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体系法律方法与法治

本书拟处理法律体系、法律方法与法治三方面主题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处理:①法律体系作为法治概念的基本前提有无与法治形成内在勾连的可能,或者说法律体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才能保证作为法治之前提的“良法”的形成。②法律方法如何通往法治,法律人如何在思维和方法的层面促进法治社会的建构,为法治提供重要的环节“善治”。全书分为两篇:上篇主题为“从体系到法治”,分别处理这样一些分主题:融贯性法律体系的概念及其与法治的关系、法律规范体系的概念及其与法治的关系、法律程序的概念及其与法治的关系等。下篇主题为“从方法到法治”,分别处理这样一些主题:法律方法与作为法治基本条件的法的安定性之间的关系、法律解释的方法与法治的关系、法律漏洞填补的方法与法治的关系等,尤其是涉及到其中法的安定性与法的正确性之间的关系、司法与立法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动态平衡等。

目录

丛书总序

引言法的理念与法治

上编从法律体系到法治

第一章法律体系的模式与法治

一、视角限定

二、法律体系的阶层构造模式

三、法律体系的规则-原则模式

四、两种模式的比较:实践理性与法治模型

五、法律体系的双重构造模式

六、结语

第二章法律体系的融贯性建构

一、作为法律体系可欲性标准的融贯性

二、法律体系的融贯性要求

三、融贯法律体系的诠释性建构

四、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融贯化

第三章法律程序的价值与法治

一、价值类型理论

二、法律程序与价值理论

三、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

四、现代社会中的程序与法治

五、结语

第四章指导性案例的法源地位

一、法源双层构造论

二、比较法考察:判例在美国与德国法院的法源地位

三、中国式指导性案例:中间道路?

四、结语

下编从法律方法到法治

第五章法律论证中的权威与正确性

一、法律论证中的权威

二、法律论证中的正确性

三、权威与正确性如何协调?

第六章法律方法、法的安定性与法治

一、法的安定性与法治

二、司法裁判的特征与法的安定性

三、法律解释会破坏法的安定性吗?

四、法律续造必须放弃法的安定性吗?

五、法律方法:一种价值中立的工具?

第七章法律续造、权力分立与法治

一、从台湾地区的一则案例说起

二、规范理论框架中的创制性修正

三、规则(立法)的权威与法律续造的限度

第八章法的效力与法治(拉德布鲁赫公式)

一、拉德布鲁赫公式的三个研究层面

二、新的讨论框架:三组区分

三、“否认公式”分析

四、“不能容忍公式”分析

五、两个子公式的关系

结语永无完结的追问:法治是什么?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致谢

对于上述刊物的责编徐爱国、李桂林、李晓明、马治选、谢海定、尤陈俊、陈越峰、朱振与董政等诸位老师的辛苦付出同样深表谢忱。最后,当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作为与我已有数度合作的老朋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彭江副编审一如既往地以其认真和细致,为本书的编辑倾注了大量心血,对此我同样铭记于心。

雷磊

2015年9月3日

雷磊,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理学副教授

该文档为付费内容,请购买后阅读全文

我们提供文献翻译服务,请填写您的联系方式,方便我们与您取得联系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与您取得联系,请保持手机联系方式畅通

THE END
1.法律论文: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之比较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法治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法”而不是“法律”,是法的诸种综合元素及其相互关系,是法在与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进行能量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关系等等。这是我们对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之概念所作的解释。由概念可以看出,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都不能离开“法”而论之,这也是二者的共性方面。如果在二者的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111109170151_187954.html
2.法治社会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时,提出“到2010年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1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郑重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http://www.fzsx.gov.cn/sx/fcsh/429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