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新中国成立75周年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综述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题: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新中国成立75周年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综述

新华社记者罗沙、任沁沁、齐琪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落地生根,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更加成熟定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

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今天,我目睹了民主的运行。”

今年8月底,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迎来了数十个发展中国家的议会领导人和代表。旁听一场立法意见建议征询会后,一位议长十分感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1954年9月15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75年来,这一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代表选举与时俱进。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和城市每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1,变为如今的1∶1;

把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每年全国人代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共商国家发展大计;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取得重大成果。

2021年10月,党的历史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上首次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和主要工作。

近年来,党中央印发《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一系列重要举措和部署,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新时代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能力和质量不断提高;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高质量做好人大监督工作……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重要部署。

新的奋斗征程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人大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没想到3天就收到部委回复,而且质量高。”今年全国人代会上,小学教师李瑞芳代表在审查预算报告时提出的建议,很快被写入报告中。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选举人大代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普选,登记选民总数3.23亿多人,选出基层人大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1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进行12次乡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11次县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选民参选率均保持在90%左右。

2022年完成的最新一轮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中,10亿多选民一人一票,以直接选举方式产生了262万多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比达到16.69%,更多来自基层的声音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9月14日上午,上海市虹欣居民区召开意见征询会,居民代表们共同探讨如何建设精品小区,打造小区文化特色。(上海市虹桥街道人大工委供图)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常委会同代表联系、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更加紧密。

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工作委员会,首次召开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座谈会;增强代表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专业性,实现新任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基础学习全覆盖……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今年夏天,一场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征询在天津市和平区小白楼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进行。

“我们提出了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建议,没想到会被采纳。”74岁的社区居民代表刘铃说。

从1.5亿人参加新中国首部宪法起草过程中的“大讨论”,到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国各地设立4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带动省、市两级人大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7300多个……民主立法的生动实践,让法律与百姓期待同频,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和功效。

全国各地建成20余万个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人大代表进社区、进网格、进直播间,听民声、聚民意……“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加可触可感。

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通过!”

今年6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这部事关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律,对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党领导人民快速发展经济和保持社会长期稳定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结束了中国没有系统的民事立法的历史;1997年对刑法进行全面修订,形成比较完备的刑法;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

进入新时代,立法工作节奏更快、质量更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推动国家立法,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昌古镇里的“民法典走廊”。新华社记者鲁鹏摄

从编纂实施民法典全方位保护公民民事权利,到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更好守护蓝天碧水净土;从修改行政诉讼法破解“民告官”难题,到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弘扬民族精神;从制定监察法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到完善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统筹立改废释纂,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进一步加强。

人大是立法机关,也是法律实施监督机关。

新征程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完善人大监督制度和工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确保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

首次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首次听取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工作报告,在黄河保护法施行一年后开展执法检查……

听取审议15个专项工作报告、5个计划预算监督报告、5个执法检查报告,结合其中2个报告开展专题询问……今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向社会公布,高质量做好人大监督工作的脚步更加坚实。

新时代,新征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继续阔步向前,推动“中国之治”迈入更高境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THE END
1.《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从胎儿到第二空, 分析第二空, 本空指文物包含历史文化信息的作用, 通过大量的历史文 化信息, 今人可以了解过去。 B 项 “回溯” 意为回顾, 指历史文化信息带人们回顾过 去, 了解其发生的事情, 符合文意。 D 项 “比照” 意为比较, 对照, 文段并无进行对 比、 比较之意, 排除 D 项。 因此, 选择 B 选项https://m.he.huatu.com/2022/0415/1287932.html
2.以“民”命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法典”《民法典》的颁布,实现了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是我国法治建设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人民权利的“宣言书”“保障书”,市场经济的“基本法”。https://hhrb.dbw.cn/Html/szbz/20211026/szbz85915.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立法、民事司法的成功经验,它以保障民事主体利益和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对平等主体人身和财产关系调整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了有针对性的新规定。民法典的编纂修订 ①根源于我国民事立法、民事司法的成功经验 ②坚持与时俱进,与广大人民https://www.shuashuati.com/ti/3105a702c51241f4a29bac97016e4229.html
4.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什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通篇贯穿以人民为https://www.110ask.com/video/15425842377871616128.html
5::谢鸿飞涂燕辉:民法法典化:历史回溯基础要件及经验启示(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法典化的基本历程 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颁行后,我国即启动了民法典编纂工作。其目的一方面在于为建构与国家良性互动的社会提供基本法律资源;另一方面在于遵从成文法国家的现代法律传统,通过民法典巩固各民族的身份认同和凝聚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法典编纂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http://iolaw.cssn.cn/zxzp/202204/t20220415_5403764.shtml
6.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材改革的回顾与反思因此,本文将从教材改革的历史背景入手,分析六十年来教材改革的主要内容,聚焦于各个阶段教材改革的特点,从历史发展的视角,重点研究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教材改革的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力图为现今教材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和未来发展的参考。 本文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企图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材改革的解读,使人们更清晰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2010095181.nh.html
7.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成立后,即着手起草民法典,并于1929年设立民法起草委员会。民法起草委员会依“民法各编立法原则”,经两午完成民法典的整个起草工作,并分编公布施行,是为《中华民国民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民法典被中央人民政府明令废除,现仅在台湾省适用。 https://china.findlaw.cn/chanquan/zsvqrw/shangbiaofalunwen/16375.html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测题1.《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法于2020年5月28日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 )起施行。 A.公布之日 B.2020年10月1日 C.2021年1月1日 2.蒋男与韩女在离婚协议中约定:为了专心抚育婚生幼女蒋小萍,韩女将来https://www.jxfzskx.com/news/1489.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