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普通劳动、知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终极”源泉,而非“唯一”源泉(机器、科技代表的资本也能创造价值。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创造价值观点是狭隘的),明确这点是构筑全新的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或者说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理论突破的“理论起点”。
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巩固的基石。但传统的即经典的劳动创造价值观点却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分析指出,劳动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机器、科技即资本也能够创造价值,但相对于资本人类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终极”源泉,明确这一点具有至为关键意义,是构筑全新的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或者说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理论突破的理论起点。
作为资本的最典型代表,生产设备或者说机器(机器为实物资本典型代表)、科学技术(科技为知识资本的典型代表)在生产中发挥何种作用,对其能否创造价值的认识关系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巨大分歧。西方经济学认为,作为实物资本典型代表的机器也就是资本同劳动一样创造价值,而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机器不创造价值,资本只能转移原来价值。
(1)机器、科技生产中发挥与活劳动类似的“产出效应”,能够创造价值
很明显,近代史以来的大工业生产,没有科学技术普遍创造发明和机器体系的大规模使用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科学技术、机器(生产设备)的使用能够明显甚至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呢?机器与科学技术能否创造价值有着类似的规律,以下主要以机器、生产工具(生产设备、机器为生产工具的现代形式)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活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容易理解这一点毫无疑问,而且也同样很明显地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等属于人造物,并非天然存在,归根到底也来自于人类劳动的创造,但是作为劳动创造物的机器在生产中能否“直接”或者说独立的“自行创造”价值呢,理解这一点正是理论的困难问题。对于生产设备或者更一般地对于人类创造的生产工具能否创造价值,我们需要从两种劳动和两种生产的划分说起。
一个仅具有简单技艺的劳动者,使用一件简单的手工工具制造(如用锤子敲打)一件较为简单的金属制品,效率很低;而当他换做操作一台仅需要极简单操作技能的机器设备,生产同样的产品,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生产同一种产品,前者劳动者仅用简单工具即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后者使用机器设备生产,产品完全看不出任何差别。
因为操作此种机器设备仅需要非常简单的技能,因此完全可以度量劳动者同样的技能和体力付出。
同一名劳动者在两种生产方式下效率显著不同的唯一原因,只能来自于活劳动和机器在生产能力方面的巨大差别。特别是现代自动化机器对生产效率的巨大提升更只能用机器及其中蕴含的科技的生产力予以解释。传统观点用机器、自动化生产线也需要人的操作,因此创造的价值只能由操作设备的活劳动及机器价值转移来说明,是明显没有说服力的。
制造生产工具发明创造生产方法,利用机器、科技创造价值是人类特有迂回生产的特点。
迂回生产是人类生产的主要特点。人类所以采用迂回生产,就在于这种生产方式使用的生产工具、生产设备在生产中表现出“生产力性质”(在生产中发挥与活劳动相类似的“产出效应”)也能创造价值;同时,生产工具或设备在生产中发挥出的产出效应作用相当大,尽管人们为了研制、生产它们花费了许多的活劳动,但先进生产设备在生产中的运用,却创造出了比事先投入的全部活劳动单独直接创造产品价值时远远更多的产品价值。以上两方面是迂回生产或机器使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
不用生产设备在生产中具有生产力性质说明资本也能创造价值,那么就不能正确地理解人类为什么采用迂回生产,不能理解在现代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机器设备何以能巨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更无法解释现代化的自动化生产车间价值何以产生。
利用机器、科技创造价值是人类特有迂回生产的特点。对应创造出机器、科技的劳动是迂回生产中的迂回劳动。
“资本转移价值理论”包含有理论产生受限于当时条件的局限性(当然如下将特别指出,对于生产过程资本中的原材料、半成品价值而言,资本转移价值理论完全正确),对此理解必须结合当时生产力历史条件和放到产生整个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艰巨历史使命的条件中才能得到解释。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博大精深的经济学及整个社会科学理论,自然远非上述简单表述。总之,根据经典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的客观历史条件,以及与马克思、恩格斯创建整个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艰巨理论使命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受限于时代的某些不足,不仅没有什么奇怪,而且在当时条件下也不是大的理论过失。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必须在他们确立的劳动价值理论等等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
总之:去除创造价值的活劳动由人直接付出这一表面特征,单从价值创造的“目的”来看,活劳动在生产中发挥的不过是一种为着改变自然资源以生产出价值的“产出效应”。而生产设备、科学技术两种人造物在生产中(当然以需要人的使用为条件)也同样是发挥着一种改变自然资源创造价值的,与活劳动类似的产出效应。机器、科技也创造价值,创造的价值应当归资本所有者拥有。
主要受限于当时历史生产与社会客观条件,马克思注重于人类活劳动与作为物的生产设备创造价值的本质差别,而忽视二者在创造价值目的上的类似或同一性,因而忽视机器设备在生产中创造价值的重要作用。由此最明显的结果是难以解释现代自动化体系价值如何创造的现象。
(2)对应资本创造价值资本获取“固有产出利益”,私人资本合理存在
以生产设备、科技为代表的资本,因在生产中发挥着与活劳动类似的产出效应,能够创造价值,与此对应的资本应当享有的利益称为“资本的产出利益(收益)”或称为“资本固有产出利益(收益)”。
对于资本创造价值并且资本者拥有资本创造的价值利益,还有两个方面需要特别指出:
第一,实际资本的构成是复杂的,除具有最典型代表性的机器、科技在生产中创造价值,资本中的原料、半成品,它们的确在生产中“不创造价值,只转移价值”。当然这些不创造价值的资本,承担企业经营风险,因而实际市场经济中也获取资本的“风险利益补偿”。
第二,虽然生产设备在生产中参与创造了很大的价值,这个价值却未必全部归资本所有者拥有,往往是以降低产品价格的方式为消费者部分占有。生产设备的重大作用主要来自于其中的科技含量,当机器中包含的科技专利过期成为公共科技知识,机器市场购买价格下降,产品价格下降对应的设备产出价值实际为消费者拥有。另一方面,与生产设备的广泛使用伴随的资本之间的竞争,市场产品价格下降,也使生产设备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自然地为社会消费者拥有。也就是说,现实市场经济中尽管机器、科技归资本者所有,但机器的全部产出利益并不全部归资本者私人占有,尤其当机器中包含科技或某种科技所属专利过保护期,科技成为社会公共知识时更是如此。
(3)明确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终极”源泉,是构筑全新的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或者说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理论突破的“理论起点”
按照西方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理论,资本创造价值和劳动创造价值“处于无差别地位”,私人资本即私有制永恒合理永久存在。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与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存在根本不同。尽管机器、科技与劳动共同创造价值,二者不处于同等地位,机器和科技归根到底来自于人类活劳动(首先是知识劳动、其次体力劳动)的创造,因此这二者的创造价值同活劳动的创造价值相比,是次生性的,劳动(知识劳动、体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终极”而且是“唯一终极”源泉。因此,从“价值创造的起源”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创造理论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承认机器、科技两种人类劳动创造物或者说市场经济中的资本“也创造价值”,劳动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与资本(具体说机器和科技知识)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二是明确指出资本与劳动创造价值存在本质区别,资本归根到底由人类劳动创造,“劳动”而非资本是创造价值的“唯一终极”源泉。
仅仅从“价值创造的起源”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仍然得出私人资本存在的合理意义,“如果仅停留于此”,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与西方经济学资本创造价值理论,没有实质区别。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真正革命性意义”在于,由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终极源泉,劳动创造价值相对资本创造价值的“终极决定性”,进一步分析现实私人资本的局限,最终得出通过公有制资本利益服务劳动,彻底解放劳动动力,实现经济体制效率和公平的真正统一。只有用劳动是创造价值唯一终极源泉的理论,分析现实私人资本局限,并克服其局限,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才是“彻底”的。
资本也能够创造价值,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终极”源泉。承认资本的生产力性质,承认资本能够创造价值,并没有在价值创造起源上违反劳动创造价值理论。资本创造价值理论为私人资本合理存在提供理论依据。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终极源泉,又为进一步理论分析现实私人资本局限,实现私人资本向公有过渡,最终实现资本服务劳动动力和利益,实现经济体制公平与效率结合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承认资本能够创造价值,但人类活劳动(普通劳动、知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终极”源泉,明确这点是构筑全新的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或者说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理论突破的“理论起点”。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们出版社,1972年版,第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页。
[③]张莉:《资本性质新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要素和资本的生产力性质“具体见《资本性质新论》第三、四章论述。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24页。
[⑤]胡钧樊建新主编:《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