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舒郡娥、陈瑶、徐振顺)“老乡们听我说,买金买银,不如买本《民法典》,懂这懂那,不如懂点法律硬知识,马上就是中秋节了,紧接着国庆、元旦,结婚办喜事的高峰期来了,所以我今天把民法典中婚姻家庭篇的内容给大家粉一粉……”这是咸水村“法律明白人”鲍尚杰在屋场院子会上的一个开场白。
1988年出生的鲍尚杰,是兴山县古夫镇咸水村党支部副书记、村治调委员。自兴山县“法律明白人”工程实施以来,他就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村“法律明白人”,解决了一件又一件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过去深山“穷窝窝”,现在的乡村振兴“明星村”。古夫镇咸水村曾被列为省级重点贫困村,该村底子薄、资源少、面积大、人口多,交通闭塞、设施落后、群众困苦。如今的咸水村旧貌换新颜,不仅在2016年顺利脱贫“摘帽”,在村两委不断探索实践中,蹚出了一条“党建强村、产业富村、治理兴村”的咸水发展之路。
提到咸水村的成绩,离不开党组织的带领,80后的“小鲍书记”就是那个在外出打工成为热潮的大环境下,毅然选择留在咸水村建设家乡的“逆行者”。鲍尚杰常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咸水人,出去是能挣到钱,但我总感觉没有根,还是想在咸水为乡亲们做点事儿。”就是这样朴实的一句“做点事儿”,鲍尚杰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片他热爱的故土。
带动产业发展,当好乡村振兴的“治理员”
咸水村山大人稀,良田少,从小在咸水村长大的鲍尚杰深感产业薄弱是短板,在他心里,把村子整治好,把产业发展起来,是他最大的愿望。
为了帮助贫困群众找到一条长远又稳固的脱贫致富之路,鲍尚杰与本村另一名年轻党员刘西超在海拔1500米的大山深处带头种植了30多亩高山反季节蔬菜,当年盈利35万余元,村民看到有钱赚,开始抱团发展高山蔬菜种植,大家的荷包也逐渐鼓了起来。
刘西超说:“在鲍尚杰的号召下,我们在山上流转几十亩土地,主要种植高山土豆、反季节蔬菜。带动十几户贫困户,每个人一年还能挣几千元的劳务工资呢,真不比在城里打工挣得少!”产量上去了,但“卖不了,品相好、卖价低”的问题又让鲍尚杰犯了难,仅靠当地的收购商,价格不高而且体量也不大,于是鲍尚杰琢磨着要紧跟互联网大潮,他积极学习电子商务技术,带领村内的几个年轻人当起了“代货店小二”,免费为村民销售农副产品。近年来,电商旅游超市平均每年为咸水村内近百户群众销售农产品10万元以上。
为民排忧解难,做矛盾纠纷的“调解员”
在农村,最为突出的纠纷就是邻里纠纷。往往为了某家地边过了一点界、某家拔草时往自家地里扔了一把草、某家说了几句难听话等争吵不休,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放任不管又往往会升级为“大事”。鲍尚杰长年累月奔走在村子里的各个角落,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筑牢调解“第一道防线”。
“远亲不如近邻啊!你们邻里邻居处了这么多年,就因为一只鸡拳脚相向,值得吗?能解决问题吗?”鲍尚杰在调解现场劝解。2022年9月,咸水村2组的邓某遇到一件糟心事,当天邓某在回家路上买了一只土鸡正在家门口进行处理,刚好被做完农活回家的李某看见。粗略算了下自家养的鸡,发现少了一只,便下意识认为邓某所处理的鸡是自家的,于是在邓某家附近进行谩骂。邓某不堪其扰,与其发生了争吵,而后事态激化,邓某和李某互相殴打。
鲍尚杰闻讯立刻前往现场调和,并将二人引导至村委会调解。鲍尚杰了解到双方当事人系多年的邻居,为了两户邻居日后的和谐相处,通过“背靠背”的方式向双方讲清“法理”,耐心细致讲明“事理”,感同身受讲透“情理”,李某也认识到自己的不当之处,为自己冲动之下的过激行为后悔不已,并表示愿意赔付邓某的医药费。最终,双方听了鲍尚杰的建议,达成和解并签署了和解书,邓某与陈某握手言和。
“张大妈,您还记得之前咱们这儿受灾,水电站给咱们村捐款的事不?这次暴雨水电站也损失了大几百万,这次引水渠被冲垮也是暴雨所致,之前不也好好的嘛,咱们要依法获取补偿。”就是这样一声声耐心劝解,1天内让8户居民平息怨气,通过协调受灾群众申请临时救助、享受冬春荒政策等方式让这起涉企矛盾圆满化解。
“解决农村矛盾纠纷,没有别的窍门,就是要公平公正,敢说真话,真心实意的为他们着想,听他们倒倒苦水,把他们的气疏通了,疙瘩也就没有了。”鲍尚杰有感而发。截至目前,鲍尚杰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近200余件,调处成功率达98%,咸水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和谐村”。
高举法治旗帜,当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员”
“群众问你事儿的时候不能当法盲、装哑巴,你得给人家解答满意了,帮着人家问题解决了,这才是真正履行了‘法律明白人’的职责”。作为一名“法律明白人”,鲍尚杰深知学法用法的重要性,知道缺什么就必须补什么,平时工作中碰到问题、老百姓前来咨询调解涉及的法律、当前最新的法律法规都是他带头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鲍尚杰扎根在最基层,奋战在乡村一线,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贴近群众、善讲法理的优势,在法律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传递员等多个角色中切换,真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