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明法笃行,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天山网

立德树人、明法笃行,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资政场·法治人才培养大家谈】

作者:郭雳(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

中国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家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

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高校法学教育在法治人才培养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法学院校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事业的各个环节,不断深化法学教育综合改革,为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坚持立德树人,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举旗定向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学教育应当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坚持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历史,立足我们既有的治理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有自信、有底气,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

德法兼修是德才兼备育人理念在法治人才培养上的具体体现。法学院校既要培养学生的法理逻辑、法律思维、法治观念,提高法治人才的专业素养,更要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做到德法兼修、明法笃行。

同时,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这一方面,国内诸多法学院校尝试将思政课程融入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量身定制了层次丰富的思政课程体系和维度多元的思政育人平台。比如在“法律诊所”“模拟法庭实训”课程中,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高度融合,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有机衔接,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实务能力的同时,也将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贯穿始终。又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探索中,法学师生每年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普法课程,担任普法志愿者的师生们在其中既作奉献,又受教育。

深化改革创新,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人才保障

提升法治人才竞争力对于解决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我们认为,与时俱进深化法学教育改革创新是关键环节。法学院校一方面要完善法学学科设置,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另一方面也要调整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不断探索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中国近现代法学教育肇始于社会的变革与转型。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法律学被列为专门学之一,京师大学堂首设“法律学门”,我国近现代大学法学教育拉开序幕。中国法学教育始终在改革探索、守正创新中,响应着国家民族对法治人才和法学理论的需求。

自钱端升、陈守一、芮沐等法学先贤奠定基石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致力于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培养了一大批家国情怀深厚、专业本领通达、国际视野宽广的卓越法治人才。以北京大学法学院为例,一系列主体性、原创性、标识性理论为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拓展上,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法学院系更需要深入挖掘跨学科学术生产的需求和潜力,通过有组织科研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体系,引导学生实现“通专结合、学用贯通”。近年来,我们在开辟数字法治、法律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法学与数字科技、生态环保、医疗健康、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为新型法治人才培养持续蓄能。

拓展开放合作,为世界法学教育贡献中国力量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我们深刻认识和勉力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

法学教育既是理论制度及本土智力资源的供给,也是传承人类文化文明的重要载体。对外交流合作是提升中国法治和教育国际影响力的关键途径。新时代的法学教育只有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这一重大关系,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开放办学理念,不断推进涉外法治教研事业和国际化建设,才能形成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和法学教育国际影响力。

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显著标志,为世界法学教育贡献中国力量是新时代我国法学院校办学的重要使命。法学院校应当通过对外创新话语表达和推广学术成果,向世界深度阐述中国特色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多样化的高水平学术交流与合作,将助推法学理论与法治观念的互鉴共建。

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已成为新时代法学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迫切需求的关键性任务。作为中国近现代法学教育的发源地,北京大学法学院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强化本土培育与国际化培养联动,整合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开设涉外律师、国际仲裁、本硕跨域衔接培养等新型学位项目,“全球化与比较法”“全球教席”课堂、模拟法庭赛事等系列课程,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自1904年京师大学堂首设“法律学门”起,中国法学高等教育历经百廿风华。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学教育需要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法学学科不断提供新动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应有作用,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法学篇章。

THE END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1、【单选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___教育。 A、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B、道德观 C、法制观 D、以上三点都是 1.2开启人生新阶段:认识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1、【多选题】大学阶段无疑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___。 A、人生发展http://xuzhou.ehqc.cn/html/22_07.html
2.法理学知识点背诵合集(下)知识点一法律实施的主要基础与动力★★★ [考向预测]非法学:简答/法学:简答、分析论述 第一,法律的人民性是法律实施的根本基础与动力。法律实施需要人民的拥护和信赖。我国宪法法律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增进人民利益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改革成果的广泛公平分享为核心https://www.scwanxue.cn/kyzx/zhinan/1023.html
3.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②道德的规范功能是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发挥作用。 ③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4.法律信仰像任何一个国家步入法治化一样,中国政府要步入法治化轨道,要建成法治国家,应具备以下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制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 快速导航https://baike.sogou.com/v63332918.htm
5.让法治信仰植根人民心中全民守法共建法治中国新闻频道“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习近平的这一句话适用于所有法律。只有通过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进而在人民心中牢固树立起对法治的信仰,才能为法治中国提供最坚强的支撑,为社会繁荣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带来强大持久的动力。https://news.cctv.com/2016/12/04/ARTIOMTsBuyPnPx3CT3kMemF1612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