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渐,远离犯罪,加强防范,保护自我——预防青少年年人犯罪法制讲座
防微杜渐,远离犯罪,——预防青少年年人犯罪法制讲座
1初中生法治教育讲座ppt课件2未成年人少年青少年“未成年人”这一概念从法律上说它是以年龄的划分为标准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少年”,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中特定的一个年龄段。“青少年”是一个笼统的、习惯性的称呼,既包括成年人,又包括未成年人,它不是法律上的概念。未成年人少年青少年“未成年人”这一概念从法律上说它是以年龄的3
青少年罪犯在犯罪前大多数无视自己的经济条件,经常出入酒店、舞厅、卡拉OK厅、抽好烟,喝名酒,穿高级服装,以吃喝玩乐为最大追求,以高消费显示自己的派头。这些人一旦手头拮据,便实施盗窃、抢劫。(一)主观原因82、法制观念淡薄。犯罪的青少年法律意识较低,平时不学法,往往在行动中我行我素,不计后果,甚至犯了严重罪行还全然不知。
3、判别是非能力差。青少年阅历浅,涉世不深,思想单纯,一旦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就会是非不辩,良莠不分,走上犯罪的道路。
2、法制观念淡薄。犯罪的青少年法律意识较低,平时不学法,往往94、逆反、义气、报复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也
使一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1)逆反心理: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对着干。孩子对老师家长的归劝“根本听不进去”,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这种心理常常驱使少年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自杀、犯罪。2)模仿心理: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少年模仿的对象。如果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而走向犯罪道路。
3)意气心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孩子和人家打架,是因为“那人打了他的一个哥们儿”,正是这种意气心理的反应。4)报复心理。4、逆反、义气、报复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也10(二)客观原因1、家庭缺少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
从犯罪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看,不少都有一定问题。有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放任自流;有的父母因望子成龙心切,一旦不顺就恶语相伤,棍棒相加,采取粗暴的教育方法,致使子女出走,失去管教;有的父母对子女缺少关爱,忙于外出赚钱,长期对子女撤手不管。
(二)客观原因从犯罪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看,不少都11有些青少年犯罪与家长行为不端有密切关系。
有些青少年犯
罪与父母离异也有很大关系。有些青少年犯罪与家长行为不端有密切关系。122、社会原因对待业、辍学在家的青少年缺乏管理。一些待业和辍学在家的青少年,在无人管教的情况下,行动自由散漫,天天东游西荡,一遇可乘之机,极易走上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