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7月6日,全省社科理论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南京召开。与会专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望光辉历史、擘画光明未来,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当前宣传思想战线的头等大事和重大政治任务。与会专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创新观点等进行研讨。本期“新论”版特刊发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百年历程的宝贵经验

公丕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大气磅礴、内涵丰厚、思想深刻,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回眸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大历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艰辛奋斗、开拓前进的辉煌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凝结着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需要我们深入总结、把握规律、坚韧前行,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必须在伟大社会革命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进程。文明社会法律学说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革命必然伴随法律学说的新发展,而法律学说的新进展,又有力促进社会革命的形成、拓展与深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进程的历史性飞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的伟大社会革命,深刻反映了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确乎是这一伟大社会革命的理论产物。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成果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不渝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作为推进国家发展与法治建设的科学指南,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和飞跃。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及其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是观察、认识、解决中国国家发展和法治建设中重大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开创性事业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指导地位,将这一党和国家根本制度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开辟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百年历程表明,每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形成与发展,每一个重大理论成果的取得,都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国家与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论需求,集中体现了推进国家发展、建设人民法治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人聆听时代的声音,探索实践的需要,深刻把握20世纪以来国家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时代主题,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当代中国法治发展正处在一个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大变革进程之中,这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提出了更加迫切的理论需求。习近平法治思想着眼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战略考量,提出了一系列事关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全局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具有原创意义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逻辑系统。面对时代变化和实践需要,必须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有机结合,更加有力地彰显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时代性、实践性和人民性。

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时代特色。纵览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都十分注重以所从事的伟大斗争为动力,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深入思考和解决20世纪以来国家发展和人民法治建设中的重大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解决重大问题,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百年历程的鲜明特色。

必须从本国国情实际出发推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中国化进程,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进行着不同历史特点的伟大社会革命,进而取得各具特点和内容的重大理论成果,但是都贯穿着一个共同的理论主题,这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人以更加宽广的世界视野,理性地审视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积极吸取世界法治文明的精髓要旨,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法治文明成果内在地结合起来,坚持从本国的基本国情条件出发,悉心思考中国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机理,进行具有浓郁中国特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打上鲜明中国印记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必须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进程。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从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进程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当代中国正处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过程之中,这一变革有力推动着法治发展及其现代化,从而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进程,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提出了迫切的理论需要。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南。我们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立足中国法治国情,深化中国法治实践,回答中国法治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进而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进程的强大生命力。

(作者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教授)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桑学成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高度评价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深刻总结了伟大建党精神,系统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是矢志复兴、接续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自步入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几乎所有的阶级、政党、主义、思潮都尝试了,但都无一例外地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拯救民族危亡,迫切需要有新的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迫切需要有新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应运而生的。总书记强调,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讲话一连用了三个“深刻改变”来阐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大意义: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就讲清楚了为什么当时已经出现了各种主义还需要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为什么当时已经有了很多政党还需要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这就需要从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来认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鲜明主题。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发展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探索、接续奋斗的历史。“七一”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学习“七一”重要讲话,可以把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用“五个四”来概括:划分为四个时期,接续做了四件大事,铸就了四座里程碑,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作出了四个“庄严宣告”。

四个历史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执政后的头29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往党史分期一般是三个时期,第三个时期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直延续至今。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七一”重要讲话,无疑为百年党史阶段的新划分提供了最权威的依据。

通过学习“七一”重要讲话,我的理解是,可以把我们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的工作概括为接续做了“四件大事”:一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二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三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00年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铸就了四座里程碑:一是成立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大事变。二是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三是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100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一是经过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二是经过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三是经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四是经过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七一”重要讲话用四个“庄严宣告”高度概括了我们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讲话强调,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如果用四个成语来概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我们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的历史性贡献,那就是: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经天纬地。

(作者为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自觉扛起使命担当谱写江苏社科新章

张新科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既是政治宣言、也是行动纲领,既有豪迈宣言、深情回顾,也有重大要求、使命号召,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深情表达了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历史担当和博大情怀,全面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满了敢于梦想、敢于斗争、敢于实践的磅礴力量。

引发的共鸣前所未有。讲话中,“中国人民”出现了86次、“中国共产党”出现了55次、“中华民族”出现了44次、“复兴”出现了26次,振奋人心的庄严宣告、感人至深的建党精神、催人奋进的使命号召,以及频出的金句、感人的直白,引来庆典现场听众雷鸣般的掌声和发自内心的叫好,也引发了电视、电脑、手机屏幕前观众的强烈共鸣和情感认同。这充分表明,100年的筚路蓝缕、100年的波澜壮阔,早就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融为一体了。

激发的自信前所未有。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怎么看”,高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四个伟大成就”,充分展现了我们党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到翻天覆地、到惊天动地的伟业,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救国大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兴国大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富国大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大业。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给予我们更加自信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蕴含其中的“中国自信”更加坚定、更加深沉、更加持久,道路自信指明实现方向,理论自信提供理论指引,制度自信提供根本保障,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传递的力量前所未有。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侧重“怎么干”,要求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具体明确了“九个必须”。把党的坚强领导放在首位,发挥的是大脑作用、领头作用;把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居中,作为主体躯干;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作为灵巧的双手,随时牵手全世界,画出最大同心圆;把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工程,作为坚强的双腿,支撑整个身躯。总书记形象生动地勾勒了一个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巨人”,这个“巨人”屹立于世界东方,奔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也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深切感到:

必须把“讲政治”作为社科事业永不变质的第一首位。从讲话中深刻领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必须把“讲人民”作为社科事业永续发展的第一根基。从讲话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人民”的深切感情,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努力为人民著述立学,做出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成绩。

必须把“讲真理”作为社科事业繁荣向前的第一指导地位。从讲话中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自觉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必须把“讲责任”作为社科事业开拓创新的第一品格。从讲话中深刻领会伟大的建党精神,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锤炼政治品格,担负起时代重任,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全省社科理论界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更加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贡献智慧、提供支撑。

要聚焦“热点问题”发声。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更加拥有发言权、阐释权,需要我们心系“国之大者”,聆听“时代声音”,坚持问题牵引、问题导向,深入解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针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信仰的味道为什么甜”“艰苦奋斗的本色为什么美”“党的靠山和底气为什么强”等系列热点问题,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理论研究成果,让我们的宣传阐释沾泥土、接地气、受欢迎,达到资政育人、培根铸魂的效果。

要聚焦“重大命题”发力。紧紧围绕“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把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命题回答好,为全国发展大局贡献江苏经验、江苏模式。坚持以“理论之思”回答“实践之问”,以“实践之功”丰富“理论之源”,进一步成就哲学社会科学的江苏之“大”、江苏之“强”、江苏之“先”,让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与江苏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相匹配。

要聚焦“发展新题”发光。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但同时,我们也面临更多自身建设的“新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紧迫而重要,加强社科界的凝聚力紧迫而重要,加大社科联自身建设紧迫而重要,需要我们自觉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担,善作为、敢作为、有作为,自觉发挥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的作用,努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格局,不断推动社科工作向实向好发展,不负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时代重任。

(作者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夏锦文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根本要求,在论述“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根本要求时,作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论断,鲜明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的重要地位。社科理论工作者要坚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自觉承担好理论创新的使命任务,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的历史逻辑。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问题进行了艰苦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斗争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艰难探索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自主的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借鉴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穿党的百年历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定信仰、灵活运用、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标识,成为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成功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经验。一百年来党的理论发展的光辉历程和重大成果,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熠熠生辉。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的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是由实践赋予的。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始终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推动理论创新,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远观未来的鲜明特质。

一方面,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在实践中指明中国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在开拓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仍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只有科学把握了时代的特征,正确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保持正确方向。

另一方面,始终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亦是创新的起点。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要始终回应时代声音,回答时代之问,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让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同步发展。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先导作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迫切需要思想理论创新的引领。社科院作为从事思想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必须自觉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为研究的核心任务。

一要筑牢做好理论阐释工作的政治自觉。哲学社会科学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上责无旁贷。做好理论阐释工作,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更多的人”,是党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重任。社科理论工作者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学思想、用思想。

二要在回应时代课题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改革发展面临复杂难题和严峻挑战,“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要抓住事物本质、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卓有成效地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难题,令人信服地回应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形成有理论深度、学术高度、时代热度的理论成果。通过对时代课题的解答和对干部群众诉求的回应,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彰显其真理魅力和时代价值。

三要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阐释。在学术理论层面,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结合,在生动实践中理解、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所在,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角度深化理论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中吸收精华资源,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向深入发展。

(作者为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

从伟大建党精神汲取前行力量

成长春

百年党史赓续精神命脉,百年党史昭示光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阐述伟大建党精神,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个重要论述,集思想伟力、宝贵经验、实践智慧于一体,阐明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是必须铭记的崇高风范,最能体现百年历史的深度。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建党之初,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这一群体所铸就。伟大建党精神,集中展现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的远见卓识、责任担当、实践品格和价值追求。领悟这种崇高风范,有助于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有助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的远见卓识和宽广视野。理论是革命的先导。对于党的先驱们来说,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行”并非易事,需要经历一个反复比较和选择的过程。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等党的先驱们都是在经过与各种主义的论战后,才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从此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终生不渝。“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方志敏、夏明翰等视死如归的精神,至今让人感动。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的思想认识和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科学真理、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延展着从一般原理到具体结论的过程。1920年,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党的先驱们在党的一大上就笃守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党的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准确把握党的初心使命,为之牺牲奉献,为之不懈奋斗。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的实践品格和奋斗情怀。从初心使命到牺牲斗争,展现出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要破旧立新,就要不懈奋斗。有奋斗就会有牺牲。陈独秀说:“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李大钊说:“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党的先驱们充分展现了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从牺牲奋斗到忠诚为民,表明实践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对党忠诚就是不负人民,不负人民就是对党忠诚。例如,党的先驱蔡和森不论受到排挤还是打击,他都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决服从党的安排,展现忠诚为民的价值追求。

伟大建党精神,是必须牢记的价值遵循,最能体现精神谱系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一论断充分表明建党精神的重大价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谱系中居于源头地位。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伟大成就,铸就了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或以人名命名,或以地点命名,或以事物取名,或以事件为名。它们前后相继,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构成源和流的关系,建党精神是党的精神谱系的基因,是精神谱系这棵参天大树的“根”。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短短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奇迹,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伟大建党精神,是必须汲取的前行力量,最能体现伟大实践的力度。精神就是宝贵财富,精神就是前行力量。今天,中国共产党又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伟大建党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引领作用,强调“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坚持科学理论,焕发真理伟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党员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更强大的真理力量。

践行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扬斗争精神,应对风险挑战。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意识形态领域并非风平浪静。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要面对各种风险挑战,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保持忠诚本色,凝聚发展力量。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踏上新征程,每位党员都要做到“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把牢政治方向,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主任、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新阐释

王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的新论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个相结合”发展为“两个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部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接续的艰辛探索,从“一个相结合”到“三个深相结合”,再到“两个相结合”,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以贯之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明确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然而,在反复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虽然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如果只作为“本本”而教条式信奉它,仍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为此,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也是我党历史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1961年,他进一步指出“所谓马列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跟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统一”。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三个深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结合命题的出场。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之际,毛泽东同志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革命形势的深刻变化,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提出了“三个深相结合”的命题。他说:“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

毛泽东同志为什么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结合呢?他指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学说之间具有某种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指导革命。同时,面对党内出现的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许多党员对于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知之甚少,连“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忘记了祖宗”,这会使党内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出现偏差,偏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个深相结合”蕴涵着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态度,那就是“不隔断中国的历史”,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分析中国的历史,对待中国的文化传统。

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使用了“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其内涵包括:一是“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三是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新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且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由此形成“两个相结合”的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呢?首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重要的文化载体和营养源泉。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但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扎下根来,开花结果,离不开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更离不开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其次,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伟大历史中,深切地感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哪个都不能丢,两者必须相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能丢,丢了“老祖宗”,就会亡党亡国;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中国人民不仅通过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再次,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应对“两个大局”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总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从“一个相结合”到“三个深相结合”,再到“两个相结合”,这既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现实需要,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深化。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新时代的政治宣言书

双传学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讲得深厚而执着、庄重而自信,听得心潮澎湃、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大气磅礴,彰显了真理力量、信仰力量、逻辑力量,堪称新时代的“共产党宣言”。

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70多年前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今天,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体现历史与未来、理论与实践、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高度统一,必将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赋添新的思想“原动力”。

一是庄严的“政治宣示”。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不仅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还具有庄严强烈的宣示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宣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宣告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新纪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先后用五个“庄严宣告”,彰显我们党的政治抱负、政治目标以及依靠的政治力量和政治路径。五个“庄严宣告”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力、心灵震撼力、价值凝聚力。一系列宣示性话语,有力推动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自信地向全球表明:今天,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就是看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看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是科学的“理论揭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阐释了“消灭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等理论,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根本基石。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站在政治和战略高度,统揽全局、纵贯百年、远眺未来,深刻阐发了一系列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具有很强的理论标志性、引领性。比如,“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等等。这些崭新的论述,是对我们党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理论揭示,丰富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重要理论的内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最新表达、最新创造和最新成果。我们要及时学深悟透,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学术认同,不断增强政治定力、思想定力和理论定力。

三是深刻的“实践昭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848年前后,社会化大生产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推动社会结构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与危机。《共产党宣言》就是对那个时代伟大实践的回应。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前所未有的全球大视野,观百年大风云、应百年大变局、续百年大奋斗,揭示出“四个伟大创造”重大论断: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党百年奋斗的煌煌业绩充分证明,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悟把握这一伟大“实践昭示”,对于我们读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奋进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为新华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邮编:210092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THE END
1.法律法规的百条灯塔指引我们前行的道德光芒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法规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每个公民追求正义与秩序的道路。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而是一套严密、全面、系统性的规范体系,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00条法律法规,是这一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法https://www.erdqcvtxm.cn/jun-lei-zi-xun/411008.html
2.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科学严密、系统完备的先进法治理论体系,创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新飞跃。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https://www.lincang.gov.cn/info/2696/1269004.htm
3.百条法律法规精解守护社会秩序的坚实基石在现代社会,法律法规就像一座座庞大的城墙,维护着每个角落的和谐与稳定。100条法律法规,是这一体系中的一部分,它们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还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个公正、透明的环境。以下是对这些法律法规重要性的六点论述: 法律基础 确立社会秩序的根基。100条法律法规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人民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456508.html
4.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点提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作者:冯玉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 2020-12-10“三个为什么”宣传教育的权威教材 ■理论特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http://www.jyb.cn/rmtsy1240/zt/dyjhzt/202006/t20200619_338438.htm
5.法律硕士法理学背诵(精选6篇)唯有第四点——重复可以获得大量的英语语言信息, 这点比较可行, 而且在实践中许多英语教学者、学习者也认为有效。而重复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了一个过程在实际中很难衡量, 因此, 能将背诵过的信息背出来是一个过程结束的最好的检验。 结合反省心理学的心理结构理论、浅层理论, 通过背诵学习英语在无意识中能存储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i1e5c1v.html
6.法治理论范文9篇(全文)该书结合当前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客观实际, 从立法、执法、守法三个角度全方位阐述了法治文化理论。 全书共7 章, 26.7 万字。 第一章法治文化概论全面阐述了法治文化的概念、特征、基本内容以及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作用。 第二章法治文化理念阐述了法治文化理念的概念、特征、核心以及主权在民的价值理念、生而平等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i1gfq7w.html
7.江西组工微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知识竞赛题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答案:C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C.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D.中国共产党领导 https://www.jxrtvu.com/bwcx/2019/0922/c3141a17682/page.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