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对策

1我国野生动物的必要性和现状分析

1.1.1野生动物资源不断减少

栖息地干扰、破坏、退化和缩减是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非法猎捕和过度开发利用是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下降的重要原因。

1.1.2高额利润的驱使

一些人追求“山珍野味”的嗜好,使野生动物交易有了市场。近年各地区经济发展,食用野生动物数量也激增,造成野生动物市场“行性看涨”,其市场价连年走高。加上猎捕野生动物本小利大,经营野生动物中间利润可观,致使少数不法之徒铤而走险。

1.1.3管理体制不规范

1.1.4宣传工作尚有欠缺

大量的宣传已经使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但由于少数非法猎捕者、经营者文化素养低,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加上一些人有食用野生动物的不良嗜好,觉得食野味可以“提升身价”,造成了非法食用野生动物行为难以根治的局面。

1.2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分析

自1950年起我国政府颁发了《关于稀有动物保护办法》起,为保护野生动物至今共颁发了29部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1.2.2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现状

我国一直在建设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全国已建立各级各自然保护区2588处,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9%。我国自然保护区有重要生态保护功能,绝大多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保护。

1.2.3国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野生动物保护的对策

2.1硬性保护

2.1.1加强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保护

2.1.2完善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

2.2加强保护的观念

2.2.1加大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

通过加大对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教育中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从而尽可能地制止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的行为,并有效的增强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通过加大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力度,可以提高人们对威胁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2.2.2坚持科学的保护、发展观,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合理利用野生动物有利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野生动物作为一种资源是可以利用的,但野生动物作为地球生态结构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不能缺少的。动物对地球,乃至人类的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利用野生动物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要做到适度、合理、可持续利用。适当的利用有利于野生动物种群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2.2.3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野生动物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为了促进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再此大环境下,高效的处理和管理野生动物贸易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野生动物的保护不仅仅是我国当前的重要工作,对于世界各国同样重要。因此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国际交流合作是十分必要,通过促进国际间的野生动物保护与合作,可以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协作能力,提高管理和保护能力,有效的保护野生动物生存和发展。

3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的总结

野生动物涵盖着地球上很大一部分的动物群体,而且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对我国的野生动物提供了法律保护。由于这些珍稀的野生动物由于具有重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目前野生动物保护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虽然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可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迫害并没有因为法律的保障而有所减少,甚至不断的增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大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实际上就是为了我们人类自身发展在考虑。近年来由于我们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很多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甚至濒临物种的灭绝。根据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由于生物链失衡而导致的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超过了自然灭绝速度的100倍,地球上每天几乎有100多种生物消失。在我国,目前哺乳类动物已灭绝也达数十种之多,另外还有数十种动物濒临灭绝,野生动物的灭绝很大程度上都可归咎于人们对生物平衡和生物链的破坏和地球环境日益恶化。因此保护野生动物对于人类的发展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并不断能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有效的保护野生动物。

参考文献

[1]董红旗.保护野生动物需要强化措施[J].中国林业,2007

这要求,一方面,必须使野生动物野外资源的生态效益显著增强,从而有效发挥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必须通过规范而发达的驯养繁殖业来生产大量多样的野生动物产品,以满足多方面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没有买卖真的就没有杀害吗?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正是逢迎了善良人们希望动物不遭受杀戮的天真。可是,没有人类的消费就能使动物免遭杀害吗?动物界的杀戮是普遍存在的,否则,就不会有生态平衡。若没有杀戮,不仅食肉动物不能存活,食草动物也无法健康延续。食与被食,是生态平衡的保障,只有生态平衡才有生态安全。

似是而非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存在着片面、孤立并可能制约生态安全等不科学问题。理想的天真经常是幼稚可笑的,有一首儿童歌曲《种太阳》:“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种一个就够了,会结出许多的太阳,一个送给南极,一个送给北冰洋,一个挂在冬天,一个挂在晚上。那个时候世界每个角落,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到那时,世界还存在吗?

判断保护理念是否科学,需要我们思考以下问题:目前的生态系统状况能任由食草动物自然生死吗?当野生动物与人的冲突加剧时,目前能否做到把充分保障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中国没有现今的毛皮动物、药用动物、实验动物、观赏动物等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规模,生态系统状况又将如何?绝对保护就能使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吗?我们是站在生态安全的高度对待野生动物的还是仅仅出于珍爱生命的善良愿望?

“动物与人平等”是另一极端

而动物福利的基本要求是,从事动物饲养的人应该运用如下方针来指导生产过程:有同情心、合理地编排生产计划及管理;饲养员应技术熟练、饲养知识丰富并尽职尽责;合理的环境设计;管理和运输过程考虑周到;人道屠宰。可见,主张动物福利并不等同于不养动物、不杀动物,而是应该尽量减小动物的痛苦。所谓“让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免受恐惧和忧伤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是强人所难的忽悠公众的极端福利理念。

举个例子,2011年4月15日,京哈高速公路上一辆装狗的货车被拦截,500多条狗被送往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该协会以维护动物的生存权利和不受虐待的权利等为宗旨。2011年11月9日,该协会发出了:“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基地断粮,协会紧急求助!”

警惕极端环保主义者

如果非科学、非理性的绝对保护理念肆意泛滥,将会误导野生动物保护的方向,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化进程,是非常危险的。

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利用是矛盾统一体,需要辨证地处理两者的关系。应该明确:保护的对立面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不是有限度地利用一些野生动物个体。既不破坏生态平衡又不使可再生的野生动物资源闲置浪费,才是科学保护的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安全,是科学发展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安全,必须兼顾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现实需要。人类正是在保护与利用野生动物的过程中发展到今天的,没有任何一个阶段或者任何一个国家完全不利用野生动物。杜绝利用的要求是不现实的、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

任何动物个体都要死亡,狩猎是人为地提前让某种动物的某些个体死亡。适度利用一些野生动物个体和人为控制一些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同样是实现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狩猎看似消极,但科学理性地看,会发现其积极和必要的一面。一些区域缺乏食肉动物的有效调控,食草动物维系良性发展的机制不足,不仅数量过度且种群更新受阻。这必须要由人来参与调控。上百个国家的狩猎实践证明了这样的积极作用。例如,狩猎在欧美是一项很普及的运动,美国每年有超过1200万人参加狩猎活动;欧洲有马鹿75万头,每年约猎取22万头;有野猪80万头左右,每年约猎取52万头。

应告诉关爱野生动物的人们:外国的极端环保者在觉醒。

帕特里克摩尔说,我和绿色和平组织的发展道路不同。我成了理智的环保主义者,而绿色和平却迷失了方向,走上反科学、反商业、彻底反人类的道路。我才意识到单纯的环保运动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弄清楚如何改善我们的整个社会和经济结构。环保不能损害经济,也必须为世人所接受。很显然,这需要多方协调才能实现。有相当一部分环保运动实际上只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和社会目的,打着环保主义的旗号而已,他们与科学和生态无关。

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真正和谐

非科学、非理性的爱护野生动物的热情及行动,具有两面性作用。其负面表现常常是背离本意的,也可能是行动者意识不到的。广泛存在的购买野生动物随意放生不仅助长了非法贸易,还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可见,有效保护野生动物不是仅凭善良、美好的愿望就可以实现的。如何在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情况下,既促进濒危野生动物野外资源的有效保护,又尊重人类对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客观需求,需要人们的理性思考与科学作为,并在实践中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经验,以促进中国野生动物资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在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善良热情不断高涨的形势下,我们要防止“动物与人平等”、甚至“动物解放”等极端和偏颇保护理念的泛滥,把握好度。

2009年正式开放的国家动物博物馆,位于中国科学院奥运园区,37米高的中央大厅贯穿地下一层到地上三层。动物展示馆设有1个流动展厅、9个固定展厅和1个4D动感影院,展出了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和无脊椎动物等共计6000多件动物标本。

静止的动物园

步入博物馆,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被吊于空中的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的骨骼模型,也是馆内唯一的模型。据孙忻馆长介绍,该模型已经为正常蓝鲸按比例缩小后制作的,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的骨骼依然占据了整个博物馆的上空。他与右手边陆地上体型最大的动物——大象的标本交相呼应,形成了十分震撼的视觉效果。而展馆中央的步行梯展示的雕塑亦并非一般的装饰,三层楼梯上的雕塑代表生命进化的时代,由上至下分别为:以海洋无脊椎动物为代表的古生代、以爬行动物(恐龙)为代表的中生代及哺乳动物为代表的新生代。

一楼的展馆在我看来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在这里你完全可以看到你想象得到的或者想象不到的动物。馆内的标本完全都是由真实的动物制作的,以静止的状态将大自然中的动物呈现出来,说是一个“静止的动物园”确实是不错的,但是它比现有的动物园更加全面。在这里你既可以看到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宠物,亦可以看到一些已经濒危的或者灭亡的稀有动物标本。“国家动物博物馆以珍稀濒危动物展示为主。”孙馆长说,“馆内大部分的展品都是购买的,一小部分是馆内原本就有的。这些动物都是自然死亡,一般都是由动物园出来,经过国家审批,合法流通。”

身临其境美妙体验

而要说到国家动物博物馆与其他动物馆的不同,孙忻说:“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只做现生的动物,不涉及古动物,而且主要立足于国内的动物。”

国家动物博物馆有着一个流动展厅,九大固定展厅,以及一个4D影院。其中以濒危动物展厅以及动物与人展厅更具代表性。前者通过对形体各异、表情各异、生存环境各异的我国特有的珍惜野生濒危动物标本的展示,使观众了解这些动物濒危的原因同时建立和增强公众保护环境和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和意识。在这个展馆中,我们不难发现例如华南虎这种野生已经灭绝的动物,以及藏羚羊、东北虎等等濒临灭绝的动物,这也为我们保护自然环境以及保护野生动物敲响了警钟。

另外,与其他展厅不同的是,蝴蝶展厅被打扮成漂亮的蝴蝶谷,谷内近千只蝴蝶悬挂在漆黑的通道里,配上投影机营造出七彩斑斓的蝴蝶在观众身边翩翩起舞的效果,美轮美奂,加上柔和配乐,使人如置身园林仙境。

鸟类展厅则展示了400多种鸟类,重点展示了我国的特有鸟、珍稀鸟类和鸟类多样性。通过3个真实再现的湿地、海洋和高原鸟类的生活场景,展现出鸟类迁徙的壮观场面,栩栩如生的标本再加上它生活的自然场景、流水、波浪及鸟鸣声,让观众多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鸟类。

4D动感影院亦令观众大开眼界,除了立体的视觉画面外,放映现场还能模拟闪电、烟雾、雪花、气味等自然现象,观众的座椅还能产生下坠、震动、喷风、喷水等动作。馆内播放的都是以动物为题材的影片,配合现场特技效果和画面,在视觉和身体体验上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感受到自然世界的伟大及震撼。这些都另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动物的生活状态以及使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

博物馆奇妙夜

另外,博物馆还有一个较受欢迎的活动就是“博物馆奇妙夜”,在周末晚上会有专家讲解,在静谧的夜晚,灯光效应会使得人们更加集中精力。讲课结束后,观众可以直接在博物馆内搭建帐篷以供夜间休息,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体验一个奇妙的动物之夜。而在第二天早上,博物馆会带领大家去野鸭湖或者麋鹿苑等地方,将静态的展示与动态的感受相结合。就如孙忻所说的:“馆内可以看到一些标本,还可以去带你看生活在野外的动物。通过在野外观察它们的生活状态,学到的东西更加生动,这与在博物馆中看标本又是不同的。”

关键词: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措施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提出“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其中“湿地生态系统”就是生态系统稳定性。湿地具有陆地和水生生态的特殊的生态系统,有着极高的生产潜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保价值。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些湿地是维持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有着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亚布力林业局经济发展,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1湿地资源现状

“规定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该定义体现了湿地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这一基本水文特征;按照自然湿地的成因、水文条件,将自然湿地分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滨海湿地等湿地类型,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纳入保护管理的对象,体现了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这一基本目标。

亚布力林业局的地势条件是山高坡陡,湿地面积为2474公顷,占林业局施业区经营总面积的0.81%。包括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其中:河流湿地459公顷;沼泽湿地2015公顷,分布在18个林场所,具有丰富的湿地动植物资源,包含湿地植物155种,兽类49种,鸟类72种,两栖类、行类15种,鱼类31种。该局湿地资源对生物物种多样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是一些濒危物种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境。近几年来该局经常开展保护湿地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印发宣传资料以及设立宣传板等教育方式,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湿地保护的自觉性。在开展湿地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区域性湿地保护管理规划,加强湿地的管理,限制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使湿地保护与管理走上法制轨道。

2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一些地方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趋势明显,许多重要湿地部分或者全部丧失作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繁育地的功能,给生物安全带来威胁。部分内陆湿地丧失了存蓄淡水的功能,加剧了水资源危机。西部许多重要湿地由于上游水资源被转为它用,导致河流断流和湖泊干涸。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实现湿地工作的战略目标,必须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必须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彻始终。

3湿地合理利用建议

湿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各种效益十分巨大,所以做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具有必要性。一是各林场所、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承担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所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重大责任,湿地的多元生态因子结构、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决定了湿地必须进行多部门管理。。二是要加强区域规划设计,湿地研究工作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应用领域较为薄弱,统一管理,合理利用,确保生态平衡。三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及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做出科学评估,为湿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数据。四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做好鱼类、动植物等资源的的合理开发利用方式的的研究,提出对策,保护好现有的资源。五要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制定措施,加强湿地经营管护,促进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3湿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利用措施

3.1湿地水资源不足,该局许多湿地干枯缺水,由于森林采伐和湿地围垦造成了水源流失,加之近几年干旱导致了林区湿地干枯缺水,如停止森林采伐及湿地围垦,恢复周边的植被,能够使湿地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

3.2湿地面积小,分割严重,湿地面积小是林区湿地的特点之一,但也包含人为分割的因素,围垦和造林都造成湿地分割,应该采取退耕还林等措施。使分散的湿地尽可能连接,扩大单块湿地的面积。

3.3湿地生境及资源破坏严重,由于林区近忧沟排水,狩猎等掠夺性利用,造成湿地生境及资源的的破坏,应采取果断措施,停止这些掠夺利用。

3.4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湿地保护恢复的长效机制。要积极推进湿地立法,尽快出台全国湿地保护条例,明确湿地的法律地位,依法保护恢复好湿地。缺乏对湿地的管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森工系统是以林业生产经营为主,对湿地的管理缺乏重视,历史上林业曾将湿地作为两荒划给地方,根本谈不上管理。今后应该提高思想认识,重视湿地的保护利用,将湿地作为资产严格管理起来。

【关键词】构建主义高中英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

当代高中学生很多都存在不良的阅读习惯,不注重阅读技巧,碰见生词就查,不善于归纳总结,阅读效率低。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个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构建自己的认知能力,而并非要掌握或者附属他人的意思,构建主义学习法能够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构建主义视角概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教育心理学最新的教学理论。构建主义首先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构建主义认为:认识并非是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直接的被动的反应,而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构建过程,而在这个构建过程之中,主体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在构建中有重要作用,且认知是随着环境不断变化的。

构建主义理论视角之下的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借助教师或者学习伙伴的帮助,合理使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法获得。学习知识的成果不完全取决于他人的灌注,而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构建知识的能力。所以,构建主义理论视角之下的高中英语阅读学习,即在英语学习中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教师则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知识构建的组织者。

2.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2.1课前情境创设

(1)Morethan400,000peoplewerekilledinthequake.

(2)Everywheretheylookedandnearlyeverythingwasdestroyed.

(3)Freshwaterwastakentothecitybybus,train,truckandplane.

通过这些正误辨别的题目,能够让学生对阅读目标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并且开动了他们的思维。

2.2课中合作探讨

(1)Cloningisawayofmakinganexactcopyofanotheranimalandplant.

(2)Cloninghavetwomajoruses.

(3)theproblemsofdolly

(4)theeffectofdolly

(5)Itisforbiddentoclonehumanbeing.Why?

2.3课后课外扩展主题

3.结语

关键词:中部干旱;气候条件;生态造林

一、前言

中部干旱带年平均降水量200-400毫米,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大气候水少,难以形成径流,且当地地下水量少,质差难以利用,资源性缺少,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十年九旱”是自然规律。

二、林业建设情况

三、制约因素

中部干旱带退耕还林工程树种单一,林分结构差,成活率、保存率低,生态环境建设效益不明显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干旱

旱灾是中部干旱带发生最频繁、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从表1(海原县)近8年的年平均降水量看,近8年海原县降水量不足370mm,相当于全年平均降雨量648mm的56.3%,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南北差异较大,尤以北部严重。且旱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现,2003年8月降雨量达153.4mm(全县平均)。干旱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中部干旱带退耕还林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从《宁夏气候与农业》林业气候区划指标(表2)看,由年降雨量决定了中部干旱带大部分地区为树木不能生长区和灌木生长区,决定了林分结构差,质量低。

(二)林业投入不足

中卫市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对林业的投入有限。目前林业建设费用主要依托国家投入的项目资金,而国家支持的资金有限,投入不足和林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林业的快速发展。

(三)病虫害防治

自2001年冬天以来,鼢鼠不断侵害“中部干旱带”地区,给这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来自中部干旱带林业局的统计数字显示,仅海原县58.8万亩退耕还林还草中已有35万亩遭到鼢鼠危害,林木平均受损率达34%,严重危害区,幼林危害致死率达30%到50%;部分受灾严重地区,高达40%到60%,最高达70%,中部干旱带的人工林中,约60%以上的造林地带遭遇不同程度的鼢鼠危害。

(四)认识和管护严重滞后

老百姓对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对退耕还林的认识只停留在粮款补助上,片面地认为林业建设只是林业部门的事,还没有真正把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自觉结合起来。中部干旱带地域广阔,退耕还林地点多面广,加之管护经费短缺,管护人员少,管护工作比较困难。以及连年干旱,牲畜、羊只缺水、缺草严重,出现“偷牧”现象,林地、林木经常遭到羊只、牲畜不同程度的破坏,致使林木保存率不高。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搞好水土保持工作,逐步创建良好生态环境

高度重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弥补关系和相互作用。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绿化布局应减少耗水较多的草坪种植,要因地制宜的选用抗旱力强和需水相对较少的乔、灌、草品种,如当地耐旱的乔木胡杨、灌木沙枣等抗旱力强的树种,逐步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实行移民搬迁,减轻资源承载力

中部干旱带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水平不高,人口素质偏低,计划生育政策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造成人口与资源发展不平衡,因而,在中部干旱带要继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基础上,实行新型自主生态移民模式,即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强农村教育,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促使更多农民转向第二、三产业,到川区或区外城市打工和定居,逐步将劳务经济发展变成中部干旱带最大的产业,以减轻资源的承载力。

(三)加强抗旱服务队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抗旱服务网络

1.发展固定站与巡测站相结合,加强抗旱减灾队伍建设。

2.加强旱情测设自动化建设,实现旱情信息实时、可靠、准确的传输,存贮,处理和服务有助于农业生产建设。

(四)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管护工作

1.中部干旱带鼢鼠灾害造成危害固然是严重的,防治鼢鼠刻不容缓,但它带给人们的思考同样是重要的,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退耕还林还草首先要考虑生态平衡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一、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二、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

在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式是多样的,所涉及的方面是多元的,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

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内涵,教师应该先从教材以及教学内容寻找合适切入点。英语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二为例。西方人文地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及各国传统文化等具体教学内容给学生渗透文化意识,让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学会跨文化交际的技能。此外,教师可以在教材恰当渗透中西方名人事迹理想教育、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素养教育等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德育内容,也能切入德育其他方面的重要内容。

2.课前导入活动

3.课尾总结渗透

高中英语课堂德育的渗透不仅可以通过在教学内容中寻找切入点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组织的教学课堂活动来达到。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时候,在阅读的最后环节可以设置情境,例如可以设问:如果发生地震你应该怎么做?(Whatwillyoudoifanearthquakehappens)如果发生地震你会携带哪些随身物品?(Whatthingswillyoutakewithyouifthereisanearthquake)通过教授学生在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来渗透安全教育,这也是高中英语德育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并让学生表演出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克服部分同学的害羞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英语阅读课堂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小组合作,讨论展示,现场表演,课堂演讲,辩论,画思维导图等。通过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在新课改的教学环境下,德育应该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日常教学中,而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渗透德育思想是可行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从课堂内容,课前导入活动和课尾总结渗透三个环节把握,能有效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渗透度。

参考文献:

[1]黄琼梅.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J].学园(教育科研),2012,5:89-92.

公共负担平等理论肯定了国家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使得公共负担可以涵盖国家非法侵权造成的国家赔偿,国家非违法行为导致的国家补偿,突发自然和社会事件引发的偶然性公共负担,保证社会安全的社会保障,以及平衡发展的转移支付。

[关键词]公共负担国家赔偿国家补偿

一、公共负担平等理论

公共负担平等理论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之一,由《人和公民权利宣言》第13条明确规定。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公共负担”是一个法律术语,而公共负担平等是一个重要的法学理论。

公共负担平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政府(国家)活动是为公共利益而实施的,因而应由社会全体成员平等地分担费用。[1]公民个人由于政府(国家)活动而遭受的损失,是一种法外负担,根据公平正义的一般法理,理应由国家利用全体纳税人交纳的税金实行公共负担。

有学者认为公共负担平等理论的弱点是:它不把国家赔偿看成是一种违法侵权的后果,而是看成公民普遍义务的平衡。[2]但事实上,国家与政府在理论上可以界定的很清晰,但是实践中却很难分清彼此,国家职能最终还是依靠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政府机关来实现。国家侵权在更多的时候是政府行为,国家责任。而且,无论是普选和还是间接选举产生的政府都是民主的结果,过程的民主需要结果的民主,选民需要对其选出的政府的公共负担责任进行平等担当。

二、国家赔偿的法定范围

任何一种赔偿都是对行为后果补救,无行为、无损失则无赔偿。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并没有针对抽象的立法设定国家赔偿责任,只针对具体的行政和司法设定了国家赔偿责任。

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法律制度。

司法赔偿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和监狱管理职权时,违法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法律制度。

由此可见,国家赔偿实际上政府实施非法行为,国家承担赔偿责任。但国家并非私法上赢利机构,它只能以所有纳税人交纳的税款来对受害人进行赔偿,这实际上是一种最为典型的公共负担。

三、国家赔偿之外的公共负担的必要性

国家赔偿仅仅解决了国家非法行为导致的公共负担问题。除此之外,国家的非违法行为会导致国家补偿,国家确保社会安全需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为平衡地区发展要建立转移支付制度。所有这些都是国家赔偿之外的公共负担表现形式。这些公共负担的存在具有重要的价值。国家补偿可以对受国家非违法行为影响的受害人进行补偿。可以有效解决移民、拆迁、重大疫情控制等公益性问题。

社会保障可以保障特定公民的基本生存权,从而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保证社会健康发展。

转移支付可以平衡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可以缓和东部工业地区与中西部原料产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农业、教育、科技等产业进行扶助。

四、国家赔偿之外的公共负担

(一)国家补偿

与国家赔偿一样,国家补偿也是以政府行为的存在为前提,没有行为就谈不上补偿,没有损失也谈不上补偿。这对任何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是不难理解的,只不过导致国家补偿的行为是非违法行为而已。所以,国家补偿是指国家对政府非违法行为造成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损失而对受害人进行救济的制度。

我国宪法确立了国家补偿的基本原则,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从字面上来看,宪法规定的国家补偿仅限于征收和征用两种政府行为。但实际上这应当被看作一种宪法精神,在不违背宪法有关国家补偿的基本精神前提下,允许单行法设定各种关于准征收或准征用的国家补偿制度。另外,随着国家补偿理论和国家补偿立法的发展,国家补偿的范围会不断拓展,所以如同国家赔偿一样,不应当把国家补偿过于严苛的限定为“有法律规定”这一要件。[3]

我国大量的单行法规定了国家补偿的内容。如:《外资企业法》第5条规定:国家对外资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外资企业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实行征收,并给予相应的补偿。《野生动物保护法》第14条规定: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土地管理法》规定了更为详细的国家补偿制度。

《国家赔偿法》明确了国家赔偿的范围。但我国没有制定国家补偿法,所以国家补偿的范围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探讨。

如前文所述,国家补偿是对非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失的救济。就国家的行为来看,纯粹的国家行为更多时候是国际法上的概念,[4]真正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行为主要有战争行为、外交行为,在这两方面,国家是否因其行为而对内国公民、法人、组织实施补偿,存在疑问。但是对于移民、拆迁、违反公法契约、合法干预公益事件、控制紧急状态、公务紧急避险、危险行为等政府行为。由于,这些行为在根本上是以维护公益为目的的合法行为,应当由国家进行补偿。比如为了防止SARS的扩散而实施隔离治疗,为了防止天花而强制接种,为防止禽流感传播而对家禽进行扑杀,这些都是合法的行政行为,如果造成了损害,国家应当进行补偿;此外政府设立核电站等危险行为造成的损害也应当进行国家补偿。

由于我国国家补偿理论基础应是在“谁得益、谁补偿”原则指导之下的公共负担平等说。[5]所以允许国家补偿不以国家行为存在为前提的例外,这一点类似于民法上的无因管理,虽然政府没有行为,但是公民对国家的公共事务实施了无因管理,国家应当对无因管理人进行补偿。

(二)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SocialSecurity)是国家为了保障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依法建立的,在公民由于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灾害、战争等原因而发生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分配,提供物质帮助,以维持一定生活水平或质量的法律制度。[6]

转贴于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不健全,因此,有学者试图把本属于社会保障范畴的制度纳入到国家补偿的范畴内,这在理论上是很难持久的,也是不符合国际立法潮流的。

在社会保障的理论框架内,国家所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并不是由其行为而导致的,而是源于其公共管理的社会职能。比如地震、水灾、旱灾、造成公民生活无着落的,这跟政府的行政行为没有关系,但跟国家却并非没有关系,这时国家会主动通过公共负担手段对受难严重的公民进行救济,这不是国家补偿,而是国家行政救助。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扶四块内容,冠以社会的名义,主要是为了表现社会保障的社会性、普遍性、福利性、互济性,实质上仍然由国家和政府来执行。

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死亡保险,可以保障老人、下岗职工、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一定福利。社会救助包括灾害救助和贫困地区救助,可以保障灾区人民和贫困地区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社会福利包括公共福利和职业福利可以保障普通民众和特殊职业群体的福利。社会优扶包括对军人、军属和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优扶,可以实现对见义勇为、以身殉职等先进主体及其家属的抚恤。

(三)转移支付

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健全,矛盾日益显现,以至于前一阶段媒体披露出了各地驻京办“跑部钱进”的非正常现象。转移支付虽然是一种财政制度,但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公共负担,是为了实现某种公益目的而对特定地区和特定事件当事人进行的补偿。

根据国外经验,转移支付有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种基本形式,另外还有补充性特殊性转移支付。

财力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由上级政府安排给下级政府的补助支出。资金接受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资金用途。这种补助可根据地方财政收支差额来确定,由中央财政给予定额补助,不规定专门用途,不附加任何条件,无偿拨给地方政府由其统筹使用。可以促进西部大开发、老少边穷地区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比如:2003年,中央财政用于地方的财力性转移支付1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

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目标,以及对委托下级政府的一些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专项补助资金。资金接受者需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比如:2003年,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教育、卫生、扶贫等专项转移支付2577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非典疫情爆发后,中央财政设立了20亿元非典防治基金;中央财政共安排支持各地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108亿元;中央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67亿元,主要用在了农村,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免征了1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为支持地方解决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等生活困难问题,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5亿元,再次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

五、国家赔偿之外的公共负担的实现

公共负担实质上赋予了特定公民、法人和组织一些法定的权利。法律在规定了他们有获得国家赔偿,以及国家赔偿之外的公共负担平等权利之后,必须有适当的程序和物质条件保障其权利的实现。

在物质条件上,国家赔偿之外的公共负担的实现必须有根据国家转移支付法律制度设立的各种专门资金或基金来保障。

六、公共负担立法任务

(一)完善行政补偿立法。

(二)加快社会保障立法

必须加快社会保障立法,建立合格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重点是:加快社会保险立法以解决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遗属保障问题;加快社会救助立法以救助受灾群体、贫困群体和特殊群体;加快社会福利立法以解决普通劳动者的职业和住宅等福利问题;加快社会优抚立法实现对军人、烈属和见义勇为者的优抚。

(三)加强转移支付立法

严格遵循财务法定主义原则,加强转移支付立法。[7]通过转移支付立法明确转移支付的法定范围、条件和程序,改变目前转移支付秩序混乱的状况。

[注释]

[1]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页416.

[2]胡建淼主编,《国家赔偿法教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页29.

[3]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页426.

[4]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页142-146.

[5]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页477.

[6]杨紫煊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页495.

THE END
1.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思维导图+核心知识+考点梳理)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坚持宪法至上 【思维导图】 本 结构 根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 坚持根本法 宪法确认党的领导地位活动内容 准则 赊国一 领导立法党在宪法和领导二二坚持至高无上的权威 保证执法法律范围内L,;执薮J—-依宪任何组织、个人的行为准则 活动”1 治国 支持司法___//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212/5203323310012011.shtm
2.法硕非法学刑法第一章思维导图模板标题概念:与其他法律相比的特点 调整范围的广泛性:保护的利益——调整的对象 调整对象的专门性:任务——任务实现的方法 刑罚制裁的严厉性:严厉得多——生命、自由、财产、资格 刑法发动的补充性和保障性:最后手段——其他法律不能充分保护时才由刑法调整 3.刑法的任务(简答) 我国刑法任务包含两个方面:惩罚任务和保https://www.zhixi.com/tpl/77ffd64d7f7e8e3790f03804a8b75132?category_id=-1
3.良法善治你的宪法知识锦囊,请收好!媒体聚焦良法善治|你的宪法知识锦囊,请收好! ?https://lyj.hainan.gov.cn/ywdt/mtjj/202412/t20241211_3783463.html
4.普法宣传丨一图读懂新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法治政府司法【张捷说法】涉及人身关系的遗嘱无效,法律与家庭关系调节复杂 张捷财经 2024-12-07 21:42:21 8 跟贴 8 这个展览,超有料! 华南师范大学 2024-12-09 从2025年开始,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将迎来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唐莉2024-12-08 18:54:27 0 跟贴 0 没有金钱交易会被拘留吗 黄帅律师 2024-12-10 21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58LFDS0534128I.html
5.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思维导图模板唐朝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396edf40e3e744af171044c?fromnew=1
6.普法宣传一图读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来源丨人民网…https://www.sohu.com/a/835444417_121106854
7.收藏:62张法律思维导图,一张图解决一个法律问题我制作思维导图的初衷,其实只是作为自己的学习笔记,把自己学习过、研究过的法律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归纳、总结、记录下来,如果自己在工作中再碰到同样的法律问题或面对类似的案件时,就不用再去重新翻查相关的法律条文,直接看导图,顺着导线直接找出结论,按图索骥,方便快捷。 https://www.360doc.cn/article/68536378_1054246366.html
8.法律部分思维导图及内容清单法律部分思维导图及内容清单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一、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一)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1、民事法 律关系: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其包含的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内容?(1)主体: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2)客体:民事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3/0926/07/42438106_1098017506.shtml
9.第07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思维导图 速记卡片2 考点研析 典题研磨2 微考点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2 微考点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5 易错明辨 澄清误区 9 时政要闻 议题探究 10 必修3 《政治与法治》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课标要求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6pt2908ct8185n211676.html
10.加强宪法监督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习近平还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做宪法的热爱者和坚决捍卫者。作业:结合今天学习的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 篇2:加强宪法监督的教学设计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0tf2m7a.html
11.政治发展制度逻辑5篇(全文)【思维导图】 ③ ② ① 【创新演练】 1.2015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以149票赞成、5票弃权,表决通过了《种子法》修订案。这体现了()①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bmard5q.html
12.法律职业养成及方法论之思维导图小编在职学习法学专业,有门课程叫《裁判方法论》,导师既有趣又有料,听之很是受用。现将笔记内抽象纳为纯干货,并用思维导图说明,与同好分享。 一、法律职业两阶段四环节的思维特征 第一阶段:学习法律。 1、理解制度。即对各个具体的法律制度,进行解剖分析。模拟建筑民工按图施工修建房屋的过程,解析与建构具体的法https://www.jianshu.com/p/3f06b4676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