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把握法治在保障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与重大意义。
(一)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作用
法治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拥有独特地位、权威和影响,确立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从而能够保障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是法治作用的体现。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他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019年,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说明当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援引邓小平同志这段讲话来强调了制度、法治的重要性。为什么重要?因为制度、法治具有这四个特性特征——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所以,我们首先要发挥法治固根本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提出,“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在靠制度、靠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这三项中,制度被排在第一位。
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要发挥制度的优势,要发挥法治固根本的作用。我国宪法和法律确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这也是体现了法治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规划目标当中固根本的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地向前发展。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确立了党的领导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2018年通过的第五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确立了党的领导的根本领导制度。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里既规定了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地位,又规定了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形式,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第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构成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制度体系作出明确阐释。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基本文化制度,比如: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等等。确立了基本社会制度,比如: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劳动保障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社会秩序和安全稳定维护制度;等等。
我国宪法和法律确立的一整套国家和社会制度,包括根本制度、基础、重要制度等,对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起到了固根本的作用。通过宪法和法律确认确立作出的安排,为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根本的、有力的保障。因此,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就要充分、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的作用。
(二)有效发挥法治稳预期作用
法律规范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规则,一旦确立,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并且可以通过有效的形式、规则将其固定下来,由有关机关施用。所以,法律规范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能够通过明确的规则对国家和社会关系加以确认、规范、调整和保护,比如财产、公民权利。
法律规范能够对各类行为的要求作出明确规定,以确定哪些事物和行为是允许的、可以做的,哪些事物和行为是禁止的、不能做的,从而为公民、组织提供一个稳定、合理的预期。对公民、组织来说,要知道哪些从事的活动是法律允许的、受法律保护的,而哪些红线是不能触碰的,哪些底线是不能逾越的,否则轻则要承担民事责任或者行政责任,重则要承担刑事责任。
正是这些明确的规则和行为标准,为公民、组织的行为划定了边界,这样一来,公民、组织就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安排。因此,可以说,法律规范能够为公民、组织和全社会提供稳定的预期,即:知道怎样的行为是正当的、合法的、受法律保护的,怎样的交易是安全的;相反,怎样的行为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应当受到制裁的。如此,预期是明晰的,在一定时期内,可为公民、组织和全社会提供有效的法治保障。
比如,要发挥法治在营商环境中的作用,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其具有稳预期的作用。因为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可以为企业家提供稳定的预期,让企业愿意来投资、安心投资,因为通过合法的经营可以获得回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其实,法治不止对于优化营商环境十分重要,而且对个人行为规范、社会良好环境的创造也至关重要。正是在法治的环境之下,大家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稳定的、长期的预期,从而凝心聚力,安心、放心从事合法的活动。这些正当的、合法的活动,这些通过努力获得的合法回报都是受法律保护的。正是法治稳预期的作用,能够为个人、社会输入稳定的预期,从而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能动性,汇集整个国家的各方力量,为迈向共同目标而不断努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三)有效发挥法治利长远作用
2020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他说:“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最”来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即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正是基于这三个“最”的法治保障作用,才有利于我们行稳致远。
2014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这里强调了法治和治理之间的关系。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际上,早在2014年12月20日,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这些都标明了法治在长远的建设、发展中所具有的优势、作用以及重要性。
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长远来看,法治对国家的强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是对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中长期安排,而要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就需要有充分的保障,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法治能够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能动性,能够为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进而迈向目标、实现目标,提供一个良好而充分的保障。结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具体安排,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法治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所以在《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