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热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法治基础
光明日报记者李睿宸刘华东陈怡陈冠合杨桐彤
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大会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代表们表示,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推动人大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
立法是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的神圣工作。
审议法律案34件,通过其中21件,包括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8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7件。
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维护国家安全所急的法律制度,交出了一张亮眼的国家立法“成绩单”。
“报告中,成绩总结实、工作思路清、任务部署明,听了以后很提劲,让人备受鼓舞。”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付子堂代表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要始终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围绕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区域协同立法,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推动解决残疾人、老年人出行难问题;修改慈善法,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初次审议学前教育法、学位法草案,回应社会关切……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法治新期待。
“履职首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努力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彰显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要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法治保障。”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冉博代表说,我们将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充分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立足“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为谱写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听取审议“一府两院”22个报告,检查5件法律实施情况,组织开展2次专题询问、7项专题调研,作出2项决议……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保证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保证各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保证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和实现。
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许庆民代表清晰地记得,2023年,他随全国人大常委会湿地保护法执法检查组在黑龙江检查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组每到一个地方,都是直奔现场,深入人民群众。
“检查组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短板弱项,查清病灶、找准症结,还与各级人大代表、一线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等深入交流,面对面了解法律实施情况,凝聚了推动法律全面有效实施的强大合力。”许庆民说。
做好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工作、推动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杨再滔代表聆听报告后深切感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监督措施上更加有力,方向上更加聚焦民生和社会关切问题,充分展现出人大监督工作的新气象和新作为。
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
邀请273人次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召开5次列席代表座谈会,认真听取代表意见建议;组建全国人大代表小组,鼓励代表通过参加代表小组、代表家站活动等方式,倾听和反映群众的意愿呼声;通过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就法律草案征求代表意见,共有2985人次代表反馈意见建议……报告列举了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的种种举措。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谈到接下来的打算时,杨再滔表示,将结合本职工作继续扎根基层,听取百姓心声,提出更高水平的建议和议案,不断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