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明法笃行,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理论

中国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家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

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高校法学教育在法治人才培养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法学院校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事业的各个环节,不断深化法学教育综合改革,为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坚持立德树人,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举旗定向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学教育应当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坚持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历史,立足我们既有的治理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有自信、有底气,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

德法兼修是德才兼备育人理念在法治人才培养上的具体体现。法学院校既要培养学生的法理逻辑、法律思维、法治观念,提高法治人才的专业素养,更要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做到德法兼修、明法笃行。

同时,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这一方面,国内诸多法学院校尝试将思政课程融入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量身定制了层次丰富的思政课程体系和维度多元的思政育人平台。比如在“法律诊所”“模拟法庭实训”课程中,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高度融合,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有机衔接,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实务能力的同时,也将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贯穿始终。又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探索中,法学师生每年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普法课程,担任普法志愿者的师生们在其中既作奉献,又受教育。

深化改革创新,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人才保障

提升法治人才竞争力对于解决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我们认为,与时俱进深化法学教育改革创新是关键环节。法学院校一方面要完善法学学科设置,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另一方面也要调整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不断探索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中国近现代法学教育肇始于社会的变革与转型。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法律学被列为专门学之一,京师大学堂首设“法律学门”,我国近现代大学法学教育拉开序幕。中国法学教育始终在改革探索、守正创新中,响应着国家民族对法治人才和法学理论的需求。

自钱端升、陈守一、芮沐等法学先贤奠定基石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致力于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培养了一大批家国情怀深厚、专业本领通达、国际视野宽广的卓越法治人才。以北京大学法学院为例,一系列主体性、原创性、标识性理论为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拓展上,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法学院系更需要深入挖掘跨学科学术生产的需求和潜力,通过有组织科研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体系,引导学生实现“通专结合、学用贯通”。近年来,我们在开辟数字法治、法律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法学与数字科技、生态环保、医疗健康、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为新型法治人才培养持续蓄能。

拓展开放合作,为世界法学教育贡献中国力量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我们深刻认识和勉力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

法学教育既是理论制度及本土智力资源的供给,也是传承人类文化文明的重要载体。对外交流合作是提升中国法治和教育国际影响力的关键途径。新时代的法学教育只有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这一重大关系,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开放办学理念,不断推进涉外法治教研事业和国际化建设,才能形成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和法学教育国际影响力。

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显著标志,为世界法学教育贡献中国力量是新时代我国法学院校办学的重要使命。法学院校应当通过对外创新话语表达和推广学术成果,向世界深度阐述中国特色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多样化的高水平学术交流与合作,将助推法学理论与法治观念的互鉴共建。

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已成为新时代法学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迫切需求的关键性任务。作为中国近现代法学教育的发源地,北京大学法学院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强化本土培育与国际化培养联动,整合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开设涉外律师、国际仲裁、本硕跨域衔接培养等新型学位项目,“全球化与比较法”“全球教席”课堂、模拟法庭赛事等系列课程,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自1904年京师大学堂首设“法律学门”起,中国法学高等教育历经百廿风华。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学教育需要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法学学科不断提供新动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应有作用,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法学篇章。

THE END
1.新时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析作为基层政府来讲,虽然出台了很多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等来规范基层政府的治理,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但总会因为一些原因而导致执法力度打折扣,出现所谓的“弹性执法”,政府在执法过程中规范化程度不高,离执法必严的要求还有一段差距。一些基层政府的执法体制也还不够健全,执法人员素质参差http://www.sdcourt.gov.cn/tazy/371473/371406/16331021/index.html
2.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与方法.docx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与方法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培养路径 摘要:在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日益全面化,其中大学生法律素养受到各界关注,尤其是作为招聘方的企业尤为重视。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具有一定法律意识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27609372.html
3.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精选6篇)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法律素质,大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已经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国在致力于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道德素质的教育和法律知识的普及,而为祖国提供各种各样人才的大学校园就成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3q2wyqh.html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 素养。.docx,结合自身实际, 谈谈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培养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新时代大学生应当注重学习,广泛涉猎各类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805/7060163132005141.shtm
5.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五、提升全社会网络法治意识和素养 (一)拓展“互联网+普法”新模式 (二)普及网络法律法规 (三)面向重点对象开展网络普法 (四)强化网络法治研究教育 六、加强网络法治国际交流合作 (一)积极参与规则建设 (二)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三)努力搭建对话平台 结束语 http://www.ningjinnews.cn/79809/17549/2023/03/21633649.html
6.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尤其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校大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习一定的法律知识,遵守纪律和法律法规。因此,我国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专门的学习课程中,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法治素养。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素养培養现状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516/103115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