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记者从湛江水文分局获悉,随着水资源保护利用的管理模式不断演进和更新,我国水资源保护利用管理从传统的被动管理阶段,逐步发展到主动管理阶段,再发展到智慧管理阶段,水资源管理的主动化、精细化、智慧化程度不断提升。按照发展历程,我国水资源保护利用管理实践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被动管理阶段:供需平衡、达标控制、灾害应急(1949-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水资源管理主要以行政计划为主,基本特点是供给管理、以需定供。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开始实施需水管理,用水效率明显提升。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我国水资源保护利用管理步入法治化轨道,水价、水权、水市场等市场化机制不断完善。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强调点源污染控制,以工业企业达标排放为控制手段,面源污染开始凸显,水环境质量迅速下降。在水灾害应对方面,实行以工程建设、应急抢险为主的被动防御政策,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主动管理阶段:量强双控、红线管理、主动防御(2002-2018年)。随着缺水、水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开始注重依靠科技进步与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粗放用水向高效用水转变,从过度开发向主动保护转变。2002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施行,明确提出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我国水资源保护利用管理越来越严格。2012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建立了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效率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水资源保护利用的管理日趋严格。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重拳解决复合型污染问题,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流域和区域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在水灾害方面,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进行主动防御,降低灾害风险。
三、智慧管理阶段:量水而行、韧性提升、智慧水利(2019年至今)。随着人民群众对水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的水资源保护利用管理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该阶段注重提升水资源可再生性,实现“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促进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升韧性,降低灾害风险。随着遥感、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充分融合物联感知、量化模拟、自动控制、智能决策分析等技术,基于数字底板建设智慧水利平台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