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报电子版【篇一:汽车文化电子版】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使汽车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从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试验成功,中国的汽车制造业走过了60个风风雨雨,汽车消费的提升带动了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促使汽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成本的不断减少,成本的减少和方便的出行方式加大了人民的购买力,带动了国民经济的稳步提高。
但同时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问题,车辆的不断增多带来了能源的短缺问题,尾气的排放给生活的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影响,车辆的普及也给上下班的人们带来了困扰,不断地堵车等候,也加大了人们的情绪波动,汽车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方面的隐患,关键词:国民经济;汽车制造业;环境污染目录第1章引言(2)1.1时代背景(2)1.2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2)第2章能源的短缺(3)第3章环境的污染(4)第4章对大众情绪的影响(5)参考文献(6)第1章引言1.1时代背景随着汽车工业的巨大发展,汽车在全球获得了普及和应用,汽车越来越方便化和智能化,汽车行业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机遇和挑战,1.2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据福布斯官方网站报道,2015年中国共售出2460万辆汽车,涵盖乘用车、卡车及客车,同比上涨4.7%。
其中,乘用车同比增长7.3%,卡车及客车则出现9%的滑落。
在2406万的销售量中,乘用车占据86%的“江山”,全年成功售出2120万辆,远远超过20世纪90年代末卡车及客车的市场份额。
这正说明,一股真正的汽车文化已牢固的扎跟在了中国大地上。
在增长的同时,中国市场还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新能源汽车增长的热潮。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销售,中国官方已出台包括减税、购车补贴和政府采购等各种法规和举措,希望以此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由于原本销售基数小,2015年新能源电动车在中国达到了343%的增长幅度,售出约33万辆,倍受中国二三线城市喜欢。
这一增长势头也一样延续到了今年,单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就飙升了144%,达到1.61万。
中国互联网巨头进入汽车行业也将带动2016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
这些互联网巨头依赖自身优良的互联网技术,发力汽车互联领域。
第2章能源的短缺能源是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世界经济持续、高速地发展,能源短缺问题逐渐加深,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当前世界能源消费以化石资源为主,其中中国等少数国家是以煤炭为主,其它国家大部分则是以石油与天然气为主。
根据专家预测,按目前的消耗量,石油、天然气最多只能维持不到半个世纪,煤炭也只能维持一二百年。
所以不管是哪一种常规能源结构,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都日趋严重。
世界能源危机是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
它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开采的价值。
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就会发生能源危机。
煤炭资源虽比石油多,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的。
代替石油的其他能源资源,除了煤炭之外,能够大规模利用的还很少。
第3章环境的污染汽车数量剧增,给自然环境中的空气、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人文环境及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这些影响效应往往相互叠加,引发出人类事先未曾预料到的诸多问题。
汽车是依靠发动机燃烧燃料产生驱动力而行驶的,在发动机燃烧燃料做功后排放的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一些固体细微颗粒物。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刺激的有毒气体,是汽车有害排放物中浓度最高的一种成分。
城市大气中的一氧化碳大部分都来自汽车尾气,它是燃油燃烧不充分的产物,车速越慢,交通堵塞越严重,排放量就越多。
汽车排放的铅化物微粒、泄漏的汽油对公路旁的农田、地下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的污染作用。
汽车排放到空中的污染物能随雨水降落到海洋中:另外,为汽车运输石油的油船在海上频繁泄漏,对海洋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第4章对大众情绪的影响汽车也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
车辆的增加速度远远大于道路的开发速度,因此,堵车与停车难现象越来越成为困扰现代人生活的两大难题,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期,堵车现象日益严重,停车难问题日益加剧。
加之配套设施跟不上,尽管车辆增加很快,但居民区和就餐、购物等公共场所车位紧张,很多人都遇到过【篇二:新闻1+1电子版】20150102深圳“闪电”限购解说:17点40宣布,18点实施生效,深圳闪电实施限购政策。
市民:感觉很突然,没有做好一个思想准备。
解说:一样的城市难题,不一样的治理方式。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规划处龚德宇:如果稍有不慎的话,会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样使我们的限购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就借鉴了其他城市的利弊得失,迅速实施增量调控的措施。
主持人张羽:晚上好,欢迎正在直播的《新闻1+1》,在今天节目开始的时候,我们首先来看两张新闻图片。
由于限购政策发布的突然,执行的果断,它被媒体称为“闪电式”限购。
我们来回顾一下。
解说:2014年12月29日下午5点4分,深圳市政府一场突如其来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深圳成为了全国第7个实施汽车限购的城市。
于是抢购场景再现。
深圳市民:我是过来抢的。
记者:抢车是吗深圳市民:对。
记者:抢到了吗深圳市民:抢到了。
记者:现在什么心情深圳市民:就是以后不用摇号了,这个信息出得太仓促了。
汽车销售人员:现在已经卖了20多台车了。
记者:今天一天之内吗汽车销售人员:没有,就是这一会儿,差不多半个小时。
当天6点整,由交警和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就赶赴到各个4s店要求他们关门上锁,并停止使用pos机。
而发生在这些城市里的突袭限购,在造成市民慌乱的同时,也引来了舆论的质疑及反对,这一次的深圳更是进行了一场20分钟的“闪电战”。
龚德宇:如果是集中抢购的话车辆会急剧增加,这样我们的交通拥堵会更加严重,如果稍有不慎的话,会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这样使我们的限购政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当然也是借鉴了其他城市的利弊得失,迅速实施了增量调控措施。
2013年7月深圳市交通委员会就曾表示,按照2012年的《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书》。
深圳在加强交通需求调控方面,住通过利用设施供应、经济杠杆、出行管理和宣传倡导等综合手段,引导车辆合理使用,并没有限购计划。
就在去年5月10日,深圳市交警还依法传唤了两名涉县散布限购虚假信息的4s店负责人。
那么到那个时候,可以说市内交通任何措施都无法解决。
解说:据了解,截止到2014年12月20日,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314万辆,每公里道路机动车约500辆,这样的密度位列全国第一,而之前一直在推进的提高停车费等经济手段,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面对深圳市如此的道路交通形势,或许也让深圳市政府显得有些无奈。
那么深圳为什么要限购小汽车这也是被逼无奈之举。
我们来看一下深圳市给出的理由。
第一就是机动车增长迅猛,现在车辆的密度已经达到了全国第一;第二就是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已经成为了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这是交通和污染的压力;第三停车位总计是104万个,现在缺口达到了三分之二,就是有地儿开没地儿停;第四就是以征收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为主要经济手段的调控措施,目前无法推行。
我想还有其他一些经济手段可能是效果甚微,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现实的压力,无论是交通还是环保的压力,让不得不限行。
第二就是其他的一些经济社会调节手段,执行起来不那么顺畅,或者效果并不明显。
那么最后使用了行政命令,对于增量调节这样一个最有效,也最直接的一个手段。
那么深圳已经是全国第7个限购小轿车的地方了,会不会还有第8个呢我们来看一看其他地方的反映。
解说:北、上、广、深,中国四个一线城市已经全部限牌限购,准一线的天津、杭州也已经限购,下一个又会是哪个城市事实上对于此次深圳的闪电限购最大的影响是,其他城市的消费者会不会忙着买车,特别是珠三角地区。
在不少二线城市,限购传言一直就没有中断过,例如武汉。
解说:据了解,目前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距离2020年的200万至250万辆的武汉市总体规划还有一定的距离。
解说:然而每次一个城市的限购政策出台,都会刺激其他城市消费者的神经。
例如天津限购政策出台后,兰州、石家庄就都出现了购车高潮。
兰州市民:听说(要)摇号,尽快提前买上,赶快把车牌挂上。
石家庄市民a:我说实话有一辆车,我就怕限购、限号啊。
石家庄市民b:担心就是将来买车买不上,像北京一样。
解说:去年3月,南京也出现购车上牌高峰,上牌量达到平日的数倍,因为南京和杭州都被传言汽车限购,最终杭州限购而南京则表示不会搞突然袭击。
除此之外重庆、成都、济南、沈阳都时不时会有限牌传言,这些城市会怎么办重庆市民a:趁早把车子买了,就是说以后可能要限牌。
重庆市民b:现在不知道限不限牌,如果要限牌的话我肯定要买,但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限牌。
解说:那么下一个被猜中的限购城市会是哪一个主持人:说实话,城市限购小轿车真是被逼无奈,而且限购带来的其实并不是环保和交通压力的改善,只是防止进一步恶化,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们再来看深圳的数据。
那么截止到2014年的12月20日,深圳的总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314万辆,那么按照过去5年,年均增长率16%这样一个标准,到了2016年机动车保有量将超过400万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到时候城市中心区的高峰拥堵时长从现在的55分钟,也就是将近1个小时,拉长到92分钟。
那么超过1个半小时,我想不仅是深圳面临着这样一个车流和人流极度增长,和城市规模这样一个矛盾,其他一些二线城市、准一线城市也面临这样的压力和矛盾,所以在深圳汽车限购这个政策出台以后,一些城市也纷纷猜测自己是不是下一个深圳。
我们看这些城市报道题目。
“深圳限购,苏州会是下一个吗”“深圳限购了,成都还到等多久呢”“郑州是下一个深圳吗闪电汽车限购令!”“深圳后,重庆存在实施汽车限购可能”确实这些城市可能已经都感受到了这种交通和环保的压力,那么他们会不会效仿深圳采取这样的措施呢,那么下面我们来请教一位专家,他是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学院的副院长,王敬波女士。
王院长您好。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王敬波:您好。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深圳市第七个进行小轿车限购的城市,我们也来看一下现在全国已经进行限购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广州、贵阳、深圳、杭州,那么各方都在推测,会不会再出现新的也就是第八个限购的城市。
深圳这个政策出台之后,现在很多人都会担心突然公布这个限购令甚至是急于购车。
那么您觉得深圳这个做法会不会给其他的城市带来效仿的效应呢王敬波:应该说随着这个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很多大城市都面临着停车位不足而导致没法停车急剧增加的问题,也面临着城市严重的交通拥堵以及空气污染等等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很多地方政府都迫切需要应对的问题,那么在所有的调节这些问题的这些措施当中,限购、限行,尤其是限购应该是简便易行、见效最快,对政府的管理来说,又是最好管理的一种方式,所以受到很多地方政府的亲睐。
主持人:我想现在很多城市可能已经面临着这样严重的车和路的矛盾,整个城市规模和汽车保有量的矛盾,那么要解决现在已经积重难返、尾大不掉这样的问题的话,刚才您讲到了,可能是限购是最直接也是最见效的一个办法,也就是说,有可能出台第八个或第九个,您看来王敬波:有这种可能性。
第二个我想应该坚持一个最小损害的原则,毕竟在所有的调节措施当中,限购政策它直接影响到了老百姓的公平交易权,那么应该说在所有的措施当中它最严厉,对公众的权益影响也最大所以是应该基于最小损害的原则,就是在所有的措施都不灵的情况下,才应该采取这种最后的最极端的一种措施。
第三个方面就是一个正当程序的原则,因为这样的措施涉及到很多人的权益,政府还是不要搞突然袭击的话,应该吸收充分的民意,让老百姓的这种意见和官方的意见能够充分的沟通和融合,在尽量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再出台这样的政策,这样执行起来老百姓的接受程度也会更高,也会形成更好的民意基础。
主持人:王院长我想跟您咨询一个细节,您刚才讲到最好能有一个充分的意见的沟通,比如说有一些敏感政策的出台,像深圳的限购,如果有一个过长的民意的沟通,或者广大的知晓的话,这样会提前引来大范围的购买汽车,这样使限购的政策本身就打了折扣呢您怎么看呢王敬波:事实上,为了避免这种引起不必要的一些经济波动,有些政策的颁布实施确实有一定的保密问题,但是政策实施的保密和政策制订之前的充分的民意沟通并不矛盾,因为在政策实施之前我们需要充分的吸收民意,目的就是要决定这个政策它是不是必须有必要来实施,那么它的民意的基础是什么,这样政府可以不出面,那么可以有一些民间的行业组织包括专家,民间的机构来进行讨论,主要的目的是解决这个政策本身的科学性的问题,那么政策一旦决定,就进入到立即实施阶段,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政策实施当中带来的不稳定经济因素。
主持人:好,多谢王院长的分析。
那我们看到很多城市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都用了限这样一个行政手段,那么这些手段效果到底怎么样,应该注意哪些呢我们继续来往下看。
解说:深圳闪电限购社会反应不一。
有法律界人士表示,限购毕竟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应该举行听证会或者是先制订草案,在试行中看看效果如何。
法治广东研究中心主任法学教授宋儒亮:你可以制订按照那个(草案)出台以后,实施两年以后,如果深圳还需要,那提请深圳市人大制定地方性的法规,就制定这一块来走,我觉得这才是法治之道。
解说:但也有专家认为,深圳实施限购是无奈之举。
珠江智库专家组成员韩志鹏: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了,深圳这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你这个限购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2014年北京举办apec会议期间,就采取过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临时举措,随后,关于单双号限行常态化的种种猜测与讨论,延续至今。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实际上整个单双号限行就意味着每天有一半的车是上不了路的,我当时30万买了一辆车,我这车只能行使一半,该行使不能行使,那我这个价值就大大折扣。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在一些地方房屋的限购,对汽车限行应该说是要面临考验,因为这样一些规定本质上,是一些地方政治出台的行政措施或者说管理手段,这些管理手段它在某种程度,就对当地的民众施加了某种新的义务。
就可能与我们的立法法修订以后,所要求的不得增加新的义务,不得减少原有的权利就会相冲突了。
解说:有专家任务,这次立法法的修订案草案,更加严格规范了地方政府的权限,对地方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法制化要求。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封丽霞:有的时候在一起特定的时期,或者是因为一些特定的事情的发生,有必要进行一个限行或者限购,在客观上,也是有合理性的,但是我们要经过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程序,比如说以人大力发或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来就这样的一些事务进行规范,远比政府规章以一种行政命令行的行政强制式的方式来推进限行限购了,我觉得民众的接受度会更好一些。
主持人:这一条规定主要是针对一些损益性的行政行为,因为增加公民的义务,减损公民的权益都是损害老百姓权益的一种行政行为。
那么如果通过地方政府规章来设定,实际上就给地方的一个比较随意的这样一个口子,那么《立法法草案》实际上就是为了限制地方政府利用地方政府规章的形式,随意设定这样一些损益性行政行为,所以才做这样的规定,它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政府的这种权利,保护公民法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