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巨变理论

原标题: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目标、新概念。在此之前,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是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是党的治国理政基本思路的重大转变。

法治包括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法”,一个是“治”。从“法”的角度来讲,核心是“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从“治”的角度来讲,法治不光要有良法,还要有善治,关键在于“法治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这就要在强调“立法”和“普法”的同时,落实“执法”、“司法”和“守法”,也就是形成和贯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做出了全面论述,主要是五个具体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首先是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2011年3月全国人大宣布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目前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部、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以宪法为核心,以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

其次要推动法治的高效实施。围绕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这次省委意见提出了一些重要措施。包括研究制定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实施规划;完善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明确重大行政决策的范围;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积极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行法制审核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这些措施都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一脉相承,对法治政府建设十分重要。

第四是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这次省委意见也有很多创新举措。一是加强法治宣传,推动全民守法。明确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二是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加快法治社会建设。三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提供人才保障。主要是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法律服务队伍,并提出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第五是健全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全委会意见草案围绕不断提高依法执法水平提出“三统一”、“四善于”,并作出了系统部署。

围绕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下一步,我们将以十八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委会提出的各项任务,紧密联系依法行政和政府法制工作实际,履职尽责,主动作为,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作出贡献。

(一)确定依法行政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省委全委会意见草案进一步明确了法治政府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提出“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威高效、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同时提出,“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深入推进全省的依法行政中,必须确定新的目标、新的思路、新的措施和新的抓手。

(二)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工作。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的要求,需要深入分析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开展立法工作,尤其是要抓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制度设计。抓紧制定《江苏省行政审批监督管理条例》、《江苏省开发园区条例》、《江苏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江苏省行政程序规定》、《江苏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

(三)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行政执法中存在的权责交叉、多头执法、执法扰民、执法违法等重大问题为导向,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

(五)为改革发展提供服务保障。一是在全面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中发挥作用。政府法制机构在规范重大决策中要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在制度设计、合法性审查、决策后评估等方面主动作为,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二是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发挥作用。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参与编制权力事项责任清单、加强权力清单动态管理、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工作,并做好服务、提供保障。三是在加强行政权力约束和监督中发挥作用。要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加强对行政机关负责人依法出庭应诉、履行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生效判决和裁定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完善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逐步推行行政复议决定公开、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四是在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中发挥作用。要牵头做好行政调解工作,将行政调解纳入大调解工作体系,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化解社会矛盾的功能。推进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

THE END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变我国继2011年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2014年又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变化体现在: A. 法治体系不仅有法律规范体系,还包括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B. 法治体系强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C. 法治体系既要有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bc509f18d505488b9bf9bb34635699af
2.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进一步看,在我国法治意识形态建设中,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中国法治的“元理论”和“元知识”,只有转化为或体现于具体的法律思想、法学理论、法律原理、法律文化、法律知识以及法律思维,亦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话语体系,才能够实际成为指导法治实践的理念,避免成为一种飘悬的政治http://www.fxcxw.org.cn/dyna/contentM.php?id=13170
3.依法治国的里程碑: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更是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提出。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虽一字之差,却预示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变化,即从重法律制定到重法律实施、重立法质量提高的转变,从重静态的“法制”到重动态的“法治”的转变。“法治体系”内涵也更加丰富,不仅包括法律规范https://www.scspc.gov.cn/html/rdzt_70/1804qh/2014/1103/76181.html
4.2020年研究生考试考研政治考试大纲2.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https://m.gaodun.com/kaoyan/1153344.html
5.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入推进能源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高标准能源市场体系。加强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导向作用,健全能源法治体系和全行业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支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财税金融体制,释放能源发展活力,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http://www.81.cn/yw_208727/9955986.html
6.融贯性与法律体系的建构——兼论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融贯化【内容提要】法律体系的融贯性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法律体系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支持与证立,这是对于法律体系的道德要求,也是法治的目标之一。法律体系的融贯性具有程度差异,它包含连贯性、体系融贯性与理念融贯性三个层次的要求。融贯的法律体系主要是裁判者的诠释活动带来的,它是借助于一定的诠释方法建构出的产物。http://www.sass.cn/109000/24631.aspx
7.谱写平安河南更加出彩新篇章河南日报重磅特刊丨法治光耀平安从开门立法推动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到执法司法畅通群众监督渠道,法治河南建设步履铿锵。 为政者应先奉法。 8月29日下午,随着清脆的法槌声敲响,一起土地行政处理及行政复议上诉案在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洛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出庭应诉。 “告官能见官,出庭又出声。”我省行政机关负责人一审出庭应诉率从2018年的29.3%提http://www.zzlsly.com/news/dtxx/1665625604537.html
8.我国在法治建设目标上,实现了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A.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把人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 D.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胶片病案的保管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下列https://www.shuashuati.com/ti/4407cab2f743426d8902c9d6e3d90cd8.html
9.机电工程学院1、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2、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3、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4、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2、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https://www.gzjszy.cn/site5/n312/20200714/i72.html
10.建设中国特色法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光明日报第一是从法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维度来思考构建法学学科体系。 第二要从法学学科发展的维度来构建法学学科体系。 第三是从法律体系的维度构建法学学科体系,即把法学学科体系分为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 第四是从法治体系的维度构建法学学科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可分为国内法治体系和国际法治体系。 https://news.gmw.cn/2017-12/29/content_27217171.htm
11.中国法治55周年:道路坎坷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胡锦涛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大会上说,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化到体系化、从贬低法律的作用到建设法治国家的曲折发展的过程。胡锦涛的这番话高度概括了新中国成立55年来,社会主义法律建设的发展历程。 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4420.html
12.杨宗科: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立法需求与立法供给第二届法学大家《规划》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规划》提出新发展阶段立法工作总体要求是:“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id=618087944703443968
13.警察执法规范化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8篇(全文)而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今天, 要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相较于之前的“法制体系”, “法治体系”的外延更广, 内容更加明确, 增加了法律的实施、法治监督和法治保障的环节, 并将党内法规纳入其中;各内涵之间关系更加和谐、统一, 这是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巨大进步。https://www.99xueshu.com/w/file7swfk5t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