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学好法律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用好书
王利明: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1995年),第一届中韩青年学术奖(1996年),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2003年),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年),2007年度中国法治人物,“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法学杂志社举办“荐书”活动,邀我推荐一部书,并写几句话。反复思考之后,我愿意推荐王泽鉴教授的《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一书,并就法律人如何读书谈一点体会。
多读书
法律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非下苦功夫不能学好。苏轼曾言:“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其大意是说,自己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没有研读律法,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苏轼写这句诗的本意,是表达对王安石变法中颁布的新法不满,故而以此句嘲讽新法无用,反话正说。但我愿意旧文新解,以此句来概述多读法律书籍的重要性。
法学是经世济民之学。多读法律书,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法律思维,帮助我们以法律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可以说,多读法律书籍裨益甚多:大到可以理解治国安邦之道,中到可以学习与人交往乃至为人做事之道,小到可以帮助理顺生活琐事。章法有度,自成方圆。无论是政治国家,还是市民社会,抑或家庭生活,都是有章可循的。法律书籍可以教会我们遵纪守法、明礼守信,在做人做事时皆有准绳。
读好书
我在这里推荐王泽鉴教授的《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这本书以请求权基础为线索,提供了基础的民法知识,搭建了民法学习的框架。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在方法论上给读者以指引,引领读者透过请求权基础的手段掌握研习民法的基本方法。本书中还有大量的民法案例,将理论的学习和法律实践联系起来,帮助读者在案例中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分析案例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加深读者对理论的理解,也可以促使读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良好互动是本书的最大特色,我期望读者可以通过研读本书走上通往民法殿堂的阶梯。
善读书
用好书
德沃金指出,“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富勒认为,法律制度是一项“实践的艺术”。对这些话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我觉得其中阐述了这样的道理,即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而不是关在象牙塔中做出的学问。王阳明主张“学以致用”,这对法律人尤其重要。读书本身不是目的,无论读多少书,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用好书,读书的目的还是要会用。法律人尤其需要将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回应现实提出的亟待解决的重大法律问题,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纠纷。
对法律人来说,用好书至关重要。沈家本说,法律人“以至公至允之法律,而运以至精至密之心思,则法安有不善者”。简略抽象的法律条文背后必然对应着鲜活的社会生活故事。执法者和司法者必须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能够洞悉人情世故,准确了解社会生活,把法律准确运用到纷繁复杂的具体案件中,切不可机械执法。机械用法,实际上就是脱离社会现实语境而“尽信书”,成了本本主义或法条主义的“书虫”,如此执法用法必然有误。对学者而言,同样如此。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并不是说读书不重要,而是像鲁迅先生所说的,读书应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能读死书,否则就成了书奴、书呆子。
推荐书目信息
书名:《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
作者:王泽鉴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建构请求权基础的理论体系,为民法学习、研究及实务提供可资遵循的思维及论证方法,以强化法律人处理实例的能力。全书共有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案例事实、问题及解答”“历史方法与请求权方法”“请求权基础”“请求权与抗辩、抗辩权”“法律的适用”“解题的体裁、结构与风格”“实例解说”等。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重视实例解题,即依据案例事实去查询法律规范,并将法律规范适用于案例事实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理论和实例分析的讲解,引导读者了解并学习“目光往返来回于大前提与事实之间”的不断交互的过程和方法。
同时,本书也是一本民法释义学的要义著作。作者通过对请求权基础思考顺序的介绍,对契约生效、无因管理体系、一般侵权行为及特殊侵权行为等民法基本内容进行了阐述,并辅以十二个精心设计的实例演练,在客观上可以帮助读者简要而迅速地掌握民法的轮廓面貌。
此外,从比较法角度出发,本书对于促进大陆和台湾地区民法的比较研究,为大陆民法的制定、解释适用提供参考等方面也有所助益。
(专题策划:邓辉:中国法学杂志社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明慧:中国法学杂志社网络编辑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