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钧:法治与人治德治法律

人类是一种特殊的动物,单个生活不堪孤独,天生要过群合的生活,而群合中人们又有诸多纷争,小到争食相夺,争偶相斗,争利相拼;大至争权相戮,争地相战,争霸相逐。为了有效抑制和解决这些纷争,避免陷入无序状态,使人们的生命有安,社会的生产有条,人类的生活有序,各个社会都探索并尝试了治理社会的治道,其中最典型的治道有四种,即神治、人治、德治和法治。治道不同,权威的模式也不同。一般说来,实行神治则神灵至上,实行人治则精英至上,实行德治则道德至上,实行法治则法律至上。

在奉行不同治道的社会中,人会有不同的形象。神治下的人被设定为“宗教人”,基本区分是信徒与异端,前者入天堂,后者下地狱;人治下的人被设定为“政治人”,基本区分是臣民/人民与敌人,前者受善待,后者被镇压;德治下的人被设定为“道德人”,基本区分是君子与小人,前者受褒扬,后者遭贬抑;法治下的人被设定为“法律人”,基本区分是合法者与违法者,前者享自由,后者受制裁。

一个社会奉行哪种治道,取决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例如,在一个宗教氛围十足的社会,神治显然是一种可行选择;在一个弥漫着道德气氛的社会,德治便顺理成章;在一个崇拜精英的社会,人治往往会受到人们认同。总体说来,在前现代社会,神治、人治或德治往往成为主要治道。然而,人类自步入现代社会以来,大多数社会在理念和制度上,都趋向了世俗化、理性化与民主化。由此,人们放逐了神灵,导致了神治失据;放弃了精英崇拜,导致了人治失信:解构了一统道德,导致了德治失灵。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法治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治道。我们发现,当代不同的族群、国家,纵然文化传统千差万别,社会制度多种多样,价值观念五花八门,但它们大都选择了法治之路。这种选择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有其必然。在一个放逐了神圣的时代,不可能再奉行神治;在一个不信任精英的时代,人治自然失信;在一个道德多元的时代,无法实行德治。相比之下,法治倒显得可行、可信和可靠些,它虽不是最佳(也许根本就没有“最佳”)治道,而是弊端较少、风险较小的治道。由此说来,现代社会选择法治之路,并非偶然。

有人会问,法治是指借助法律治理社会、管理国家,但整个过程离不开人,说到底法治还不是一种人治吗?的确,古人就认识到了“徒法不足以自行”的道理,法律是“人造”的规则和制度,并由人加以运用并服务于人。这样,脱离人而谈法治,正如脱离人而谈社会一样,毫无意义。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就认为,法治等同于人治。用通俗的话讲,法治与人治的主要差异在于,法治是遵照规则治理社会,信法不信人;人治是依照个别人的意志管理社会,信人不信法;法治下所有的人都受规则约束,人治下有少数人(至少是个别人)不受规则约束;法治之法以保障民权为宗旨,人治之法以维护特权为目标;法治之法依循民众意志,人治之法跟着领导感觉。对于法治下的民众来说,凡是法律未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对于人治下的民众来说,凡是法律未允许的都是禁止的,法律允许的行为也会成为禁止的。对于法治下的官员来说,凡是法律未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对于人治下的官员来说,凡是法律未禁止的都是允许的,法律禁止的实际上也会变成允许的。这听起来好像绕口令,但只要仔细琢磨,人治与法治的不同意蕴,值得深思。

有人还会提出一个问题,即人是社会的主体,法律是无生命的规则,有生命的人,如何能够匍匐于这种规则之下,甘受法律统治?对于这种疑问,我们不妨举个通俗的例子。我们也许都参与过游戏,至少了解这类活动的特性。实际上,进入法治状态如同参与游戏,法律规则如同游戏规则和程序,人们如同游戏参与者。在游戏中,人们一旦参与其中,所有的参与者都平等地受游戏规则和程序的约束,庄家也不例外。试想,在游戏中,哪位游戏者能够操纵游戏的过程和结局呢?如果有人操纵游戏过程,就不会有公平的结局,其他游戏者势必会抵制和惩罚这种行为。如果游戏规则不合理,游戏者也许会改变规则,但必须要征得所有参与者的同意,否则游戏活动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在公平的游戏中,无人能够操纵游戏过程和结局,所有游戏者都受到游戏规则和程序的控制,最终便产生了一个游戏悖论,即游戏者在游戏中丧失了主体性,成为游戏规则和程序的“奴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游戏者被游戏”。

游戏活动这种“作茧自缚”的悖论,对理解现代法治下的“规则统治”,可能会提供某种启示。在法治状态下,人们要服从法律规则和程序的约束,管理者在法治状态下,如同游戏中的“庄家”,也要受规则和程序的约束。为了防止“庄家”滥用特权,操纵活动过程,规则便规定实行轮流“坐庄”。法治状态下最终出现了一个悖论式图景:法律规则和程序本来是由人所定,但是进入法治这种“游戏过程”之后,这种规则和程序便反客为主,成为约束人的一种超然之物,而人则成了“作茧自缚”的被统治对象,成了法律的臣仆。这多少有些类似古人所说的“非人磨墨墨磨人”之境了。

本文选自《法治漫笔》,高鸿钧/著,译林出版社,2017年11月。

THE END
1.法律小常识百问解析法治生活的智慧指南法律小常识百问解析法治生活的智慧指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无论是个人之间的纠纷,还是与公共事务相关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来处理。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了解法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本文将通过提供100条关于法律小常识的问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456538.html
2.法律和法治。法律和法制。虽然是同音字。但是本质不同。作者: 全部讨论 价值投资避险保值 法律制度和法治制度不同的本质。法律制度是基础。法治制度是方式。https://xueqiu.com/9911293403/315958224
3.读书:法治的细节法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维护秩序,而要维护秩序必须以惩罚为后盾,只有秩序才能让人类的行为具有相对的确定性。 法治还是人治? 法治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对权力进行限制,防止他腐坏堕落。法律的目标是维护秩序,但是维护秩序的力量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否则就会成为秩序的破坏力量。 https://www.jianshu.com/p/56a8371e9752
4.法治和法制高中知识不管多么善的法律制度与法治,对野兽是没有效果的,除非将其杀死.道德水准极低的人们,其行为,其性质接近野兽,其法治成本其高无比.所谓人治,就是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道德制度变为德治,必须以权利的不平等和权力的不制衡为前提.人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的好坏除了依赖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1936855.html
5.民法典的前世今生北大法律信息网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这部法律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了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43%20
6.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1.1《法律是什么》+《生活与法律》+《法律PAGE 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1.1《法律是什么》 +《生活与法律》+《法律作用大》+《感受宪法日》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1.1《法律是什么》教学设计课题 1.1《法律是什么》单元第一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六年级学习目标 1.情感目标:初步了解法律是什么。 2.能力目标:理解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学生的理解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223/6132151224004115.shtm
7.弘扬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时政撷英理论频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论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时,强调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决定》第五部分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四方面系统阐https://www.workercn.cn/251/201412/01/1412011105444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