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悲惨遭遇系”“陌生人系”“制造矛盾系”摆拍视频惹争议
短视频摆拍引流的法律界限在哪里?
调查动机
近日,一名身穿外卖服、戴着头盔的女子因深夜送餐被盗车,在街边号啕大哭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然而,根据湖南怀化警方核实,该视频信息为谣言,系由网民周某某等3人策划拍摄的虚构事实。这3人自今年4月起,发布多条自导自演的虚假视频,恶意散布谣言、混淆视听。
类似的主播,在网络平台上不在少数。《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今年已发生多起短视频引发热议后,“反转”被曝是摆拍视频的事例。不少网友对此深恶痛绝,“以为是真事,结果浪费感情了”“想要引流也得有底线,至少要说明是摆拍吧”。
受访专家表示,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当下,一些博主为了吸引流量,事先设计拍摄脚本、摆拍等是可以理解的,但应注意边界。摆拍视频应在显著位置进行提示或标注,而一些内容涉及社会敏感话题,极易引发争议,不应成为摆拍内容。
造假摆拍扰乱公众视线
“喝个酒,交个朋友”“喝一杯就认识了,我的兄弟都在这里,给我个面子”……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网上已出现多起造假摆拍扰乱公众视线的事件,类型多种多样——
悲惨遭遇系:今年年初,有媒体报道自媒体博主“云南波波”拍摄的四川凉山老人小孩的“艰苦生活”系摆拍,且其在镜头前捐3000元,拍摄完成后收回2800元;
“正能量”系:今年8月,河北涿州救援人员向媒体反映,两名男子带着一名老年人在深水区摆拍作秀,还穿着红色救援背心,被发现后对其进行了劝离;
陌生人系:今年5月底,一条涉连云港“女子输液被陌生男子拔针扎进水桶”的视频冲上热榜,后经公安机关调查,此事系当事女子孙某某为博人眼球摆拍;
制造矛盾系:今年2月,自媒体人谭某为博取同情、吸引流量,与其前夫共同摆拍家暴视频,并在直播时谎称报警……
多位受访网友说,当下刷到的能引起情绪变化的短视频,不少摆脱不了摆拍的身影,而一些主播也遵循着“摆拍炒作—吸引眼球—圈粉涨粉—流量变现—直播带货”的套路。
那么,短视频究竟能不能进行摆拍?法律界限何在?
“视频创作,与其他创作一样,有‘剧本’是很正常的,理论上可以进行摆拍,如生活类、体验类、娱乐类的视频,摆拍大家也能接受。但要注意边界,违法摆拍往往同时满足两个特征:未明确标明视频为虚构、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曾持说,摆拍内容合规的界限在于,要么明确标明视频为虚构;要么它就不能直接涉及社会争议话题,把这个领域留给新闻。如果摆拍未明确标明视频为虚构并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它就越过了合法摆拍的边界。
在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苟博程看来,“摆拍”合规的边界,在于其内容是否有悖于公序良俗,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等。
摆拍内容提示尚不到位
“这种摆拍的人真的让人很反感,利用别人的同情心为自己创造利益,他们的良心何在?为什么现在有人不再相信任何人,就是因为有这种人的存在,这种造谣就该严惩,这是堵了其他人的求助路。”
为何“摆拍—热议—反转”这样的模式能够屡次应验?
“特别对于涉及社会热点话题的视频,摆拍的,必须在视频显著位置告知观众作品为虚构。”曾持说。
但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很多视频创作者会在视频中加上“本视频内容纯属虚构”等类似提示,但不少人打起了“擦边球”:这些字体很小,有的和画面颜色混为一体,很难发现看清。
多措并举规范摆拍行为
为规范摆拍行为,一些短视频平台也在积极探索。
今年3月,抖音《关于更新“剧情演绎”类视频创作规范的公告》提出,如作品因未对外注明系“演绎”或“虚构”,致使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产生误解,成为“不实信息”,平台将从严处置,视情节对发布账号给予全面禁言30天至无限期封禁等处罚;主动打标并有效对外展示的同时,剧情类创作作品仍需遵守抖音社区公约,包括但不限于:不得包含虚假慈善、虚假卖惨等违反公序良俗的内容,不得含有低俗、暴力、歧视等违法或不良内容。
苟博程认为,对于治理虚假摆拍短视频,从监管部门到短视频平台、新闻媒体、视频创作者、视频观众等主体应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