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公务员专业科目考试大纲

安徽省2016年考试录用公务员专业知识笔试包括计算机、法律、财会、外语、军事知识等,全部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

一、作答要求

专业知识笔试,由客观性和主观性两部分试题组成,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务必携带的考试文具包括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2B铅笔和橡皮。

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再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涂准考证号。

作答时,客观题部分必须用2B铅笔在客观题答题卡上填涂自己选择的选项;主观题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主观题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在非指定区域作答或用铅笔作答一律无效;外语类非英语专业在试卷或答题纸上作答。

二、考试范围

(一)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

第一章计算机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的特点、分类及其应用

二、信息编码与数据表示;数制及其转换;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三、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工作原理

四、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分类

五、软件基础知识;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面向对象技术的基本概念

六、大数据技术基础知识

七、物联网技术基础知识

八、云计算技术基础知识

第二章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

二、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性、结构及分类

三、计算机病毒的检测与防治

四、操作系统安全、网络通信安全

第三章Internet知识

一、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结构、分类和使用方式

二、Internet的基础知识、网址与域名系统、TCP/IP协议

三、Internet的连接与服务功能

四、WWW概念与浏览器的使用

五、电子邮件的使用和协议

计算机软件及使用

第一章Windows7操作系统

一、Windows7的特点,Windows7的运行环境及安装方法

二、Windows7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三、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与操作

五、Windows7多媒体的管理及使用

第二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3

一、Word2013的功能;Word2013的启动方法和工作窗口

二、Word2013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三、文档排版的基本知识与操作;表格的基本操作;图形及图文混排的基本知识与操作

四、页面设置与文档打印

第三章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3

一、Excel2013的基本功能;Excel2013的启动方法和工作窗口

二、Excel2013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三、工作表、数据图表的建立、编辑、管理及格式化操作

四、单元格的计算以及公式和常用函数的使用

五、数据管理与分析的一般功能和使用方法

六、页面设置与报表打印

第四章C语言程序设计

一、程序设计与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

二、C语言的历史和特点,常见C语言程序开发环境的使用

三、C语言的基本语法与简单程序设计,包括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基本程序流程控制语句;函数、编译预处理与存储属性

四、指针及其应用

五、高级数据结构及其应用,包括数组、字符串、结构、联合、位域、枚举和文件,位运算,链表

计算机理论

第一章关系数据库理论

一、数据库、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二、数据模型与数据视图

三、关系代数、关系演算及关系模型

四、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五、数据库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事务管理、并发控制、故障恢复,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六、数据库的设计,数据依赖的概念及关系模式的规范化理论

七、数据库应用开发工具,常见数据库系统产品的名称、特点,MicrosoftSQLServer数据库的使用

第二章网络技术基础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应用、拓扑结构及分类;网络的层次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网络标准化

二、物理层,数据通信的理论基础,物理传输媒体、编码与传输技术及传输系统

三、数据链路层,差错检测与校正,数据链路层协议

四、局域网,多路访问协议及IEEE802局域网标准族

五、网络层,数据交换方式,路由选择与拥塞控制算法,常见高速网络技术网络层协议

六、网络互联的概念,网桥、路由器与路由协议

七、传输层与应用层的功能、服务与协议

八、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数据加密技术、认证技术、防火墙技术、常见网络管理协议

九、Internet原理与接入技术,TCP/IP协议族,DNS域名系统,WWW技术;电子商务的概念、体系结构与技术;

十、局域网的组网技术;本地局域网的管理和维护。

第三章软件工程基础

一、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与常用术语;软件生命周期

二、软件开发模型

三、软件度量,软件质量

四、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

五、软件需求分析

六、软件测试与软件维护

(二)法律类

法理学

第一章法的概念和要素

一、法的定义、特征和本质

二、法律规则

三、法律原则与法律概念

第二章法的形式与效力

一、法的渊源和分类

二、法律效力的层次和范围

三、法律体系

第三章权利与义务

一、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和分类

二、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三、人权

第四章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与种类

二、归责与免责

三、法律制裁

第五章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种类

二、法律关系的主体与客体

三、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

第六章法的运行

一、法的制定

二、法的实施

三、法律解释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基础与意义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四、全面推进公正司法建设、提高司法公信力

五、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宪法

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

一、宪法的概念、本质和分类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

三、宪法规范与宪法关系

四、宪法的价值与作用

第二章国家的基本制度

一、国家性质

二、政权组织形式

三、国家结构形式

四、国家基本经济制度

五、选举制度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和特点

二、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

四、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四章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本质和类型

二、代议机关

三、国家元首

四、行政机关

五、司法机关

六、军事机关

第五章宪法的实施

一、宪法实施的概念、基本方式和基本特点

二、宪法实施的原则和条件

三、宪法实施保障

四、宪法解释与修改

五、宪法实施评价与违宪审查

行政法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法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法的渊源

三、行政法律关系

四、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行政法的主体

一、行政主体与行政组织法

二、公务员与公务员法

三、行政相对人

第三章行政行为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二、行政行为的内容与效力

三、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与合法要件

四、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变更与废止

五、几类主要的行政行为:行政征收、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应急、行政合同。

第四章行政程序法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和种类

二、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三、行政程序法的主要制度

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第五章行政复议

一、行政复议的特征与基本原则

二、行政复议的范围和管辖

三、行政复议参加人

四、行政复议的程序

五、行政复议的执行

六、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第六章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

一、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之异同

二、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与赔偿范围

三、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四、行政赔偿程序、方式和计算标准

行政诉讼法

第一章行政诉讼法概述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性

二、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和重要作用

三、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一、行政诉讼的具体受案范围

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排除

第三章行政诉讼的管辖

一、级别管辖

二、地域管辖

第四章行政诉讼参加人

一、原告及原告资格的确认

二、被告及被告资格的确认

三、行政诉讼第三人

第五章行政诉讼证据

一、行政诉讼的法定证据种类

二、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和证据规则

三、证据的调取、补充和审核认定

第六章行政诉讼的程序

一、起诉与受理

二、一审、二审程序

三、审判监督程序

四、执行程序

第七章行政诉讼判决、裁定和决定

一、行政诉讼的判决

二、行政诉讼的裁定

三、行政诉讼的决定

民法

第一章民法的调整对象与基本原则

一、民法的调整对象

二、民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民事主体

一、公民

二、法人

三、合伙

第三章民事法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

四、无效的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五、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四章物权法

一、物权的一般原理

二、所有权

三、共有

四、用益物权

五、担保物权

六、占有

第五章债权

一、债的概述

二、债的履行

三、债的保全和担保

四、债的转移和消灭

第六章合同法

一、合同的特征和分类

二、合同的订立和效力

三、合同的履行

四、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五、几种主要合同:买卖合同、赠与合同、借贷合同、财产租赁合同、承揽合同、运输合同、保管合同、委托合同

第七章民事责任

一、民事责任的特征与分类

二、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

三、侵权的民事责任

四、民事责任的承担

刑法

第一章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性质和任务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三、刑法的效力范围

第二章犯罪与犯罪构成

一、犯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

二、犯罪客体

三、犯罪客观方面

四、犯罪主体

五、犯罪主观方面

第三章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第四章犯罪停止形态

一、犯罪既遂

二、犯罪预备

三、犯罪未遂

四、犯罪中止

第五章共同犯罪形态

一、共同犯罪的形式

二、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第六章罪数形态

一、罪数判断标准

二、一罪的类型

三、数罪的类型

第七章刑罚

一、刑罚的目的和刑罚的体系

二、刑罚的种类

三、刑罚裁量情节和刑罚裁量制度

四、刑罚执行

第八章重点掌握的罪名

分裂国家罪、重大责任事故罪、职务侵占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行贿罪、徇私枉法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非法拘禁罪、刑讯逼供罪、洗钱罪、抢劫罪、诈骗罪、盗窃罪、妨害公务罪、伪证罪、拒不执行判决罪,编造虚假信息犯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危险驾驶罪、组织考试作弊罪。

刑事诉讼法

第一章刑事诉讼法概念

一、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和任务

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三、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

第二章刑事诉讼的管辖

一、立案管辖

二、审判管辖

第三章刑事诉讼证据

一、证据的特征与种类

二、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

三、证明对象、责任与要求

四、证据的搜集与运用

第四章强制措施

一、拘传

二、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

三、拘留和逮捕

第五章刑事诉讼阶段

一、立案

二、侦查

三、起诉

四、审判

五、执行

经济法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一、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和特征

二、经济法的地位和体系

三、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

第二章经济法主体

一、经济法主体一般原理

二、经济管理主体

三、企业

四、特殊企业形态

第三章市场规制法

一、竞争法律制度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三、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四、价格法律制度

五、劳动法律制度

六、反垄断法律制度

七、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第四章宏观调控法

一、宏观调控法一般原理

二、计划法律制度

三、产业法律制度

四、投资法律制度

五、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

六、财政法律制度

七、税收法律制度

八、金融法律制度

国际法

第一章国际法概述

一、国际法的定义和特点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三、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国际法上的国家和个人

一、国家和政府的承认

二、国家和政府的继承

三、国籍与中国国籍

四、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五、人权的国际保护

第三章国际法上的领土

一、领土的概念、意义和领土的组成

二、领土的取得和变更

三、国家边界和边境制度

第四章外交和领事关系

一、使馆及其职务、外交特权与豁免

二、领事馆及其职务、领馆特权与豁免

第五章国际条约

一、条约的概念和名称

二、条约的缔约程序

三、条约的效力和解释

第六章国际组织

一、国际组织概念和类型

二、联合国的主要机关与职能

三、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第七章国际争端的解决

一、国际争端的概念和种类

二、国际争端的政治解决方法

三、国际争端的法律解决方法

(三)财会类

第一部分基础会计知识

第一章总论

一、会计的含义

二、会计的职能与目标

三、会计的任务与作用

四、会计的方法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会计对象

二、会计要素

三、会计等式

第三章会计核算基础

一、会计假设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三、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及其要求

四、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第四章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一、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

二、复式记账

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四、登记会计账簿

五、成本计算

六、财产清查

七、编制财务报告

第五章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一、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二、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

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第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知识

第一章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一、总则

二、单位预算管理

三、收入管理

四、支出管理

五、结转和结余管理

六、资产管理

七、负债管理

八、行政单位划转撤并的财务处理

九、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十、财务监督

十一、附则

第二章行政单位会计核算

一、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二、行政单位资产的核算

三、行政单位负债的核算

四、行政单位净资产的核算

五、行政单位收入的核算

六、行政单位支出的核算

七、行政单位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

第三章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六、专用基金管理

七、资产管理

八、负债管理

九、事业单位清算

十、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十一、财务监督

十二、附则

第四章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一、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二、事业单位资产的核算

三、事业单位负债的核算

四、事业单位净资产的核算

五、事业单位收入的核算

六、事业单位支出或者费用的核算

七、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

第三部分财务会计知识

第一章资产

一、资产概述

二、货币资金

三、存货

四、金融资产

五、长期股权投资

六、固定资产

七、无形资产

八、投资性房地产

九、资产减值

第二章负债

一、负债概述

二、流动负债

三、非流动负债

四、借款费用

第三章所有者权益

一、所有者权益概述

二、投入资本

三、其他综合收益

四、留存收益

第四章收入、费用和利润

一、收入

二、费用

三、利润

四、所得税

第五章财务报告

一、资产负债表

二、利润表

三、现金流量表

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五、财务报表附注

第六章会计调整

一、会计政策变更

二、会计估计变更

三、会计差错更正

四、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第四部分财务管理知识

一、财务管理的概念

二、财务管理的目标

三、企业组织形式与财务管理

四、财务管理的环境

第二章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

二、风险与报酬

三、证券估值

第三章财务分析

一、财务分析概述

二、财务能力分析

三、财务趋势分析

四、财务综合分析

第四章财务战略与预算

一、财务战略

二、全面预算体系

三、筹资数量的预测

四、财务预算

第五章长期筹资方式

一、长期筹资概述

二、股权性筹资

三、债务性筹资

四、混合性筹资

第六章资本结构决策

一、资本结构的理论

二、资本成本的测量

三、杠杆利益与风险的衡量

四、资本结构决策分析

第七章投资决策原理

一、长期投资概述

二、投资现金流量分析

三、折现现金流量方法

四、非折现现金流量方法

五、投资决策指标的比较

第八章投资决策实务

一、现实中现金流量的计算

二、项目投资决策

三、风险投资决策

四、通货膨胀对投资分析的影响

第九章短期资产管理

一、营运资本管理

二、短期资产管理

三、现金管理

四、短期金融资产管理

五、应收账款管理

六、存货规划及控制

第十章短期筹资管理

一、短期筹资政策

二、自然性筹资

三、短期借款筹资

四、短期融资券

第十一章股利理论与政策

一、股利及其分配

二、股利理论

三、股利政策及其选择

四、股票分割与股票回购

第五部分审计知识

一、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二、审计概念体系

三、审计的种类

四、审计基本假设

第二章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

一、国家审计机关

二、民间审计组织

三、内部审计机构

第三章审计准则与审计依据

一、审计准则体系

二、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三、质量控制准则

四、审计依据

第四章审计目标与审计过程

一、财务报表审计目标

二、管理层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

三、审计目标的实现过程

第五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一、审计证据

二、分析程序三、审计工作底稿

第六章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一、初步业务活动

二、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三、审计重要性

四、审计风险第七章审计抽样一、审计抽样的一般程序二、审计抽样方法的具体运用

第八章风险评估

一、风险评估程序

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三、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

四、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第九章风险应对一、总体应对措施二、进一步审计程序三、控制测试四、实质性程序

第十章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一、销售与收款循环概述

二、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及其测试

三、主营业务收入审计

四、应收账款审计

第十一章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

一、购货与付款循环概述

二、购货与付款循环内部控制及其测试

三、应付账款审计

四、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审计

第十二章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

一、生产与存货循环概述

二、生产与存货循环内部控制及其测试

三、存货项目审计

第十三章货币资金审计

一、货币资金与业务循环概述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及其测试

三、现金审计

四、银行存款审计

第十四章审计报告

一、审计报告的涵义

二、审计报告的要素构成

三、审计意见类型及出具条件

第六部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知识

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

一、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

二、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三、会计核算与监督

四、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

五、法律责任

第二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一、现金管理

二、票据结算方式

三、银行结算账户

第三章税收法律制度

一、主要税种

二、税收征管

第四章财政法律制度

一、预算法律制度

二、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第五章会计职业道德

一、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

三、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第七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一、财政概念

二、政府与市场

三、公共产品

四、财政职能

第二章财政支出

一、财政支出分类

二、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

三、购买性支出

四、转移性支出

第三章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的形式和分类

二、财政收入规模

三、财政收入结构

第四章税收原理

一、税收要素

二、税收分类

第五章国债

一、国债的功能和作用

二、国债的发行、流通与偿还

三、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第六章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和类型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三、我国财政政策的运用

第八部分金融基础知识

第一章货币与信用

一、货币

二、信用

三、利率

四、汇率

第二章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一、金融市场

二、金融机构

三、金融监管

第三章金融工具

一、金融工具概述

二、金融工具的类型

第四章国际金融

一、国际收支

二、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机构

三、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投资

(四)外语类

英语:

1、认知6,000个以上英语单词,其中能灵活运用的常用英语词汇为3,000个左右;

2、具有较丰富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体现出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能正确理解难度适中的英语书面材料,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20词左右;

4、具有较强的英语写作能力,能根据要求写出长200-300词的英语短文;

5、掌握基本的汉英翻译技巧,能较熟练地进行汉英互译,翻译速度为每小时250字/词左右,译文忠实通顺。

日语:

1、日语基本词汇量应该达到2000条左右,主要考查考生对日语假名、当用汉字以及外来语的掌握,考查内容包括假名写汉字、汉字写假名以及外来语的日译;

2、应掌握日语格助词、基本句型等语法点,考查内容包括语法选择、动词的词尾变形与活用、题意变换与理解等;

4、掌握基本的汉日翻译技巧,能较熟练地进行汉日互译,译文忠实通顺;

5、具有一定的日语写作能力,能根据要求进行日语短文写作。

(五)军事知识类

主要为近年来国家、军委、总部出台的关于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尤其是基层人民武装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1、中国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

5、退役士兵安置条例

6、全民国防教育大纲

7、民兵政治工作规定

8、专职人民武装干部工作和基层武装部建设

专职人民武装干部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奖惩和处分;基层武装部职能任务;基层武装部基本制度;基层党管武装工作制度;民兵战备工作等。

THE END
1.普法宣传一图读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来源丨人民网…https://www.sohu.com/a/835444417_121106854
2.法律法规一图读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布机构: 西湖镇人民政府 组配分类: 法律知识普及服务 标题: 【法律法规】一图读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文号: 无 信息来源: 人民网 有效性: 有效 成文日期: 2024-12-05 发布日期: 2024-11-29 【法律法规】一图读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发布时间:2024-11-29 14:19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38 字体:https://www.yingzhou.gov.cn/OpennessContent/show/2498694.html
3.普法宣传丨一图读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传专栏普法宣传丨一图读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发布时间:2024-12-06 [ 字号 大 中 小 ] 转发至: 手机网页端 主办单位:江门市档案馆 查档电话:0750-3272218 邮箱:jmsdag@jiangmen.gov.cn 技术支持:广东迪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TEL:400-183-6868 FAX:0750-3973004 备案编号:粤ICP备14002492号 粤公网安备:http://dag.jiangmen.cn/xczl/202412/t999857.html
4.宪法宣传周一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宪法宣传周】一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 原标题:《【宪法宣传周】一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99241
5.一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普法·一起学宪法· 2024年12月4日 是我国第11个“国家宪法日” 12月1日至12月7日 是第7个“宪法宣传周” 今年“宪法宣传周”主题为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在宪法宣传周 让我们一起学习宪法的基本知识 【一图读懂】宪法是什么?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VVIP2805149JHU.html
6.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料思维导图模板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法治思维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程序正当等内容。 4.2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4.3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尊重法律权威 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5781ec4c4eeff58c96e85cd
7.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全文)20.自由和规则的关系。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到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https://www.99xueshu.com/w/rlindmu9fkli.html
8.张翔:宪法与部门法的三重关系宪法与部门法关系是现代法治的重要议题。应以明确效力等级的纵向思维,而非并列的、重叠的、模糊的横向思维来处理宪法与部门法的关系,并在"法律对宪法的具体化”“法律的合宪性解释”和“法律的合宪性审查”三个层次上具体分析。在理解“部门法的宪法化”趋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宪法与部门法的“交互影响”。应该破除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36/10349.htm
9.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②道德的规范功能是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发挥作用。 ③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10.2021年法考客观题试题(卷一回忆版单选部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所以D选项错误。当选 2.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对此,下列哪一理解是错误的? A法律既是保障人民自身权利的有http://www.dujiaoshou.com/fakao/zhenti/202210128353.html
11.法治思维:治国家理关系的现代视角独家播报巡回法庭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新华社/供图 树立和弘扬法治理念,让守法律、重程序成为思想和行动自觉。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运用法治视角审视问题、用法治逻辑分析问题、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首先要将法治信仰融入血脉、法治思维镌刻脑中。应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https://www.ishaanxi.com/c/2023/0904/2938809.shtml
12.“中国法学60年”光明日报新中国成立前30年的法学,特别是1957年到1978年这20余年里,法学界的一系列争论都涉及三个基本问题:社会主义要不要法制(法治)、党大还是法大、法律有没有继承性。这三个问题可转化为三对关系,即:社会主义与法制的关系、党与法的关系、旧法与新法的关系。1957年“反右”以前的法学界对这些问题都作了学术上的回答https://www.gmw.cn/01gmrb/2010-02/09/content_1052852.htm
13.简述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精选6篇)德治与法治都是社会主义治国方略,二者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上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这两者是必须要密切结合起来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方向。德治与法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自己的独特内涵,必须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使二者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功效。我们国家在加强法治的同时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8ha1l2t.html
14.正确认识党和法治的关系时政撷英理论频道在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上,在重要改革的试点先行上,在重大利益格局的探索性调整上,要充分发挥政策的积极作用。当改革成果需要及时巩固,改革积累的成功经验需要普遍推广时,改革所理顺的利益关系需要固化定型时,就要及时发挥法律的积极作用。 必须强调的是,在法治已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当今时代,党的政策不能违反宪法https://www.workercn.cn/251/201502/03/150203100835720.shtml
15.“艾尔弗斯”案判决与宪法解释方法的运用接下来,宪法法院用体系解释的方法说明了《德国基本法》第2条第1款规定的一般行为自由与其他基本权利所保护的行为自由的关系。宪法法院指出,在《德国基本法》第2条第1款保护的一般行为自由之外,基本法还规定了其他的基本权利来保障特定领域的自由。之所以将这些特定领域以特定基本权利加以保障,是因为从历史经验上看,这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14878491703824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