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个别资本的生产和流通
1.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期间,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3.资本周转:就是资本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出售而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流动资本的价值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注意: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来补偿。
(二)社会再生产——社会总资本的生产和流通
社会生产是连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II)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2.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陷入混乱。
3.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两大部类的生产具有严重的盲目性,这就导致了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和脱节状态,最严重的就是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这种强制性地恢复平衡,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和瘫痪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的。
六、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此外,资本家还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其特点是利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如,"泰罗制"和"福特制".
(二)利润和平均利润
1.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这时,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P)的形态。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2.利润率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资本家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3.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w=c+v+m=c+v+P)就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价格(w=c+v+平均P=k+平均P),即商品的生产成本(k=c+v)加平均利润。
七、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剩余价值论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3.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4.如果撇开制度因素,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揭示的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八、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但这仅仅是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大下降,从而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逐步渡过经济危机。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而使资本主义矛盾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上发展。这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导致再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所以,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或决定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则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