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从党章的高度将支部明确为党的基本组织的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四大
D.中共五大
---------------------------------
答案
C解析
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强调必须解决自身的组织建设问题,以强有力的组织工作来保证领导权的取得与实现。四大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支部规定为党的基本组织:“我们党的基本组织,应是以产业和机关为单位的支部组织。”扩展知识
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党的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总结了党成立以来特别是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教训,重新审定国共合作以来的政策和策略,表明党在革命理论和革命策略上有了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为随后出现的革命新高潮做了思想上、理论上和政策上的准备,此后,全国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大革命的高潮来临了。但大会对于怎样取得领导权、怎样实现工农联盟的问题,缺乏具体明确的主张,没有认识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革命武装和革命政权的重要性。
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侵华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武汉会战
D.长沙大捷
答案:A
扩展知识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该战是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学好化学更好地服务社会。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我国古时镀金“以汞和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即黄。”其中“入火则汞去”是指升华
B.可用臭氧代替农药在粮食仓储中杀菌防霉,因为臭氧具有强氧化性
C.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小苏打、苏打作食用碱,食盐作调味剂、食品防腐剂
D.焊接钢材时,分别用饱和Na2CO3和NH4Cl溶液处理焊接点
A
解析:
A、升华是固体直接转化成气体的过程,汞常温下为液体,故入火则汞去不是指升华,故A说法错误;
B、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使蛋白质变性,即可用于粮食仓储中杀菌防霉,故B说法正确;
C、苏打为Na2CO3,NaHCO3为小苏打,两者的水溶液呈碱性,食用碱是指有别于工业用碱的纯碱和小苏打,在厨房做面点,一般用小苏打作为面点的膨松剂,也可用纯碱代替小苏打,食盐具有咸味,常用作调味品和防腐剂,故C说法正确;
D、Na2CO3溶液显碱性,可以除去油脂,NH4Cl溶液显酸性,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因此可处理金属表面的焊接点,故D说法正确。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的例子:
衣:化纤衣物
食:食品防腐剂、酸味剂、甜味剂
住:塑料门窗、油漆用于门窗
行:汽车消耗乙醇汽油
1920~1921年,瞿秋白出访苏俄,他记录到: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现在国外的关系已经很好,英国已经正式签约,德国就在这几天内,其余边境各小国及意大利,捷克斯拉夫,都已结通商关系。现在俄国还正努力协理各种租借地,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材料表明当时A.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主导B.苏俄和英德等西方国家建交C.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极大D.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
正确答案
“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说明俄国当时与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签约通商,显然要改变国内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随之应运而生,故D正确;此时只有苏俄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主导,故A错误;签约并不是建交,故B错误;此时还没有经济危机爆发,故C错误。
暂无
(1)以在喧嚣中寻找宁静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800字
在喧嚣中寻找宁静作文800字(一)
莫言曾说:“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声音使我们的社会生活充满灵性,生命因声音的存在而灵动起来。但声音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喧嚣这种现象,在喧嚣中个人的孤舟难以维持平衡。
古时一位诗人在自家庭院中种了两棵芭蕉树,但当风雨来临时,芭蕉叶沙沙作响,令他烦心不已,写下了“当初是谁种芭蕉,风也潇潇,雨也潇潇”的诗句。他的妻子看到后在旁边写到:“当初是你种芭蕉,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芭蕉树沙沙作响的声音成了诗人生活的喧嚣,但他无法避免,我们亦如此。生命中的喧嚣太多,同学间的嬉闹对我们的学习造成了干扰,广场舞大妈的音乐使我们无法安然入睡,社会中纷杂的舆论、各种各样的学说充斥在我们身边令我们无所适从。处于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被喧嚣所裹挟,但喧嚣并不是只有负面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在喧嚣中寻求平静而不必“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周国平曾说:“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在喧闹中周国平找到了自己一片安静的乐土。正如归隐田园的陶渊明,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乐享闲适安宁的生活。我们不必学习陶渊明搬入深山中,创造“无车马喧”的环境,真正应做的是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在享受喧嚣中得到生活上的宁静。喧嚣与宁静本不应相对立,世人以为有声则喧,无声则静,实则不然。我们可以在同学的嬉闹中体味到友谊的甘甜,感受到友谊的力量,在生活中坚定前行。我们可以在广场舞大妈的音乐与舞蹈中,获得心灵上的享受,缓解生活中的焦躁与压力。我们可以在纷杂的舆论中汲取营养,
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尝试去享受喧嚣,不要紧抓着喧嚣的负面而作茧自缚,那个埋怨芭蕉的诗人也能在芭蕉叶的喧嚣中体验到生活的平静。
三毛曾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生命的大树里,我们可以一半沐浴在喧嚣中,一半享受
平静,在喧嚣中愈发感受到安静,在安静中愈发感受到喧嚣的正面力量。我们应当像一棵树那样,没有悲欢的姿态,在世间的喧嚣中
寻求到生命的安静。
眼因多留泪水而愈发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更显温厚。而我们的生命也可因喧嚣而愈加明白平静的意义与美好,在喧嚣中寻求到心灵的平静。
在喧嚣中寻找宁静作文800字(二)
在文学作品中,在古今圣贤的朝圣路上,给我们描绘过许多宁静安详的福地。那里或被称为“人间天堂”,“香格里拉”,“世外桃源”。比如梭罗的“瓦尔登湖”,陶渊明的“桃花源”,周云蓬笔下阳光似金子的“大理”。可事实是,如此境地甚少,或者说只是处于描绘和想象之中。陶渊明处于东晋政权的腐朽年代,他曾试想寻找一处桃花源。那里的人们安居乐业,蚕大桑熟,酒食丰裕;他们与世隔绝,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黄发垂髫,怡然自得。但有趣的是,文末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还有隐士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然而“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所以,“桃花源”就成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个梦想,落到现实,就是一个美丽的“乌托邦”。即使是梭罗的瓦尔登湖,也是他还原历史生活促进思考写作的一个空间,而不是众人该去切实生存的地方。所以,有人说,这世上已经没有净土,唯一还留待自己开垦的净土,是你的内心。
既然它客观存在,那我们接下来该想如何面对的问题伏尔泰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不能让周围的人变得更加理性,那我宁愿开开心心地躲开他们。”伏尔泰面对思想上无法共鸣的人,他选择逃避。逃避也是一种方式。面对喧嚣,有人选择短暂的逃离,旅游、田园乐,农家乐,何尝不是一种寻找短暂宁静的方式。然而,当喧嚣已经泛滥成为世界的常态,总是选择逃避是否可能如果不能逃避,那又该怎么办我们很熟悉一句话:不能改变周边的环境,就试着改变自己的内心。激进主义会认为,这还不是一种逃避但已经很高明了,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在路途坎坷困难重重的情形下,不得已为之,既磨练了自己的心智,又能达到某种目标。我想是可敬的。当然,也有心境修炼更高层级的。如白落梅在《林徽因传》中所写:“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是故,才有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至高境界之人,方能凡俗之中开出坐地莲花,在喧嚣之中自在清凉。
喧嚣和安静,本就是一对共生的矛盾体。世界也因为存在矛盾而丰富多元,而我们的生活也势必会在两者的博弈之间变得精彩,就看我们该如何权衡。
在喧嚣中寻找宁静作文800字(三)
`这一刻的天空,有眨眼的星星,却是无声的;这一刻的耳迹,有风吹树叶的声音,沙沙的;这一刻的大地,披上一层银白的月光,淡雅迷人;这一刻的河岸,倾听者流水的声音--哗哗啦啦……这一切,只让我感受到--宁静。
“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夏夜的星,永远都是那么的闪亮,伴随着悄无声息的宁静,让人感觉到,仿佛天空中的星星不是一幅亘古不变的油画,而是一个个会跳动的生命,在思考这样宁静的夜,又会有谁还没有进入梦乡,他(她)在为什么烦忧呢仿佛星星能够为人解忧一般,一眨一眨的读着每个人的心。
夏夜的庭院,空旷无边,给人无拘无束的感觉,在黑暗中能模糊看到白扬树的身影,高耸挺拔,像威武的护院一般。一阵风吹过,树叶哗哗作响,仔细一听,却什么声音也没有,只不由得打了个寒颤,夏夜的风是文静的,因为夏夜是宁静的。月光透过窗子照进屋里,如水般的清澈,透明,看着一地银色,幼时的我曾幻想:古人映雪读书,那这月光可以吗时而又想,冬天的雪说不定还没有月光亮呢!于是心里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仰望星空,月儿不语,星星眨眼,自己好像又明白了些什么。信步走到河边,听着流水潺潺,不再有白天捉鱼时的热闹,灌溉时的喜悦,一切都归于宁静,也许,河本来就是宁静的吧!回想自己在学习中,是否也曾忙于一项项的任务,却忽视了心灵的思考呢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注意心灵的思索呢!
“厚德载物,宁静致远”,宁静是一种境界,一种思维的升华,它能够教会迷途的心灵及时定位并找回自我,它能让我们思考人生,不再盲目。
记得夏夜,让我感受到了宁静;懂得夏夜,懂得它的宁静,祥和;怀念夏夜——无边的静与美!宁静的生活不会是平平凡凡,拥有思考的心灵也会拥有前进的动力,这样的宁静——致远!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A.毛泽东B.朱德C.周恩来D.刘少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
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的细雨淋醒了。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开始了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柔嫩的绿叶。
五月,正是它披上绿叶白花衣裳的季节。婆娑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中秋时节,银梨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它的外形又扁又圆,与苹果的形状相似。它总爱三只一群、五只一伙地生长着。开始,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深变黄了。来到这里的人们一看就会想到山区人民的生活一定比蜜甜。走进果园,微风阵阵,你还可以闻到一股股清香,当好客的主人把又大又甜的银梨送给你品尝时,你就会知道银梨皮薄、肉脆、水多、味甜,可口极了,银梨确实可与北京鸭梨媲美。
银梨,你不但把美的花和美的果实奉献给人们,还为家乡人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1.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的细雨()的露珠()的绿叶
()的梨花()的阳光()的海洋
2.读短文,找出银梨的特点填空。
(1)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颜色:开始呈________,后来________。
3.用“____”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5.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的“____”上。
1.蒙蒙甜润柔嫩洁白明媚银色
2.(1)又扁又圆(2)清香(3)淡绿色变黄
3.比喻句:婆娑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拟人句,如: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柔嫩的绿叶。
4.阳春三月、五月、中秋时节
5.我爱家乡的银梨
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于()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答案:
C
解析
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以下属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内容的是()
A、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B、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C、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D、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ABCD解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因此,A、B、C、D全选。
一、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充分的规范供给为全社会依法办事提供基本遵循。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在内的社会规范体系。
二、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要特别注意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实施资源的配套性、法律规范本身的可接受性以及法律规范自我实现的动力与能力。其次,要研究法律实施所必需的体制以及法律设施,国家必须为法律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体制、设施与物质保障。再次,要认真研究法律实施所需要的执法和司法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要为法律实施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的培训与养成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制。
又次,要研究法律实施的环境因素,并为法律实施创造必要的执法和司法环境。最后,要研究如何克服法律实施的阻碍和阻力,有针对性地进行程序设计、制度预防和机制阻隔,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有必要把排除“人情”“关系”“金钱”“权力”对法律实施的干扰作为重点整治内容。
三、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任何法治形态的基本要义;公共权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能使其扬长避短和趋利避害;破坏法治的最大危险在一般情况下都来自公共权力;只有约束好公共权力,国民的权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实现。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健全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五、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对现有党内法规进行全面清理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和修订一批重要党内法规,加大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力度,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使党内生活更加规范化、程序化,使党内民主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使权力运行受到更加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使党执政的制度基础更加巩固。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还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釆取的民主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政治协商会议制度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题干中“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这是因为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表明,中国共产党为了听到不同的声音,需要集思广益,采取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通过互相监督提高执政效果,故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保障,是我国的政体,而题干考查的是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者不一致,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二者解决的问题不一致,故B错误;基层民主制度是指导农村的村民自治和城市的居民自治,而不是处理政党关系,排除D。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