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今日头条

作者:孙晓勇(国家法官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国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最大的区别。”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最鲜明特征和最根本保证。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一切命题应基于这一最本质特征展开。从政治原则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司法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在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树立高度自信、保持坚强定力。从法治实践看,法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依法治国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涵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各领域,涉及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只有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自觉把讲政治和讲法律有机统一起来,善于从政治上认识问题、推动工作,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发展,始终贯穿着党的坚强领导。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就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一批法律法规,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极大促进了我国法治发展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用“十一个坚持”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是对党领导法治建设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实现了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中的每一项改革、发展和进步,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只有牢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能有序推进。

正确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必须正确认识党和法的关系问题。党和法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根本问题,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

党的领导贯穿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不断健全完善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

立法是法治建设的首要环节,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在中国,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党领导立法工作,是党的执政权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运行而得以实现的途径,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的必然要求。立法机关紧扣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立改废释纂并举,坚持质量与效率并重,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切实提高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水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善,让立法真正能够反映党和人民意志。

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可见,党保证执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要求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着力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司法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最高人民法院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工作目标,提出维护核心、绝对忠诚、听党指挥、勇于担当的政治要求,推动人民司法事业不断发展。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法院加强政治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司法质效和公信力不断提升。只有牢牢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才能真正促进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

让法治信仰根植于人民心中,才能共建法治国家。党历来高度重视推动全民守法工作,要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同时,强调党带头守法,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坚决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

THE END
1.李林: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研究成果3.我国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我国宪法序言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宪法总纲第一条进一步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不是三权鼎立、多党轮流坐庄。这是我国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在国家性质和政治本质上的显著区别。 http://www.mzyfz.com/html/2293/2021-11-02/content-1530308.html
2.法治与法制的本质区别无论是宗教,还是其它精神道德治理(通称为徳治),必然导致权力集中,最终走向专制政治,也就是法制社会、法制国家;而法治,无论是法治社会,还是法治国家,从一开始就必须有人性的互动、人性的融合,也就是人的权利的融合、法的融合。 所谓人性的互动、人性的融合,本质上是人的私的互动、人的私的融合;说到底,是人的灵https://www.douban.com/note/848302973/
3.解读如何理解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由"开门立法"谈起最新解读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法制”一词,法制与法治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一、两者的区别:法制,是各种法律制度的统称,它只是一种制度工具,可以存在于任何性质的国家中。法治,指依法治理,这里的“法”不是一般的“法”,而是反映了一种价值目标与人文关怀,追求公平正义,保障自由和民主权利的价值观、原则和精神http://hrss.hainan.gov.cn/hrss/zxjd/201810/499ab37aab9f403a896d6fde3ea80d17.shtml
4.表述正确的是()A法治是与民主相联系的,是与人治有本质区别的下列关于法治与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法治是与民主相联系的,是与人治有本质区别的 B 法治强调法和制度在治理国家中具有工具作用 C 法制指一国的法律制度,也指严格依法办事的一种方式、制度 D 法制强调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和公民个人必须严格守法,而法治主要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守法 E 任何国家https://www.51zhishang.com/shiti/tk-st-473195.html
5.思修题库总结8.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标准答案:对 9.法律的公布和实施有力地传播和实施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标准答案:对 1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标准答案:对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4188878
6.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法制与法治 (1)含义:法制是以法来管制,指以既定的法律制度来管制;法治是法的统治,指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最高权威,任何人都同等地遵守和服从立法机关制定通过的良好的法律。 (2)法制国家与法治国家的基本区别 ①从管制公民到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权益。②立法、决策走向民主化。③由压制服从到公平处理社会关系。 从“人https://www.shimengyuan.com/zhishidian/801.html
7.法制和法治的区别是什么以下是有关“法制和法治的区别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详细内容。区别主要表现在:(1)内涵的差异。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权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开性等基本要求。(2)价值取向的差异。(3)在与人治的关系上,法治明确地与人治相对https://mip.64365.com/tuwen/iidph/
8.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法冶与法制区别.pdf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可以凌驾法律。 二、法制与法治的联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 主要区别在于: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 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 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0/0901/8125075074002137.shtm
9.浅探法家的“法治”与现代法治法家主张的法治与现代法治的实质区别是法家只把法律作为帝王实现“一人之治”的工具,法家的法治实质上是一人之治,主张君主独断专制主义,法是由君主一人为其制驭天下,役使臣民而订立,也依其个人意志而改废,现代法治是相对于人治的一种治国方略,即以法律为最主要的,最权威的社会控制方法,也就是依法治国,现代法治注重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181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