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江城新雨后,杏花深处秣陵关。”吴敬梓对秣陵的盛赞展现了一幅烟雨江南的美丽画卷。如今,江宁区秣陵街道的高质量发展由“两架马车”驱动:一架是先进制造业,另一架则是不断升温的美丽乡村。诚然,无论是古韵流香的杏花村、观音殿,还是烟火气十足的凤凰村、小东头,都别具魅力,让人流连。
近年来,为保障和改善乡村民生,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秣陵司法所以“普法队伍扩容”“服务触角延伸”“法治阵地打造”三大举措为抓手,持续深化法治乡村建设,聚势赋能助推乡村振兴,为群众守好“杏花深处”的“法治关”。
脸熟心热还懂法田间地头来了“明白人”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法治作为“三治融合”(自治、德治、法治)中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让法治意识在乡村生根发芽,让法律知识在乡村深入人心?一批“明白人”带着法律法规走下了田间地头。
“叔叔阿姨,电动车千万不能入户充电,如果过失引发火灾是违法的,要受处罚的……”王道祥是秣陵街道西旺社区的一位“法律明白人”,身为社区调解主任的他是“老秣陵”片区225位“明白人”中的一员。多年来,他的身影奔忙在村前店后、街头巷尾,不仅调解邻里纠纷,还时常通过“板凳课堂”“田间课堂”等宣讲载体为大家普及法律法规。
资料图
邻里纠纷、家庭关系、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在农村,各种各样的矛盾层出不穷,部分村民受限于认知观念,处理问题的方法欠妥。一直以来,秣陵司法所不断加强基层普法队伍建设,充实基层普法力量,吸纳培育“法律明白人”数百名,其中有律师、高校教师、百姓民嘴、社区党员等多类群体,在法律法规宣传、公共事务管理、法律援助引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近日的消防安全宣传工作中,秣陵司法所组织“法律明白人”开展专项法治宣传活动100余次,入户普法近万余户,发放宣传资料15000余册,解答群众法律咨询百余人次,充分发挥了“脸熟”优势,用“接地气”的方式提高居民消防安全意识,培育群众的法治理念。
服务触角再延伸法律援助不怕“地方偏”
位于胜家桥社区的东善桥工业集中区企业众多,多以制造业为主,用工需求较大,园区里不少工人都是周边的村民。东善桥工业集中区距离传统意义上的繁华地段较远,企业或职工遇到法律层面的问题时,往往因缺乏应对经验而束手无策,即使找到合适的律所也往往因地理位置而产生巨大的沟通成本。
2023年,秣陵司法所联合百家湖司法所、东善桥司法所、秣陵街道企业服务中心在辖区秣陵工业集中区、东善桥工业集中区等五个园区打造“法治助企宧角”,为超过1000余家企业及下属职工免费提供法治维权方面的服务。
古时称房屋东北角为“宧”,因室内这一角往往因阳光而明亮,故也引申为“养育”之意。对于坐落乡村的东善桥工业集中区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利好。当村民遇到劳务纠纷或是有法律咨询等诉求时,都可以通过线上预约或是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寻求律师帮助,在园区内就近、就便获得解决。
近年来,秣陵司法所不断延伸乡村法律服务触角,除打造“法治助企宧角”外,有效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对接村民、乡村企业等各类主体提供精准服务,开展“乡村企业法治体检”“法律援助专场活动”“法律宣传进乡村”等专项活动百余场,办理农民工维权、涉农公证等诉求18件,努力打通法律服务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遛弯赏景就能学法法治宣传阵地“成品牌”
守好平安“秣陵关”的基础,就是带动每一位居民守好“法治关”。为进一步深化法治乡村建设,打造具有秣陵特色的法治品牌,近年来,秣陵司法所聚焦学法普法常态化工作开展,提出了“1+4+N”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思路,即“街道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4个片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N个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通过阵地打造将法治文化宣传融入日常,“润物无声”地涵养群众的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法治素养。
走进周里村乡村民法典主题公园,木质的长廊质朴素雅,充满古韵。公园在自然村原有设施基础上建造而成,修建过程不动一花一草。该法治宣传阵地围绕民法典物权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等内容,将法治元素分布在公园各个角落,勾勒一幅湖中有亭,园中有“法”的田园风景画。公园覆盖周边集镇常住居民约2万人,让广大居民“沉浸式”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杏花深处秣陵关”系列法治文化阵地的建设,通过沉浸式、体验式普法,将法治文化宣传嵌入日常,让居民从“被动接受”转为“常态学习”。截至2023年末,“杏花深处秣陵关”系列法治文化阵地已建成6座,未来还将继续推进建设,在秣陵街道凤凰村、西旺社区等广范围铺开,点亮乡村振兴的法治基色。
今后,秣陵司法所将进一步精准把握法治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将法律援助服务落实“到位”,引导村民法治意识“归位”,不断完善乡村法治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在坚持法治引领、护航乡村振兴实践中不断提升乡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记者张泽伟通讯员刘敏张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