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罪”重现江湖?罗翔老师有话说!

近日,某地出现了一桩“流氓罪”的旧案。20世纪80年代初,被告人犯“流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服刑结束后,被告人提出申诉,该法院再审后撤销原判决,改判被告人无罪。不料,30多年后的2020年,该案又突然进入再审程序。该地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称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流氓罪”,应予严惩。针对这起案例,法报君邀请2020年“CCTV年度法治人物”——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老师来谈谈他关于刑事再审与追诉时效的一些思考。

这个案件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其中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值得研究。

一是再审案件是否受从旧兼从轻原则的约束。

二是再审案件是否受到追诉时效制度的限制。

1

再审案件是否受从旧兼从轻原则的约束

对于第一个问题,这主要涉及既判力和溯及力的关系。所谓既判力,也即生效的法律判决具有稳定性的力量。

对行为人有利的新法是否可以溯及已经生效的裁决呢?对此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大致有3种做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既判力的效力高于溯及力,对行为人有利的法律不能溯及已经生效的裁决。如德国刑法第2条第3款规定:“行为终了时有效之法律于裁判前变更者,适用最宽之法律。”

第二种观点认为有利于行为人的法律之溯及力高于裁决的既判力。如西班牙刑法第24条规定:“即使法律规定时已被明确判决,被判决者正在服刑,只要对于犯罪及过失罪之犯人有利,刑法具有回溯力。”

第三种则采取折衷的立场,认为新法的除罪化规定高于裁决的既判力,对已生效的裁决有溯及力,但新法的弱化刑罚规定低于裁决的既判力,对于已生效的裁决没有溯及力。如法国刑法第112-4条规定:“新刑法的即行适用不影响依据旧法完成法律行为的有效性。但是已受到刑罚宣判之行为,依判决后之法律不再具刑事犯罪性质时,刑罚停止执行。”

对于既判力与溯及力问题,我国1979年刑法没有直接回答,1997年刑法从维护判决稳定性的立场出发,采取了第一种立场,认为既判力高于溯及力。该法第12条规定:“本法实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采取这种立场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国正处于转型社会,既定的法律往往并不能完全适应飞速变迁的社会环境,导致我们刑法修改的频率相当之大,加上司法资源的相对匮乏。因此,如果对行为人有利的法律可以溯及已经生效的判决,那将导致大量的已决案件涌向各级法院,造成严重的审力不足。另外,长期的封建传统也使我们缺乏对法律的尊重,树立法律判决的权威亦是当务之急。

2

再审案件是否要受追诉时效制度的限制

结论是肯定的。否则所有的生效判决都有可能因为再审程序而被推翻,而且又因为再审不受从旧兼从轻原则的约束,以致当下不再视为犯罪的行为,都可能因为再审而被推倒重来,并加重对当事人的惩罚,罪刑法定限制刑罚权的观念也就被彻底架空。

比如行为人1983年偷看女生洗澡,以“流氓罪”被判5年有期徒刑,1988年服刑期满。2021年,时隔38年之后,司法机关启动再审程序,认为原审判决认定的偷看次数有错,行为人看了3次,但原审判决只认定看了1次。由于再审程序不受从旧兼从轻原则的约束,故按照1983年法律(也即1979年刑法及198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进行处理,决定判处行为人十年甚至更重的刑罚。这种做法会极大地动摇刑事司法的稳定和尊严,也将使得服刑出狱的当事人惶惶不可终日,担心一不小心又被再审,并加重处罚。

因此,必须将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与再审视为一种新的追诉,遵守刑法有关追诉时效的规定。追诉时效的本质在于节约司法资源,体现一般预防的功能。对于公诉案件而言,追诉时效制度是对司法机关的约束和限制,防止刑事案件久拖不决。

刑法第八十八条规定: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这个法条规定的追诉时效延长制度是对1979年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延续。1979年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是“采取强制措施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而1997年刑法修改为“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显然1997年刑法的规定更为宽泛。

无论是1979年刑法第七十七的规定,还是1997年刑法第八十八条规定,在适用追诉时效延长这个条款时,都应该将立案侦查受理案件(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与逃避侦查审判视为并列关系,而非或然关系,不能认为只要司法机关立案侦查、受理案件以后,就不受追诉时效的限制。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1200号指导案例(袁明祥、王汉恩故意杀人案)指出:“判断犯罪行为是否不受追诉时效的限制,需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被告人是否曾被采取强制措施;二是在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后,是否逃避侦查或者审判。”(最高人民法院主办:《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10集,第48页,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

刑法理论普遍认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应限制于积极逃避,如司法机关已经告知其不得逃跑、藏匿,甚至采取强制措施后而逃跑或者藏匿。至于消极逃避,比如行为人实施毁灭证据、串供的行为,不宜认定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如果对“逃避侦查或审判”作过于宽泛的理解,追诉时效制度会丧失应有的意义。(张明楷:《刑法学(上)》,第651页,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另请参见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第68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如果把行为人正常的上诉、申诉理解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那么追诉时效延长制度的限定条款“逃避侦查或者审判”也就被彻底架空,任何判决的稳定性和严肃性都会被动摇,法律也就失去了基本的确定性和指引性。

3

由“流氓罪”案件引发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刑法不仅要惩罚犯罪,也要约束惩罚犯罪的权力的本身,如果刑法只强调惩罚犯罪,那么刑法迟早沦为办案人员的想法。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历史悲剧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这部取材于真实案件的电影非常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理查德·朱维尔作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爆炸案中发现炸弹装置的保安,而被全世界所熟知。当时他迅速采取行动,拯救了无数生命而成为英雄。但在几天之内,情况就急转直下,联邦调查局认为他只是想成为英雄,所以故意安放炸弹,贼喊抓贼。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下,理查德·朱维尔瞬间从英雄变成十恶不赦的歹徒。他向独立律师沃森·布莱恩特寻求帮助,坚定地宣称自己无罪。

然而,在为理查德·朱维尔洗脱罪名的过程中,沃森·布莱恩特发现自己对抗的是强大的办案机关。因为媒体已经大肆宣传FBI怀疑理查德·朱维尔是罪犯,假如他不是罪犯,就会显得FBI办案能力太差,所以FBI不愿向人们承认他们没有证据,他们不惜违背法律程序,不断设置圈套,一定要逼理查德·朱维尔承认他根本没做过的事。

88天后,FBI才正式宣布不再将理查德·朱维尔怀疑为爆炸案的嫌疑人,但是他的一生已经被毁掉了。2007年8月29日,理查德·朱维尔死于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心力衰竭,享年44岁。他的母亲认为,那起事件带来的压力导致了他的早逝。

最后,请让我再次引用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有关刑法悖论性的论述:刑法不仅要面对犯罪人以保护国家,也要面对国家保护犯罪人;不单面对犯罪人,也要面对检察官保护公民,成为公民反对司法专横和错误的大宪章。

这个论述几乎成为陈词滥调,但正因为它是陈词滥调,所以它才值得倾听。

作者简介:

罗翔,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法哲学、经济刑法、性犯罪。2008年以来入选法大历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教师,2018年入选法大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优秀导师,2020年荣获“CCTV年度法治人物”。著有《圆圈正义》、《刑法学讲义》、《刑法罗盘》等专著。

THE END
1.罗翔讲法治的两个要义来自百味视频罗翔讲法治的两个要义。 L文学书单君的微博视频 ? 小窗口 ?收藏 5 评论 ?3 评论 o p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按热度 按时间 正在加载,请稍候 3 公司 自由职业 ü 简介: 我只是搬运工,如果侵权请私信,我立删。 更多a 微博https://weibo.com/2051827470/NsltvDqay
2.罗翔:学法懂法守法。跟罗老师一起了解法治,做法治之光!00:00/00:00 罗翔:学法、懂法、守法。跟罗老师一起了解法治,做法治之光! 张三的一生发布于:河南省2024.05.26 19:29 分享到https://www.sohu.com/a/782908723_121614793
3.《罗翔讲刑法全套6册刑法学讲义+法治的细节+刑罚的历史+圆圈正与为文化专营店 登录查看更多图片 > 罗翔讲刑法【全套6册】刑法学讲义+法治的细节+刑罚的历史+圆 罗翔 著 京东价 ¥ 促销 展开促销 配送至 --请选择-- 支持 加入购物车 https://item.jd.com/10084340278404.html
4.罗翔以案释法为中学生描绘“法治”轮廓——中国青年网近日,由广东省“双百”活动组委会主办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团省委专场暨南粤法治报告会第九十九讲——华附讲坛第183期举行,罗翔以《培育法治信念》为主题作专题报告,表明了自己对于客观存在之正义的坚信,这也正是其职业的意义所在。 什么是法治?现场,罗翔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穿插两种人性论、柏拉图与叙拉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jy/202304/t20230429_14489781.htm
5.[读书]罗翔:《法治的细节》《读书》 20231222 罗翔 《法治的细节》 《法治的细节》 [动画大放映]电影《熊出没·变形记》 电影《熊出没·伴我“熊芯”》 [平安行·2021]《醉驾入刑这十年》 演讲者:罗翔 《熊出没之怪兽计划2》 第12集 熊二的“弟弟” 《读书》 20241119 居斯塔夫·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 小说比电影更精彩:《包法利夫人https://tv.cctv.cn/2023/12/22/VIDEF97pINZJedSJVPvrfvaa231222.shtml
6.罗翔谈“如何培育我们的法治信念”2021年10月17日下午,应我校法学院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研究所所长罗翔教授作了题为“如何培育我们的法治信念”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吴用教授主持,法学院副院长柳建龙副教授、刘映春教授、孙远教授、姜丽萍副教授与谈。 讲座开始前,吴用教授引用《论语·子路篇》中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https://law.ucass.edu.cn/info/1052/2911.htm
7.读罗翔《刑法学讲义》有感及“摘抄(刑法学讲义)书评读罗翔《刑法学讲义》有感及“摘抄以前看过一两部罗翔讲法学的视频,印象还是非常深刻的。他讲得深入浅出,还比较生动,把严肃专业的法律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话讲出来,让大家能够了解和接受认识,确实很不容易。后来才知道罗翔是网络名人,网上很火,据说他的《刑法学讲义》也是考律师资格的必备。不过《刑法学讲义》确实值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165694/
8.《圆圈正义罗翔经典之作分享求学经历与人生心路有厚度更有温度中国新说唱杨和苏微博推荐,B站粉丝逾2000万的罗翔教授讲解法律义理、评说热点案件、分享求学感悟。得到APP创办人罗振宇强烈推荐,政法学院学子人手,全专业新生推荐阅读。 作者:罗翔出版社:中国法治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08月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降价通知 http://product.dangdang.com/27925275.html
9.法治社会12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看《第二十条》回忆普法初心,也引发网友们的关注。罗翔在视频中,就电影《第二十条》展开讨论,还科普了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究竟该如何理解,普通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又该如何自处。 罗翔表示:“法律中没有理性人,只有有血有肉的一般人。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一般人,因此要身临其境带入防卫人的立场http://www.fzsx.gov.cn/sx/fcsh/79931.htm
10.罗翔说刑法系列套装(刑法学讲义+刑罚的历史+刑法中的同意制度刑罚的历史并不单纯是对旧闻掌故的叙述。从奴隶制五刑到封建制五刑,直至近现代五刑,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漫长而艰难,折射出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嬗变,也让法治背景下的自由价值显得尤为珍贵。 《刑法中的同意制度》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首部法律文化研究著作,全面审视性同意标准,以及包裹在"性"周围的权力、道德和文化。https://read678.com/JdBook/index/26344
11.罗翔/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治的细节︱“宝马哥案”为什么适用在法治社会,私力救济被严格限制,紧急状态下才可能行使有限的私力救济,所谓“紧急状态无法律”。正当防卫的本质是“正对不正”,因此该制度对于防卫人不能太过苛求,应当有利于动员和鼓励人民群众见义勇为,积极同犯罪作斗争。 当然,任何暴力都必须适度,否则就可能造成更大之“恶”。因此,法律规定正当防卫必须要具备https://www.acfun.cn/a/ac4552826
12.“26岁的罗翔”一早冲上热搜!但他说自己最大的转变发生在33岁!但当时的罗翔,狂妄地将之解读为自己“运气好”,于是依然在狂妄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所有的“运气好”,都只是加持了这种狂妄。 “法治之光” 从2019年开始,不同up主剪辑的罗翔厚大法考的课程视频,就在B站广为流传。但罗翔坦白地说,刚开始上讲堂的时候,他并不是这种风格,相反,他非常之狂妄。 https://static.zhoudaosh.com/A2F186C9FC0C79DF2A6E0DD5B295697B8ACA571788A55C46458FB0186D3F536B
13.检察官对话罗翔:罗翔被围攻,不是悲哀,而是多元价值的使然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名为“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主要针对的是罗翔老师最近撰写的一篇有关反对对罪犯子女的考公限制的意见。我们今天不去讨论那篇文章发出后,民意是如何与罗翔老师的观点产生碰撞的,我们今天只就争论的部分话题来展开探讨。 一、立场之争:法治立场与情感立场之间的对立与统一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6943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