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科学》目前设证据法学、证据科学、法庭科学3个板块,开辟专论/述评、学术前沿、学术研究、案例评介、实证研究、法官说法、学术争鸣、科学证据、域外法学、学位论文等栏目。每期根据来稿情况酌定栏目。来稿字数不限,是否采用完全取决于学术价值。
《证据科学》主要面向证据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和法律实务人员,欢迎您向您所在的单位以及您的朋友推荐、订阅。欢迎您给我刊投稿、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该杂志为双月刊,每期128页。邮发代号:82-878。
被重要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情况
从2012年开始,被CSSCI扩展版收录,2014年继续被收录。
目前为T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武大核心)收录。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主编张保生
副主编王进喜张中刘鑫
编辑部主任刘鑫
编辑委员会
卞建林毕玉谦丛斌常林陈光中陈瑞华陈忆九
樊崇义官大威胡丙杰侯一平刘耀刘鑫李浩
李成涛李训虎龙宗智闵春雷沈敏孙长永孙东东
施鹏鹏王万华王进喜熊秋红贠克明朱波峰张中
张保生张建伟AndrewLigertwood[澳]ChristopheChampod[瑞]
EdwardJ.Imwinkelried[美]JinBanggui[法]LingLi[美]
PaulRoberts[英]RonaldJ.Allen[美]ThomasMan[美]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科研楼A713室
邮编:100040
电话:010-58908141
《证据科学》网站及投稿系统开通
《证据科学》网站已经开通
《证据科学》杂志投稿系统已经开通
证据科学杂志征稿启事
我刊选稿标准以质量为先,篇幅不限,一经采用,稿费从优。
《证据科学》杂志论文注释体例
及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要求
法学类论文注释体例要求
一、一般规定
2.连续注码,注码序号格式为“1,2,3,……”。
3.文中注码放标点符号后(对句中词语加注者除外)。
4.引文资料作者为外国人者,其姓名前加方括号注明国籍。
5.作者注仅注明作者单位(不含院系)及职称或者职务。
6.一般的感谢语可酌情删去。需要保留的致谢语请放在文末。
7.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见”。
8.非引自原始出处的,注释前加“转引自”。
9.数个资料引自同一出处的,注释采用:“前引×,第×页。”或者“前引菖。”两个注释相邻的,可采“同上”。
10.引文出自同一资料相邻页者,只注明首页;相邻数页者,注为“第×页以下。”
11.出版日期仅标明年份。通常不要“第菖版”、“修订版”等。
12.引文出自杂志的,不要“载”、“载于”字样。
13.原则上要求所引用的资料出自公开发表物。未公开发表的,采“×××年印行”。
14.原则上不可引用网上资料。
15.文中直接引用他人文献内容部分应当标注为楷体。
二、注释例
1.著作类
1顾肃:《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页。
2.论文类
2王家福、刘海年、李步云:《论法制改革》,《法学研究》1989年第2期。
3.文集、教材类
3王人博:《宪政化中的儒家传统》,载高鸿钧主编:《清华法制论衡》(第3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9页。
4佟柔主编:《民法》,法律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页。
4.译作类
5[美]布莱克:《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郭星华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5.报纸类
6王启东:《法制与法治》,《法制日报》1989年3月2日。
6.古籍类
7《宋会要辑稿·食贷》(卷三)。
8(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遗书》(甲编),第43卷。
7.辞书类
9《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932页。
8.港台著作
10戴炎辉:《中国法制史》,三民书局1966年版,第45页。
9.外文类
科技论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要求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举例:
[1]姚季生,辛正翰,王健,等.电击后心脏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7,12(1):12~15
[2]WentholdRJ,ZempelJM,ParkkalMH,etal.ImmunohistochemicallocalizationofGABAinthecochlearnuclearoftheguineapig[J].BrainResearch,1986,380(1):7~8
[3]DombovyML.外伤性脑损伤的康复[J].张海东译,法律与医学杂志,1997,4(3):143~144
[4]杨德森.精神障碍的司法鉴定[A].见:沈渔村主编.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33~238
[5]Walker,RI,PorvaznikM,Associationofbacteriaandendotoxinwithposttraumaevents.In:NinnemannJL,eds.Traumaticinjury:infectionandotherimmunologicsequelae[M].4thed.Baltimore:UniversityParkPress,198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