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四川省教师招聘教育公基真题与答案解析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本题考查马克思的劳动起源论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的劳动起源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教育

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3)教育的根

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用于社会。故本题正确。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

要作

5)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

2、教师职业生涯周期中,处于入职阶段的教师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的特点。

,知识和经验具有表面化

本题考查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的主要观点。新任老师在准备期的素质特点如下:以学习书本知

识为主,缺乏实际经验;知识和经验具有表面化的特点;形成了教师所需要的一部分独的优势素质。故本题正确。

3、师生不同的经历和生活经验属于校外课程资源。

本题考查课程资源的结构分类。师生不同的经历和生活经验属于校内课程资源。故本题错误。

4、某小学语文老师在《挑山工》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为“通过习,让学生受到挑山工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的感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绕着走这体德育的渗透性原则。

学现了

本题考查德育的渗透性原则。德育的渗透性是指在课文中加入思想品德教育

,本文的情感态

度、价值观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正是体现了德育的渗透性原则。故题正确。

5、小刚坚持“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生活准则,他的道德发展处于习俗水平。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句诗出处自《诗经卫风木瓜》,意思是:他鲜美的桃子,我以精美的琼瑶美玉还她,体现了互惠利他性。科尔伯格的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儿童的道德推理标准从利己向利他发展,使逐渐学会关心他人的利益、满足他人的需要。故本题错误。

本题送我包括儿童

6、教师的基本板书要能体现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内在联系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能表现教学内容的基本事实、基本思想。

本题考查课堂板书的作用。为了弥补讲授的不足,教师要通过文字、符号、图表、图解等式,把教学重点、难点或关键性的知识写到黑板上。板书要能够帮助实现教学目的,体教学意图,突出重难点,形成知识结构。故本题正确。形现

7、国家课程具有普遍适用性,但难以顾及各学校的特殊性。

本题考查课程的分类。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大多数学生甚至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强调普适性,但很难满足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同学生的需要。故本题正确。,确保

8、小组讨论是一种教学策略。

本题考查教学策略的分类。着眼于学生社交发展的教学策略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鼓励学生进行交往性学习。包括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小组讨论教学策略等。因此小组也是一种小组策略。故本题正确。

力,讨论

9、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循序渐进的开展工作。

10、一般认为,初中生的思维已经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但面临新问题时往往会退回到具

运算阶段。

本题查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形式运算阶段的特殊性表明

:青少年一般先在自然学

科思故

领域出现形式运算思维,在社会学科领域的思维发展较慢。同一个人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维可能达到形式运算水平,但遇到新的困难问题时,其思维又会退回到具体运算水平。本题正确。

11、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为持久的变化

,因此学习结果将会以行为结果的形式表现出来。

本题考查学习概述。学习有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有时

候这种变化并不一定在行为上立刻表现出来故本题错误。,而是在日后才逐渐显现,即行为潜能的变化。

12、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先知

者而存在的。

本题考查《教育学》第八章一一教学,第五节中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教师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存在的。故本题错误。13、

知识的储备是个体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因此知识储备量越大,越有利于问题的解

决。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第九章一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以及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有助于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故本题正确。

14、根据艾森伯格的理论,当学生帮助他人的原因是“我帮助他是因为他需要帮助”的时

候,

表明该生的亲社会行为已经达到移情取向水平。

15、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通过角色训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把掌握的应对

方式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训练方式称作肯定性训练。

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一心理健康,第二节中肯定性训练。肯定性训练也称自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在于促进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故本题正确。信护

16、

学习准备状态受智力发展和技能掌握的影响较大,受生理发展状态的影响较小。

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一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习准备的影响因素。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因此学习准备状态不仅智力发展和技能掌握情况的影响,也要受到生理发展状态的影响。故本题错误。

16、在学车过程中,每次练完倒车入库后,琪琪都会在睡前将倒车入库过程在脑海里默默几遍,琪琪的这种做法属于心理练习。

学识受过

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第七章一技能的学习,第二节中操作技能练习的方式。根据练习径的不同,可以把练习方式分为模拟练习、实际练习与心理练习。模拟练习是利用一定工具代替实物来进行练习;实际练习是在真实的情境中真实地进行练习;心理练习是练者在头脑中模拟练习的动作以及要求。故本题正确。途的习

17、

习惯了杯子是用来喝水的,就想不到杯子也可以用来插花,这属于思维定势。

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和创造性这章。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本题属于功能固着,故错误看的

18、

本题考查《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未成年(以下称为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对学生

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其监护权由学校行使。

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进者

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但法律有规定的或学校依法接受委托承担相应监护职责的情形除外。故本题错误。19、

某教师经常上课迟到,没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

务,学校可以对教师给予行政处分。

本题考查《教师法》。《教师法》第三十七条

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

他育响

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

THE END
1.法硕非法学刑法第一章思维导图模板刑法概念:全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总和 刑法典:全面、系统——犯罪及其法律后果——12个修正案 单行刑法:某一类犯罪及其后果、刑法某一事项——只有一部关于外汇的 附属刑法:非专门刑事法中附带——犯罪、刑罚、追究刑责的条款 2.刑法的特征(简答,已考过) 标题概念:与其他法律相比的特点 调整范https://www.zhixi.com/tpl/77ffd64d7f7e8e3790f03804a8b75132?category_id=-1
2.2024年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45诉讼实现公平正义(知识清单).pdf2024年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45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知识清单).pdf,专题4 5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 目录 思维导图1 知识梳理2 知识清单 1 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2 知识清单2 严格遵诉讼程序 4 知识清单3 依法 收集 运用证据 6 易混易错 9 典例精析 11 真题赏析 14 思维导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210/5114031014012011.shtm
3.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是什么以下是有关“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详细内容。所谓民事法律事实,就是指民事法律规范所确认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如登记结婚、订立合同、变更协议、转让债权、鸡蛋孵化……https://m.64365.com/tuwen/aaanfkd/
4.民事法律行为思维导图自然事实(与人的意志无关) 事件:某种客观现象的发生 状态(某种客观现象的持续) 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 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为目的 民事法律行为不再以“合法”为前提,也并非当然有效,其效力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判断 分类 单方行为、多方行为与多方行为:行为成立以一方、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为标准 https://www.360doc.cn/article/53381643_907145335.html
5.思维导图:《新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理解与适用》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75%) 无需举证证明的事实新证据规则D10T 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使之小于25%) 待证事实不等于争议事实 分清事实认定与法律的关系:目光往返于事实与 如何克服庭审的盲目性/避免遗漏重要事实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0/0313/21/62761653_898973941.shtml
6.冲刺篇丨人大法学考研专业课背诵方法总体提示: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其次是思维导图如何做,上面已提及,按一个章节做思维导图,不必非要是整个科目的思维导图,不论是听视频讲解课本时还是背完整本书后,对整本书框架的把握是不存在问题的,重点是对各个章节中具体知识体系的背诵。思维导图上可尽量简洁明了,不必一一详细说明,可用一些简写代替,如上图9所示,例如我在法律原则的功能中https://www.douban.com/note/839317458/
7.劳动法律事实的分类具体是怎样的,有没有法律规定法律咨询劳动法律事实的分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其他。劳动法律事实指的是能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声明:该作品是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所整合的内容。不代表任何平台立场,如若内容侵权或错误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https://m.66law.cn/news/ask/18694675.aspx
8.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重点版)民法学知识点总结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 1、事件:自然事实,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2、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包括民事行为和事实行为两种。 第四节:民事权利 一、民事权利概念:是指法律为了保障民事主体的特定利益而提供法律之力的保护。其特征有: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0914650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笔记(五)民事法律事实推动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民事法律事实分为行为和事件。 【行为】是指人有意识支配的身体的动和静; 1、民事法律行为:又称表意行为,它以意思表示为核心,法律后果由当事人决定。 2、事实行为:又称非表意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据法律规定能引起的民事法https://www.meipian.cn/38pt5o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