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道德与法治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总节数:3
执行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课时
1.通过密切结合实际生活。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了解自己的特点,感受到大家的不同使集体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通过本课一系列的活动,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选择,学会尊重、理解他人的想法和选择。
3.通过开展各种体验活动,培养尊重、理解他人的好习惯。
1.了解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都各有不同。
2.
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观察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到因为大家各不相同使集体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两片树叶,多张心形的叶片
3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我的修改
一、师生交流引入情境
二、质疑点引明确目标
三、自主探究经历感知
四、合作交流观点整合
五、体验感悟延伸发展
一、激情导入,感受不同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片叶子,观察一下,这两片树叶一样吗?
学生认真观察。
师生共同总结不同。\
师:孩子们,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即使是同一颗书上的树叶,也不完全相同呢?如果说班级是棵大树,那么每一位同学就像树上的一片叶子。同学之间有很多相同点,可又各有不同。
.师:同学们,请你们在这张叶片上写上自己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装点我们的班级树。
学生在叶片上写下自己的特点。
全班同学一起来交流各自的特点并把叶片粘贴在班级树上。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答案预设:生一:
生二: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其实,就像你们分析的一样,人与人之间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
二、我给圆圆设计新形象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圆圆。
生:观察课件中的图。
师:你会把它想象成什么呢?又会给圆圆设计什么样的新形象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你的想象画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形象设计。
学生分别向同学们展示作品,并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
教师选出一部分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在同样的圈上作画的结果。
请同学讨论,为什么在同样的圆上作画,每个人画的缺不相同呢?
三、课堂总结
师: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因此对同一问题才会有许多不一样的看法。
第二课时
总节数:4
一、与“不同”友好相处
师:同学们,我们都喜欢和自己情投意合的人交朋友,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过于强调这一点,结果会怎么样呢
教师课件出示教材12页“周同同日记”
师生共同观看。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你觉得周同同能找到好朋友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班内交流意见,允许有不同意见,教师注意做正面引导。
师: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学会和不同的人相处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本领。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身边有与你“不同”的朋友吗?你是怎么和他们相处的?
师:孩子们,有些同学和不同的同学相处,心里会有一些小疙瘩。怎样才能解开这些小疙瘩呢?
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向其他同学传授一些方法。
教师课件展出示教材14页提示的与人相处的好经验,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
二、课堂总结
师:孩子们,当我们学会用理解的眼光看待别人,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我们将会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不同的树叶在同一棵大树上互相映衬,共同装点出美丽的风景。那么,不同的我们在同一个集体中友好交往,就会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
第三课时
总节数:5
一、“不同”让生活更精彩
师: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不同,当这些不同和谐相处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教师课件出示教材15页的两幅画。
师生共同欣赏。
师:看到这些场面,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你还能找到哪些由于不同给生活带来精彩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班内表达。
答案预设:
生一:花园里的花朵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生二:田野里各种各样的庄家精彩纷呈。
生三:果园里的各种水果,散发着不一样的果香。
生四:大自然中到处都是不一样的风景。
师:孩子们,你们说的真好。我们喜欢这充满不同的世界,我们愿意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让我们学会接纳不同,欣赏他人,我们的生活将会更丰富,更精彩。
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因此对同一问题才会有许多不一样的看法,对同一件事情才会有各种不一样的做法,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发扬自己的优点,尊重、理解、接纳不同,与“不同”友好相处。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更加精彩。
一、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要形成新课程改革下思想品德课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学案导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和优化课堂教学形态,创设主动愉悦教学氛围,使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改变,实现“以学促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教师的施教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助产士”,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学习,不仅授以“鱼”,更要授以“渔”――“捕鱼”的本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想着如何把知识塞进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
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思品课程整合,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是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建构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主要做法是:
(1)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internet信息构建研究性、自主性和协调性学习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2)通过网上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更好地建设并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
(3)更新教师的信息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力争人人都建立起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理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各种教学资源的进行优化组合,进一步优化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要转变教学理念
四、要在教学中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关键词:集体教研教学语言精简准确主动反思
《教师话语系统研究》指出:“教师话语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传递着知识信息,影响着学生接收信息的准确度。另一方面,语文学习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会用语言表达观点,具备“说”的能力。对于正在学习表达的孩子而言,在从“听到”到“表达”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学习表达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值得教师好好研究。
一、变繁为简,直指目标
在一节课中,导入部分是能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语言能否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能否直观地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后面的教学起到关键作用。
我校谢老师第一次执教《我的环保小搭档》(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后,赛课团队对谢老师的教学语言进行了整理,发现在导入部分,学生看完关于环保的图片之后,谢老师是这么表述的:“同学们,环保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为环保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环保呢?如果有个帮手就好了。小帮手又叫小搭档。环保可以有搭档!”从当时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做到环保要有帮手,环保可以有搭档。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所能接受的教师的语言应该不会太长,太长的一段话会阻断学生“听”的连贯性,影响学生对此做出反应。所以针对这一部分,赛课组其他教师与谢老师一起思考,将导入改为:“孩子们,我们也可以为环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光靠自己还不行,我们可以找小帮手!”这样改了之后,语言指向明确,能让学生很快明白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去找小帮手,避免了之前学生游离于课堂的情况。
无独有偶,我校周老师第一次试教《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在这节课的导入中,周老师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1.说说你喜欢什么样的房子。2.说说课文中的这个屋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3.这样的房子要是让你住,你会不会住?4.想想平时生活中,我们住的房子可以为我们做些什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个图片中的房子又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当备课组提出这两个问题后,周老师也明白了教学问题之所在,于是经过集体讨论,结合后边的教学目标,周老师直接把导入改为两个问题:“房子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看看书上这个房子有什么不一样?”这样,通过两个对比,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这样倾斜、破旧的房子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样顺学而导,就是语文课中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
二、寻求逻辑,准确表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语言修养的重要,并列举了一个例子,其中提到:“教师的语言是那么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2]正是由于教师的语言混乱,才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混沌”不堪,容易出现学习疲倦现象。
在集体教研的听课过程中,语言是否符合逻辑,是每一个听课老师最敏感的内容。这也对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要求。“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这个时候是一件好事。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特别是年轻老师上公开课的时候很容易情绪紧张。一紧张就容易前言不搭后语,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感到迷茫。而学生的不理解又加重了教师的紧张情绪,这样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教学目标落实失败。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位年轻教师都遇到过。
还是谢老师的《我的环保小搭档》这节课,在第一次教学设计的总结环节,她是这么说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找到了身边的环保小搭档,明白了如何环保。我们身边就会到处充满着保护环境的行为,希望大家今后都能够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环保小卫士!”
这样的结束语不仅总结了这节课的内容,也结合图片让学生明白当前社会为环保所做的努力,同时告诉孩子要从小树立环保理念,做“环保小卫士”。不得不说,这是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的。
而在语文课堂当中,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置课堂练习是常有的环节。教师在布置练习的时候,语言更应该有逻辑。比如,在习作教学中,周老师打算根据课文中的要求,让学生接龙编关于“瞌睡虫”的故事。周老师是这么说的:“下面请同桌合作编故事,你先编一段,他再编一段,别忘了加上你们创作出来的小伙伴,给他们编一个美好的结局。”十分钟过后,正如备课组教师所料,同桌两个人编的故事完全没有任何衔接,就是两个单独的故事拼凑在一起。这显然是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表述不准确造成的。第二次试课之前,备课组教师各自根据教师用书中的教学建议,为这个环节设置一段话,以准确地表述该环节的学习要求。经过六位教师的发言,最后将本环节的过渡语设置为:“下面是考验同桌之间默契的时候了,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合作接力编故事,一位同学先编一部分,同桌再根据故事可能怎么发展接着编后边部分,别忘了故事的主人公可以用上你们刚刚用拇指画创作出来的小伙伴。”教学语言这么一改之后,后边几次的试课,学生都明白了这个环节是同桌之间接龙编故事,故事是有承接性的,而非胡乱拼凑,教学效果也提升了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