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应该做一名什么样的劳动法律师,正好读到一本很有意思的《专业服务公司的管理》,结合书中对专业服务公司的分类,劳动法律师也也可以整体分为三类:
1.程序型/效率型
劳动法律师
2.经验型
在处理某类特定问题上拥有丰富经验的劳动法律师,比如之前曾经处理过确认劳动关系、工伤、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等特定问题。经验型劳动法律师可以依靠自己丰富的的劳动争议办案经验为客户解决问题。二三线城市专业劳动法团队大部分劳动法律师处于经验型劳动法律师阶段。
经验型劳动法律师一般是指自己办理大量劳动争议案件的经验结合大量的裁判文书,现阶段只是依靠学习大量裁判文书只是学到了更多的劳动法律知识、观点,并不能从中掌握办案经验及技巧。
经验型劳动法律师不仅依靠个人力量去赢得客户,需要提升整体团队的知名度,建立知名度的立足定不是少数人的出众才干而是团队对在以往项目中累积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能力。
业务开发手段包括将团队获得的行业专门化知识编写成商业案例,并通过客户资讯、专题研讨会等宣传团队在该领域的经验和资源。经验型服务团队的客户群体更加集中和稳定,因此和客户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3.专家型
专家型劳动法律师不仅掌握扎实的劳动法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还对劳动法各个方面都了如指掌,一直走在劳动法的前沿,能为客户提供非常完备且前沿的劳动法律服务,可以提供创新性的劳动法律服务。
客户愿意为这类项目聘请优秀的专业律师,知名度和口碑是赢得客户的关键。大部分不经常或持续性的需要顶尖的专家服务,所以专家型服务律所的客户也是多样的,且会经常发生变化。
4.总结
三种劳动法律师所能提供的劳动法律服务越来越专业,价格也是越来越高。经验型劳动法律师是目前大部分劳动法团队的理想状态,也是大部分客户所需要的。但在我国现阶段当事人委托的还是律师个人,大部分二三线城市的劳动法团队成员素质差别还是很大,主要还得取决于具体的办案律师。
在非诉讼案件中经验型劳动法律师和专家型劳动法律师与程序型劳动法律师之间的区别就更明显了,只有处理过大量劳动仲裁、诉讼案件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站在风险预防的角度起草、设计、修订各种劳动文本,否则准备的协议或条款可能无效或对委托人不利、达不到委托人想要的效果。
最后摘录一句可能是很多劳动法团队面临的困惑:经验表明若一家律所早已是业内闻名的低价服务供应商,而其中的一个业务部门或律师,却要建立前沿问题专家的声誉,虽然不是不可能,但至少难度很大。
同样,在一家拥有行业最前沿问题解决专家声誉的律所,也不太可能组建或保留一个拥有成熟市场的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