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一种社会性、动态性的心理过程。指的是为他人的幸福而欣喜,为他人的不幸而悲伤,这一现象在人际互动中颇为常见。当人们看到他人经历了某事或正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能够产生一种近似感同身受的体验,这就是共情。
什么是共情效应?
共情效应的产生机制
共同与怜悯的区别
怜悯者可怜他人不幸,带有一种自上而下的优越感,甚至不用去费心分辨对方的情绪感受。例如乞丐虽然能获得不少施舍,但几乎没有人会去问他们还需要些什么,今天过得是否开心。而共情是建立在对等的心态上,富人可以与穷人共情,成人可以与幼儿共情。看一部电影,会为电影中主角所遭受的痛苦境遇而痛哭流涕。读一个故事,会为故事中的情节而紧张激动。这是因为与电影或故事中的角色产生了共情,把自己当成了电影或故事中的主人公,感受着他人的情绪,体验着他人的痛苦,就好像是自己在经历着一切。简单来说,共情是认同他人情绪与情感,并产生内心共鸣的一种心理现象。
舆情事件中的共情效应
其次,悬赏20万寻儿子店以及近年来打拐题材的电影《亲爱的》、《失孤》等作品的上映,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失去自己孩子的父母的崩溃状态和悲痛心情,苦苦追寻的坚持与希望,成为引发观众共情的重要载体。现实生活中的实物与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相结合,给人带来情感卷入,引发网民情感共鸣。
最后,孙卓的认亲,被拐过程经历、认亲后的去向问题、被拐儿童落户问题、“养父母”是否该判刑等呈现出来的涉及社会现象、法律法规、养儿防老等观念与受众个体经验、情感诉求、认知观点等产生张力和意向联想机制,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网民的共情模式和情感方向。在被拐事件多地屡次发生的情景下,网民对于拐卖儿童、买卖同罪等有着大致相同的观念框架,在这种大框架下,网民更容易产生共情效应。共情效应在舆情热点事件中的运用,就是这些事件与网民之间经由情感和认知的共同作用,产生情感互动,以及群体认同层面的共情效应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