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群众身边“法律管家”涵养基层治理“法治土壤”

“南楼村变化大,乡村振兴美如画……法治南楼村,人民安康享太平。”近日,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南楼村举行的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暨“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民法典宣传月启动仪式上,这首欢快动听的《南楼村法治歌》赢得阵阵喝彩。它唱出了乡村“法律明白人”为乡村法治作出的积极贡献和法治乡村的美丽图景。

2023年12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决定自2024年至2025年在全国集中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以下简称“1+N”行动),把村(居)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和“法律明白人”的乡土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推动基层依法治理整体合力,促进乡村法治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借此次集中示范活动暨启动仪式,司法部召开部分省(市)“1+N”行动推进工作座谈会,河北、安徽、江西、重庆、贵州、青海等司法厅(局)负责同志介绍了行动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精心部署高位推动

行动是最好的语言,是最有效的执行力。

精心的组织谋划,为“1+N”行动快速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以安徽省为例,目前全省已累计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11.8万名,村(居)法律顾问与村(居)“两委”身份的“法律明白人”结对工作已在1164个乡镇开展,覆盖率达94%,全省1.1万个行政村(居)完成结对工作,覆盖率达79%。

结对共建提高素养

“结对子真是一个妙招。”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双塔山镇大龙庙村“法律明白人”王文树感慨。

大龙庙村是个回迁村,大部分村民住在回迁楼小区,前两年物业由村里接管,村民们没有交物业费。今年初,村委会决议收交村民们未交物业费,有个别村民拒绝交纳,村两委多次协调无果,还引发其他村民持观望态度,给物业费收交工作带来很大阻力。

“村法律顾问专业法律知识与我熟人熟事的优势相结合,是问题得到解决的根本所在。”王文树的感受正是开展“1+N”行动的初衷。

“1+N”行动的关键就是要做实做强中间这个“+”号,把村(居)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与“法律明白人”人熟地熟事熟和时时都在、随时可找的乡土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合力,依法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那么,如何通过村(居)法律顾问在法治实践中“传帮带”,弥补“法律明白人”的专业短板和能力弱项,不断提升“法律明白人”培养质效,是做好“1+N”行动的必修课,更是一道必答题。

江西聚焦“法律明白人”职责定位,完善共建清单,引导全省1739名律师与“法律明白人”进行结对共建、分类配对,采取“课堂学、跟班学、随时教、实战训”的形式,指导带领“法律明白人”跟班学习。

重庆组建村(居)顾问律师库,优选擅长赡养继承、婚姻家庭、民间借贷、征地拆迁等乡村(社区)常见法律问题领域的专家律师入库,与“法律明白人”进行分类配对,提供专业业务指导。

青海立足省情实际,开展“律师送政策送法律进基层”巡回宣讲活动,向“法律明白人”普及常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除结对共建外,各地还把指导、培训“法律明白人”参与法治实践工作纳入村(居)法律顾问职责范围,建立健全工作衔接机制,积极打造协作工作平台,采取集中、分层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特别是村(居)法律顾问利用定期驻村“问诊”机会,为“法律明白人”常态化开展法治培训,形成以专业带先进、以先进带群众的梯次结对培训体系,优化资源整合,提升培训效果。

自“1+N”行动开展以来,村(居)法律顾问比以往驻村忙碌了许多,“法律明白人”也真切感受到了自身法律素养的提升,在服务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变得更加自信。

密切协作务求实效

“1+N”行动能够实现高位推进,并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就是“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有着深厚的基础。2021年11月,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等部门联合印发《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试行)》以来,各地在基层遴选培养了397.2万名“法律明白人”,他们作为基层社情民意信息员、政策法律宣传员、矛盾纠纷化解员、法治实践引导员“四员”作用定位逐步凸显,为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作出了贡献。同时,经过多年推进,村(居)法律顾问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1+N”行动让基层两支法治力量握指成拳,释放出更大能量,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有比以往更加专业、更加优质、更加贴心的法律服务。

坚持效果导向,用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法治获得感来检验“1+N”行动开展的成效,是行动开展的动力之源。

江西依托“法律明白人”个人工作室、法治实践站、服务工作岗等,引导律师结对“法律明白人”在基层一线,协同参与基层事务管理、开展“村(居)民说事”、参与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法治实践462万件次,化解矛盾纠纷48.1万件次。

重庆利用2202个社区(村)“法律之家”、1.1万余个人民调解室等基层法治阵地,由村(居)顾问律师引导“法律明白人”积极参加法治院坝会、法治茶话会等法律服务公益活动6.6万余次,并通过数字化平台累计为群众提供在线法律咨询89.3万余人次。

青海强化行动保障激励机制,在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置“1+N”办公场所,统一配发“蓝马甲”和“法律明白人”普法读本,调动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劝导、化解等工作,全面激发法律顾问和“法律明白人”参与法治乡村建设的热情。

安徽实施赋能增技行动,组织普法业务技能竞赛,开展技能大比武,村(居)法律顾问与“法律明白人”参与社会事务1.1万件次,促进“法律明白人”高效履职,共同化解矛盾纠纷2万余件次。

“1+N”行动开展以来,各地充分发挥村(居)法律顾问和“法律明白人”合力作用,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抓前端、治未病,做实普法工作;推进村、社区事务公开,审查修改村规民约,参与经济项目谈判,签订重要合同,监督“微权力”、预防“微腐败”,依法参与基层事务管理;立足预防,做实矛盾纠纷化解,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提高了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实效,赢得了群众好评。

“‘1+N’行动提升了‘法律明白人’参与村里事务管理的能力,提高了村干部的威信,村里工作顺畅了,群众参与村里事务积极了。”身兼村党支部书记和“法律明白人”双重身份,南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明宝认为,“1+N”行动是在乡村中播撒法治的“种子”,培养群众身边的“法律管家”,源于群众,服务群众,扎根乡土,有利于为基层治理涵养“法治土壤”。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决定自2024年至2025年在全国集中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

THE END
1.法治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律师普法法治的形态是运动式的,是开放式的,是一种谦虚的心态,法律更多是静止的,是封闭的,是一种骄傲的姿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https://www.110ask.com/tuwen/18376956243565360855.html
2.深入学习法律法规(全文)第一篇:深入学习法律法规 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 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明确法律进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为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https://www.99xueshu.com/w/dkbr9ej37msk.html
3.法律相关知识整合(4)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a.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b.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https://www.360doc.cn/article/20505361_1124260595.html
4.浅议法律人性化与法治建设当法律人性化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在常人惯有的思维中,法律法规示众的都是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面孔”,严肃、庄重、“冷漠”是其基本的表象,鲜有温馨、亲切的一面。其实这是对法律法规的偏见和误读。法律法规既有严肃的特征,更有关怀、关爱的内涵,只是在长期的操作过http://gmyfz.yzdb.cn/2009/02/06.htm
5.管理学法律方法的运用法律方法凭借依靠国家权威制定的法律来进行强制性管理,其强制性大于行政方法。运用法律方法实施管理,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也就是说,运用法律方法实施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接受。如果拒不接受,不遵守法律法规,或违反法律法规,就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这比不接受行政指令方法,不执行行政指令的处罚要严厉得多。 https://www.qinxue365.com/HRP/459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