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宣传要创新宣传形式,注重宣传实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这为全民普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推进新时代全民普法,必须坚持推动普法责任制落实,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目标精准化、工作举措项目化、工作考核体系化、工作指导专业化,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主题法治宣传实践活动为载体,实现全民普法新发展。
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
实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化全民普法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全民普法的重要顶层设计和重大制度创新。普法责任制明确了普法的责任主体,国家机关既是国家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也肩负着普法的重要职责,强调国家机关不仅是司法执法的主体,也是普法的主体;转变了普法的理念和方式,将执法与普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普法融入执法的全过程、各环节,执法的过程就是普法的过程,使普法方式由静态普法变成动态普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在每一次法治实践中感受法治精神;拓展了普法的格局,“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成为“谁执法谁普法”的实践要求和逻辑延伸;提升了执法的效果,倒逼执法者去提高法治素养,提高执法的公开透明度,进一步依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实现执法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新时代全民普法要有新作为、实现新发展,就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方向,推动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到实处。
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目标精准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而且随着全社会法治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法律需求更加多样化、精细化,这就要求普法工作更加精准高效。工作目标精准化,就是要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做到科学、精准、高效,推动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要以需求定主题,聚焦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人民群众所思所盼,综合考虑不同地域、不同普法受众的不同情况,把真正符合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目标的有效需求作为谋划工作的依据。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实际确定合理的工作目标,做优普法产品,使普法信息借助更广泛的社会渠道精准投递。以创新求效用,主动适应以自媒体、融媒体为代表的新闻宣传新格局和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新发展,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从人海战术向科技战术、从传统模式向互联网模式转型。
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举措项目化
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又事关具体、事关现实,因此,法治宣传教育既要着眼长远,又要具体务实,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推进。工作举措项目化,就是在法治宣传教育各项重大举措、重要活动的推进过程中,实行项目化管理,使工作任务更清晰、责任更明确、操作更规范、过程更可控、评估更易量化。要围绕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开展法治宣传;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法治文化产品创作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围绕推进依法治国实践,扎实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把法治创建融入地方、部门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各方面、各环节。实施教材工程,编写领导干部、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法教材。实施基地工程,建好用好国家级普法基地。实施产品工程,组织制作有社会影响力的法治宣传文艺作品。实施舆论阵地工程,发挥多种新闻媒体传播法治的作用,实施外宣平台工程,对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