理想目标为奋斗方向。江泽民同志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充分肯定了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的重要作用,肯定他们“是新的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8]。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具有更为广泛的科学内涵和更加深厚的现实价值,形成了与现代化建设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3.创新青年劳动教育的发展理念

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青年劳动教育不仅仅重视生存技能、思想品质的培育,更加注重培养青年进行服务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传统劳动教育中不成熟不合理的因素被逐渐肃清,青年的劳动素养也在逐渐提升。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青年劳动教育更加强调社会责任感与劳动价值的重要性,青年劳动教育的内涵越来越全面,培育青年健全人格的机制也越来越完善。但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突破“应试教育”造成的困境,以及如何消解享乐主义、泛娱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成为发展青年劳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创新与提质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后,青年劳动教育的改革发展步入新时代。劳动教育被写入党代会报告,成为时代新人培育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全局的高度,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青年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并且结合青年群体的时代特征,制定了发展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的诸多举措。

1.以法律形式强调和重申“教劳结合”的方针

2.以劳动实践培养和锤炼青年意志品质

马克思将劳动定义为一种社会存在,这种社会存在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还会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劳动为人类带来精神愉悦及劳动对于人类精神的塑造作用,在肯定劳动在物质生活中重要地位的同时,强调劳动为青年带来的精神上的历练与享受。“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11]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指出要培养青年对于劳动和创造的热爱,使青年在劳动和创造中锤炼品德意志。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年“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12]。这深刻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识到劳动不仅始终是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劳动者实现个人价值的主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倡导青年在劳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和保持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优良传统,锤炼意志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3.以帮扶保障助力青年成长成才

二、青年劳动教育的基本经验

回顾党领导青年劳动教育的历史进程,青年劳动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积累了大量的发展经验。其中,基本经验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坚持围绕时代主题,服务党的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坚持贴合青年群体实际,注重解决青年发展的实际问题。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指导着党的青年劳动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劳动教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贯穿于青年劳动教育的全过程,推动青年在劳动实践中完成经验积累与知识转化,形成特有的心智模式与思维方式,促进青年树立坚定的劳动立场。

1.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并认为“这是到现实为止的全部历史的规律”[15]。因此,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运用群众史观,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地位,开展青年劳动教育首先要向广大劳动人民学习,坚定劳动人民立场,在劳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汲取营养。青年劳动教育要贴近群众生活,青年的劳动和奋斗只有在为人民和国家奉献的过程中才更具意义。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出关于劳动与意识关系的经典表述,即“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6]。中国共产党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引导青年以劳动获得幸福,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深厚的劳动情怀。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认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角度厘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地位,并将其作为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的精神资源。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中国共产党要求青年不仅要在思想上尊重劳动和崇尚劳动,更重要的是坚持知行统一,将劳动精神、意识和情感等贯彻于具体行动、落实于日常生活、体现于为民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就是靠着我们工人阶级的拼搏精神,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我们才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的伟大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17]。实际上,从劳动作为激发阶级自觉的切入点,到劳动与教育的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青年劳动教育与学习生活相结合,要求广大青年立足岗位、诚实劳动,造就美好的明天。

(二)坚持围绕和服务党的中心任务

每一代青年人都肩负着所属时代的历史任务。这项历史任务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目标相同步。青年劳动教育也必须围绕党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开展。从革命战争年代,鼓励青年参与政治斗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提升青年的政治地位,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倡导青年创新劳动,青年劳动教育始终坚持围绕时代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时代烙印。

1.服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包括青年在内的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参与政治斗争、民族革命的斗争。特别是,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一方面鼓励青年工人加入工会,领导青年工人参与经济斗争,“打破旧的行会保守习惯或者拒绝青工的利益和要求”,以改善青年工人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吸收广大青年农工加入革命斗争,通过劳动教育在内的共产主义教育,把青年工人和青年农民与革命的小资产阶级青年联系起来,将革命斗争与理论教育、党的政治生活联系起来,培育出真正为无产阶级事业而奋斗的人。

2.服务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劳动教育服务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一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不断树立青年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激励青年支援国家建设、支援边疆建设。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权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是党和国家的重点问题。党和国家通过强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通过支援西部建设、开垦东北地区荒地,扩大耕地面积,逐步缓解青年失业的问题;通过树立劳动模范,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帮助青年树立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人翁精神,提升青年的劳动觉悟和劳动意识。

3.服务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

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体制的剧烈变革,青年的就业择业成为社会中的焦点问题。为了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鼓励青年多元化就业择业,一方面鼓励青年到边疆、到西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支援国家战略建设。青年劳动教育也与时俱进、解放思想,鼓励广大青年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步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劳动作为“客体”进行审视,无论劳动的“光荣”还是“崇高”与“伟大”,都意在强化劳动主体的内心体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青年劳动教育开始加速发展,劳动教育的落实机制也愈加健全。青年劳动教育更加趋向价值观层面的思想引领,多学科资源的相互整合,开放性、包容性的方式方法不断涌现。

当前青年所处的历史方位,“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劳动素养不仅是青年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社会、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最根本影响因素。十八大以后,劳动教育先后被纳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表明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目标都建立在培养青年劳动素养的基础之上。

(三)坚持贴合青年群体的实际样态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极为鲜明的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坚守这种理论品格,体现在青年劳动教育方面,就是坚持贴合青年群体的实际样态,并以此作为政策研究和制定的基点,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青年群体突出的矛盾和现实问题上。

1.以青年实际样态制定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革命战争年代,一部分先进青年充满热情地积极投身党领导的民主革命。部分青年沦为资产阶级榨取剩余价值的对象和武器。为了吸收更多的有志青年成为革命的一员,中国共产党通过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一方面吸收青年参与革命斗争,改善经济生活,另一方面鼓励青年参与劳动实践,特别是通过参与根据地生产自救运动,使青年树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劳动观念和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部分青年缺乏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对于劳动阶级的认同有待深化。中国共产党通过“三大运动”以及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培育青年的专业劳动技能,解决广大青年的就业问题,深化青年的阶级认同意识。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步入新时代,青年更加务实、进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年的思维更为敏捷、视野更加宽广,但缺乏生活阅历,易受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片面理解劳动,忽视劳动,不善集体协作的现象。中国共产党将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以劳动教育带动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升青年的劳动意识和奉献意识。

2.以青年实际样态规划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劳动态度等出现异化现象,劳动教育价值传承与劳动教育形式创新之间形成冲突。改革开放以后,立足青年群体的劳动异化背景,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倡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其中蕴含的丰富劳动价值观念,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劳动精神和劳动理想,为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提供精神养分,从而破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应试”教育对于劳动教育造成的困局,实现了立德树人。另一方面,总结和提炼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从社会保障、思想宣传和人才培养的视角创新劳动教育。而且,在新时代特别是我们所处的人工智能时代,青年劳动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劳动划分不再局限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种形式,创新性劳动、虚拟劳动、云计算服务等,都能培育青年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青年实际样态推动劳动教育的价值转向

三、青年劳动教育的未来展望

在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青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吸收其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应有新面貌和新气象。青年劳动教育,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彰显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坚持准确把握青年群体的时代特征,从而实现新时代的提质创新。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9],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对青年劳动教育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党组织、共青团、工会等领导体系和组织体系,使之成为党领导青年劳动教育的着力点。推进共青团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引导青年劳动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把青年劳动教育的组织优势转变为教育效能的先决条件。加强党对青年劳动教育的政治领导,有利于不断完善党的领导管理体制,提升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2.坚持和加强党对青年劳动教育的思想领导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以此来解决人的思想、观念、立场问题。青年劳动教育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以提高人的综合能力为出发点。这与思想政治工作高度契合,因此,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应继承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掌握育人主动权。

3.保证党的领导在青年劳动教育各项工作中全面发挥作用

党对青年劳动教育的全面领导经历了一系列探索历程,积累并形成了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丰富方法和经验,同时,党领导的青年劳动教育的管理体制也日趋完善。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探索建构课内与课外相补充、网上到网下相衔接、管理与服务相契合的育人模式。

(二)坚持彰显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

劳动教育与德育之间天然地存在着关联。不论是劳动与道德在起源和内生逻辑上的殊途同归,还是劳动教育与德育在目标、内容和中介上的胶漆相投,都提示着劳动教育与学校德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凑的融通关系[20]。青年劳动教育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德育存在互通、互进的关系。新时代,彰显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要做到如下方面。

1.建立优秀的德育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21]新时代不断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离不开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拥有新的教育理念的师资队伍。各级各类学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中,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强化教师在实践中学习与体悟劳动教育的本质,即其本身就是生存教育、实践教育、创造教育、幸福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并做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2.实现劳动教育和德育课程相统一

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学校德育目的是一致的,劳动育人与道德育人的目标指向是契合的,劳动教育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形态。劳动教育的内容选择应当贴近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实践要求,重视青年实际生活中的劳动能力培养。同时,可以依据青年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安排诸如家政服务、手工制作、生产实习、文化体验等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

3.建构家校社协同体系

(三)坚持准确把握青年群体的时代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自我发展有着强烈渴望。同时,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会有局限性。开展青年劳动教育,要坚持以青年群体的实际样态为基础,尊重个人差异,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带人”的教育思路。

1.坚持“以理服人”

坚持以讲道理、摆事实的方法,解决青年的思想认识问题。向青年宣扬正确的劳动价值理论,讲清楚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思想,讲清楚劳动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深远意义,讲清楚劳动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内在联系,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等,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相结合的高度揭示劳动教育规律,使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勠力奋斗。

2.坚持“以情感人”

坚持以育情怀、树信心的方法,向青年传播积极的劳动态度,化解青年的情感认同问题。向青年宣传新时代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共齐奋进过程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积极宣传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积极投身疫情防控所做出的努力和突出贡献。引导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厚植劳动情怀,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鲜活的劳动实践。

3.坚持“以行引人”

坚持立榜样、引方向,为青年树立先进的劳动榜样,引导青年成长成才方向。向青年宣扬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感人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激发青年向劳模学习、向劳模看齐,从而形成崇尚劳动和热爱劳动的正确观念,为成长成才提供方向指引。同时,向青年传播同辈群体的励志传奇、感人事迹和奋斗历史,以同辈榜样进行价值引领,使榜样对于青年可知、可感、可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22]。学校与社会可以通过提供助教、助管、助研岗位和组织社会志愿服务、帮扶行动等形式,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条件,帮助青年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与择业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00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3.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53.

[4]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8.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8.

[6]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G].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836.

[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76.

[8]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8.

[9]胡锦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94.

[10]尹冬梅.让大学生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N].光明日报,2021-02-25(08).

[1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002).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5.

[13]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N].人民日报,2014-05-01.

[14]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3.

[15]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

[17]李喆.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深刻内涵[N].宁夏日报,2018-08-15(11).

[18]徐海娇,艾子.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进程与反思展望[J].广西社会科学,2019(11).

[19]冯玉军.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J].红旗文稿,2020(21):38-40.

[20]唐爱民,王浩.劳动教育与学校德育的融通:意蕴与路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21]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N].人民日报,2021-03-07(01).

[2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4.

YouthLaborEducation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EvolutionaryLogic,BasicExperienceandFutureOutlook

ChangHongyu

KeyWords:ChineseCommunistParty;youthlaboreducation;evolutionlogic;basicexperience;futureoutlook

THE END
1.中国法律的历史发展.pptx中国法律的历史发展CATALOGUE目录引言中国法律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演进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变革与发展近现代中国法律的转型与发展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启示01引言研究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目的深入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国https://m.renrendoc.com/paper/358735044.html
2.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文明也称华夏文明,有着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而法律制度则作为文明的重要部分,伴随着中国文明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绵延至今。从夏商周到近现代,随着朝代的更替,政权的更迭,各个时期的法律也相应的有着各自的特点。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的就是中国法律在中国文明的各个具体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其背景故事。 https://www.fx361.com/page/2017/0112/544921.shtml
3.爱法说法“宪法同行”宪法宣传周特别篇——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和爱法一起来了解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EyOTU1OQ==&mid=2651688424&idx=4&sn=0877976801ac6b4b9fe64c62801c4525&chksm=bc9c30a5b5d9320331e4d4b26bc991cf314769515d10941f610525304ab58fc40fb5f0c4ec60&scene=27
4.比较中美经济法的发展历史及方向丁嫣律师律师文集比较中美经济法的发展历史及方向 一、中国经济法的起源及发展 (一)中国经济法的起源 中国经济法是一部年轻的法律体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启动实施催生了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自此,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https://www.lawtime.cn/article/lll104758512104763606oo707664
5.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中国法制史》是讲述我国有史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历史的基本规律的一门课程,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艰深的学问。 在学习《中国法制史》之前我一直认为,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法律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武器,然来现在看来这一观点是错误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qq1216.html
6.业内新闻四.法律政策是城市更新项目基本保障 五.规划是城市更新项目关键支持 六.融资是城市更新项目成败的核心 03城市更新发展前景展望 第一章 城市更新概念及在国内的发展 一.城市更新基本概念 城市更新是指由特定主体对特定区域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整治、完善和优化,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及公建配套设施的完善、历史风貌区保护http://www.zjypxzx.com/c/2021-08-19/490210.shtml
7.全面依法治国关键环节 依法执政(执法必严) 法治对象 国家机关、中国公民 展开目录 1概念 2背景原因 历史教训 发展需要 问题挑战 3领导机构 4主要内容 5发展历程 6重要论述 7重大意义 8重要影响 9词条图册 1概念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https://baike.sogou.com/v2807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