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12

【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欧阳康指出,学术研究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应该辩证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首先在于其研究对象的差异,因为自然无涉价值判断。马克思说:“我们不可能从对小麦的品尝中,来判定它是由封建社会的农奴生产的,还是由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劳动者生产的。”但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活本身就充满着价值的分化甚至冲突,因此对社会事实的认知也就难以实现价值中立。一个社会有不同的侧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即使对于持同一价值取向的不同的人来说,也会有价值大小和程度的不同。我们很难将其各种价值全面地展示出来。

【杨阳、谭兰英:法治国家的建成必须以营造出深厚的法治文化为前提】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阳、副教授谭兰英撰文指出,中国文明有极其辉煌的一面,但仅就法治传统而言,我们继承的遗产却主要是负面的。中国传统社会立法和司法活动缺乏公共性。法律和司法,在普通民众的意识和潜意识里,都是权势人物对付他们的专用利器,对法律和司法,他们本能的选择就是逃避、抵触和抗拒。而权势人物往往可以利用特权玩弄法律,即便面对司法,也可以通过各种潜规则逃避惩罚。这种情况,数千年相沿,逐渐形成了权势人物以玩法、弄法为能,一般民众以逃法、抗法为荣这种很糟糕的法律文化传统。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通过制度创新扫除显性的制度体制和机制障碍,还必须通过扎实的法治文化培育克服传统法律文化隐性影响。这要求我们必须将法治文化的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要训练整个社会,从掌握最基本的法律知识入手,使之养成用法律思维思考、用法律的价值取向去裁量是非的习惯,最终是要使宪法和法律成为社会的共同信仰,成为调节大多数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成为裁量是非功过的基本价值维度,成为指导执政党、各级政府、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行为的共同的“文化指令”。

【贾康:贴东西方标签不等于真正走向现代社会】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贾康指出,中国要真正走向现代社会,不是贴东西方标签的问题,是在看到前边的探索之后,把各种各样人类文明提升的要素,真正综合在一个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联结里,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制度安排。这其中有很多重要的探索,也有种种细节的问题。一句话概括:我不同意简单的单线文明论、西方中心论,但要承认文艺复兴直接引导了带有偶然性、但实际上决定了其后世界全貌的工业革命,以及和一些特定的因素汇集支撑现代国家的要素组合。中国的伟大民族复兴,要认同“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世界潮流,争取达到把中西方所有的文明要素组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隆国强:有效提升智库的影响力需要机制设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认为,智库必须要有影响力,影响力的基础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是有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不一定就有影响力。怎么样把研究成果有效地传递给受众,包括决策者、社会公众、国际社会,也是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机制设计。提供给决策者就需要有畅通的影响决策的渠道;提供给社会公众,就需要把高深的研究成果以公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其得到准确的政策信息。对国际社会来说,就更是如此。我们既需要有好的研究成果,也还得有让国际社会便于理解接受的传播方式,才能发挥国际影响力。

目前我们的智库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影响力还远远不够,诸如在未来社会的走向、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共同问题上,中国智库的声音还很弱,中国智库在国际社会还不够活跃。这一方面是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我们还没有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可能是我们做了好的研究,但没有有效地传播到国际社会。中国智库需要发出中国声音,传递中国的思想和主张。需要国际化的人才,需要熟悉西方语言和话语体系的人才。需要更多的智库人才去阐释我们的政策,去阐释我们为什么重视这个问题,为什么提出这个主张。

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斯蒂芬·罗奇指出,在连续30年保持10%以上增速后,中国的真实GDP增速放缓至7%。许多人因此担心,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将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可怕的硬着陆,甚或更糟。这些担忧有依据吗?简单的回答是“不”。中国经济正处于可以说是千呼万唤而且能够令人接受的减速过程中,这一减速过程是精心的操作。它反映了两股力量的交互作用,一股力量源于深思熟虑的中国经济重构和再平衡努力,另一股力量则来自国内外形势出人意料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义平撰文指出,提高经济治理能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制度保障。完善制度,使制度安排符合经济规律,就要用好政治经济学。

只有遵循经济规律,才能提高治理经济的能力。然而实践证明,仅仅有主观愿望并不能保证对规律的遵循。当人们发现计划经济体制的低效时,曾经试图通过自觉利用价值规律加以解决,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样的努力只能以失败告终。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说明,我们必须以相应的制度安排来保证在经济治理中遵循经济规律。

THE END
1.法律制度和法治制度不同的本质。法律制度是基础。法治制度是方式。法律制度和法治制度不同的本质。法律制度是基础。法治制度是方式。 //@价值投资避险保值:法律和法治。法律和法制。虽然是同音字。但是本质不同。 我们要按照宪法建立法律制度的社会,法治社会是方式。法律能不能被尊重遵守是根本。法律能不能被审判是结果。比如宪法能不能被审判就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基。https://xueqiu.com/9911293403/315958601
2.本地推荐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http://www.jmnews.com.cn/a/content/2024-12/04/content_2713972.htm
3.法律小常识百问解析法治生活的智慧指南法律基础知识 什么是合法? 合法,即符合国家或地区现行有效的法律规定,不违反任何相关条例或规章制度。 为什么要遵守法律? 遵守法律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法律源自哪里? 中国的立法来源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地方性基本自治规范性文件以及部门规章等。 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456538.html
4.财经季卫东:大变局下中国法治的顶层设计按照现代法治国家的制度设计,立法权的行使以目的为本位,具有政策指向,容许政治妥协;行政权的行使强调等级、效率、能动性以及灵机应变;而司法权的行使则以严格遵守法律为前提条件,为制度的妥当运作划出刚性底线。 在具体问题的决定上,审判机关只对法律负责,并且享有终局性判断的权力。这既是规范整合化的需要,也可以确保http://www.socio-legal.sjtu.edu.cn/dtxw/info.aspx?itemid=510
5.晒一晒全面依法治国成绩单,这些变化你感受到了吗?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制定监察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外商投资法,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农村土地承https://m.jnnews.tv/guanzhu/p/9347-11/24/785443.html
6.公众参与背景下的政府决策能力建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5]这个案例在提升政府法治能力方面具有研究价值。行为合法是政府运作的基本原则,决策权限要于法有据,决策过程要合法合理,决策创新要坚持基本法律原则。只有法治之下的公众参与才是有意义的参与,而只有法治下的开放型政府 才是负责任的有效政府。 四、政府决策能力建设的途径http://www.sass.cn/109000/22751.aspx
7.民法典的前世今生北大法律信息网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这部法律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了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43%20
8.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吗?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而法制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法律制度”的简称。现代法治的概念包括如法律的至高权威,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法律对权力的制约与对人权的保障等一系列原则和基本要求;法制则不必然地具有这些内涵。只要有法律和制度存在就有法制存在,但不一定https://blog.csdn.net/bonny95/article/details/2120032
9.2020年学刊第3期《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的营商环境在世界上的排名并不乐观,在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的短板,比如说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地方区域立法冲突和空白同时存在、不同市场主体的待遇不同的问题、产权保护制度欠缺等,促进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就要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还要强化其可操作性,营造良好的区域营https://www.smxdx.cn/xk/7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