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定不移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红色基因
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时期和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思想精髓,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法治追求。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首先必须从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法治道路的百年历史发展脉络入手。
(一)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苦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当时的中国也曾效仿西方法制,试图以法救国,力图变法图强,但都未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戊戌变法和清末修律起,中国人一直呼吁法制,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政治条件下,仅仅靠法制是不能改变旧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悲惨命运的。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大家可能不太了解,马克思、列宁其实都是学习法律出身的,马克思的父亲还是特利尔律师协会主席。在他们浩如烟海的鸿篇巨制中,有许多关于法律的精辟论述和重要观点。后来,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的强大法律思想武器。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法制问题,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巩固政权指明了方向路径,也成为新中国建立和发展“新法治”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法治理论中国化
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了。从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我们党就与历史上的农民革命以及流寇式的造反起义完全不同,十分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制度建设。
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公检法都受到严重的冲击和破坏。1968年,中央作出决定,检察院从上至下全部撤销。十年浩劫之后,党和人民认识到检察工作必不可少。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民解放军8大军区、35个中央部委不约而同提出“重新设立人民检察院”的建议。1978年,宪法重新规定设置人民检察院。可以说,那段时期的法治建设出现了历史大倒退,在座的不少同志可能都有经历。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因此,总的来说,从建党初期一直到建国,甚至到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党都在进行着法治建设,只不过认识是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肤浅变成深刻,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虽然国家制度、法律制度从初创到不断发展,过程中还几经挫折影响,但法治这个最基本的内涵,不管是以怎样的形式,都还是顽强地体现着制度本身的特征。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谋划和推进,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萌发、发展与成熟
习近平法治思想既是我们党百年法治探索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长期实践、深入思考的重大成果。从地方到中央,总书记对法治的尊崇和践行一以贯之,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论述、决策和实践也日益成熟并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二、牢牢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这里,我就结合一些案事例,重点交流几个方面,便于大家一窥其中的精髓要义:
(一)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四)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三、青少年如何学习、贯彻、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一)坚定正确道路——方向
1.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宪法的根本要求,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根本体现。其次,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最后,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具体体现为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广大青年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二)培树法治信仰——尊法
“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卢梭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载公民的内心里。”
1.从“遵法”到“尊法”。虽然说对法治的信仰,从普遍服从法律起步,但两者绝非能够等同。遵法,仅仅是出于对法律具有惩罚性质的畏惧和对法律维护合法利益的认识,而服从和遵守法律,只能说具备一般层次的法律意识。而“尊法”,则是人们主动去尊重法律,体现的是内心对法的崇敬与自觉坚守。青少年由于对法律了解不深,或者只有一定的法律认识,对于法律的态度大多只是“遵法”而非“尊法”。
3.树立法治信仰。2006年,习近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曾提出:“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融入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努力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风尚。”法律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律的实施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法律要发生作用,前提是全社会要信仰法律。广大青少年要在学习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过程中,理解、弘扬法治精神,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夯实法治基础——学法
(四)践行法治责任——守法
(五)投身法治实践——用法
1.培养用法能力。青少年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进社区、进街道、进企业等开展法治宣传、法治调研、法治志愿服务活动。还可以通过开展模拟法庭、观摩真实庭审、进行法律情景剧展演、辩论会、理论研讨等活动,研究法治问题、参与法治实践。在校学生们可以利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在社团管理和实践活动中,渗透法治思维。
3.争当法治先锋。通过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广大青少年肩负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青少年模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那么,通过几代人的接续努力,我们国家的法治就能更好的实施,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