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马懿渐渐感到,曹叡ruì这个小皇帝不是简单的角色。曹丕临终,给曹叡安排了曹真、陈群和司马懿三位辅政大臣。曹叡上台以后,并没有把腹心大任都交托给这三位长辈。从礼节上讲,曹叡对他们毕恭毕敬;从权力上看,他们原来干啥,现在还干啥。这位二十出头的年轻皇帝,一上台就已经把中枢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了。更让人捉摸不透的是,至今都没有朝廷重臣与曹叡有过深入接触。
曹叡在东宫时,不像他爹曹丕那样交游广泛,而是深居简出。再加上他本来就口吃,而且沉默寡言,跟外人更是少有来往。新君即位之后,司马懿受封舞阳侯,爵位高隆,但职权不变。自从托孤之后,他也很少见到曹叡。
2、群臣议论纷纷,不知道这位新君是个怎样的人物。司马懿却不禁暗暗赞叹:君主与臣下保持适当的距离,正能保证其威严和神秘性。看来这小皇帝年纪轻轻,却深得驭下之道啊!曹家有帝初长成,养在深宫人未识。
突然有一天,刘晔一大早被召进宫去,直到傍晚时分才出来。门口早就聚满了不明真相的群众,大家纷纷询问:“怎么样?咱们陛下是什么样的人物?”刘晔很久没有得到这样的重视了,环顾四周,清清嗓子,说:“可以比作秦始皇、汉武帝一类的人物,才能略有不及罢了。”刘晔看人,确实精准。曹叡可以说是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也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但是,以曹操之精明,曹丕之刻薄,如此大事岂会不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根据《文帝纪》和《明帝纪》对曹叡受封武德侯年份的矛盾记载,推出曹叡应当是生于公元206年,终年三十四岁。虽然小道消息更抓人眼球,但是历史就是历史,不容肆意八卦。
4、曹叡是曹操的第一个孙子,自然格外得到祖父的疼爱。曹丕后来的几个儿子都早夭,曹操更加把曹叡当成掌上明珠,对他说:“你是我曹家的第三代传人啊!”从此,时常把曹叡带在身边,放在谋士堆里,让他观摩学习权谋的运用和军事知识。可以说,曹叡也是曹丕当选太子的一颗重要筹码,但是曹丕一度不想立曹叡为太子。缘故还是在于曹叡的生母——甄姬。
甄姬死前,把曹叡托付给曹丕的另一个妾李夫人;然而曹丕却令没有子嗣的郭女王抚养曹叡。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曹叡虽然不知母亲被赐死的详细内幕,但也隐隐知道与这位养母郭女王脱不了干系。他克制了最初的仇恨与愤怒之后,做出了一个决定:要以一百分的孝顺,博得郭女王的欢心。
5、曹叡现在还不是太子,不是太子就当不了皇帝,当不了皇帝就不可能有机会为母报仇,因为仇人是当今天子最宠爱的女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从此,曹叡每天早晚向郭女王请安,分外孝顺;而郭女王因为没有儿子,也想在晚年找个靠山,居然就把曹叡当自己的亲生儿子般,对其慈爱有加。母慈子孝,其乐融融。曹丕看在眼里,也很欣慰。但他绝想不到,这天伦之乐背后洋溢的,居然是一个十几岁少年的隐忍与杀机。
有一天,曹丕带着曹叡骑马打猎。突然,一只母鹿领着小鹿掠出,曹丕眼疾手快,箭似流星正中母鹿。曹丕兴奋地大喊:“快!快射小鹿!”曹叡却黯然神伤,丢下弓箭。
6、曹丕眼睁睁看着小鹿逃走,气急败坏责问曹叡:“为什么不射?”曹叡默默地说:“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说完,潸然泪下。鹿犹如此,人何以堪?曹丕闻得此语,如遭电击,弓箭脱手落地。一种对于甄姬的内疚之情油然而生,转化为对曹叡的深深疼爱。终于,曹叡毫无悬念地被立为太子。
这些故事,司马懿也有耳闻。他听到刘晔的评价,更是心惊胆战。秦始皇、汉武帝是什么样的人物?年少即位,摆脱太后的干政,清洗朝中的权臣,政自己出,雄横无匹。
7、贵为太后的郭女王恐怕不会有好日子过了。在这个年轻人面前,自己恐怕也要更加勤勉才行。内政难以掌大权,不妨设法利用如今的军职,在军界有所突破。毕竟,君王的鞭策再长,总不可能在军事上也亲力亲为吧?事实证明,司马懿想错了。秦皇、汉武何许人也?吞六国、驱匈奴,哪件不是赫赫战功?
曹叡这个刚登基三个月的小秦始皇,宝座还没坐热,就体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华。曹丕五月死,孙权八月就带领大军围困江夏。古人云:“兵不伐丧。”孙权的词典里没有这个概念,孙权只知道什么叫两面三刀、趁火打劫、落井下石。
8、江东的长项在于水战,这次孙权居然敢弃舟上岸围困江夏,气焰不可谓不嚣张。江夏守将文聘的告急文书飞到曹叡的案头,满朝文武群情激奋,纷纷请战救援江夏。
司马懿抬眼看这位年轻君主的反应。曹叡稳坐不动,听大臣们喧嚷。等大家情绪平复了,曹叡说了三个字:不出兵。文武皆惊。江夏乃是南防重镇,一旦丢失,非同小可。于是又是一阵哗然。曹叡坐在上面,冕旒liú挡着面孔,看不清是什么神情。司马懿猜想,曹叡一定在欣赏群臣的表情。
9、争吵完了,曹叡才开始解释。他说话有些口吃,但是在司马懿听来,这种口吃却加强了他不容置疑的语气:“东吴素习水战,却敢弃舟上岸,是趁我不备。如今已经和文聘相持不下,那‘攻其不备’的战略意图就已经失败了。再加上他是攻,我是守,守城比进攻容易得多,孙权打不了多久的。”司马懿在心里暗喝一声彩。不愧是从小在曹操的军帐中成长起来的,见识如此高明。
曹叡看看满朝鸦雀无声,接着说:“况且,朕之前已经料到孙权可能要趁机来攻,早已派了治书侍御史荀禹前往边境劳军。荀禹虽是文臣,但也颇有武略,应该不会辜负朕的期望。”
10、果然,荀禹得知孙权围困江夏,发动周边县里的兵勇千人,登山举火以为疑军。孙权久攻不下,又以为援军已到,仓皇撤退。孙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派诸葛瑾、张霸入寇襄阳。曹叡果断命令司马懿还击。这是司马懿军事生涯的处女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司马懿领兵到襄阳,观察发现:诸葛瑾虽有盛名于吴,但是用兵迂缓,没有奇策。司马懿立即发动强攻,诸葛瑾败走,张霸被斩杀。司马懿小试牛刀,打了个漂亮仗。
本年年底,曹叡给诸位元勋升官晋爵:曹休为大司马,曹真为大将军,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piàoqí大将军。同时,让司马懿都督荆、豫二州军事,屯驻在曹魏南方战区的大本营宛yuān城。这等于让司马懿完全接替了夏侯尚的位置。
11、骠骑大将军位仅在大司马、大将军之下,司马懿已经成为军界第三号人物。处女战显然已奏奇效。
万象更新,升官发财,皆大欢喜。唯独有个人不高兴。新城太守孟达。孟达自七年前投奔曹魏以来,就被授予新城太守的位置,坐镇曹魏西南边陲,自成一方势力。他当年来时,深得曹丕器重,又与夏侯尚交好,可谓官场得意。如今,曹丕驾崩,夏侯尚病死,孟达逐渐感到自己在曹魏很孤独。几年前,上庸地界的地头蛇申仪,也归降曹魏,受封为魏兴太守,就安插在孟达左近。孟达与申仪关系一向不佳,申仪常常上书说孟达坏话。朝廷虽然没有什么动向,但是孟达能感受得到来自朝廷的不信任。
12、孟达想回家了。就在这时候,孟达收到了来自蜀汉方面的书信,寄信人是李严和诸葛亮,蜀汉的两大军政巨头。之前,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直在忙着平定南中。自从关羽失荆州以来,蜀汉一直在走下坡路,内部危机重重。诸葛亮凭借超人的才能,和同僚下属们同心同德,终于一一攻克各种难关。蜀汉勉强立国不倒。
南蛮叛乱时,诸葛亮亲自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攻城攻心,收服蛮王孟获,得到“南中永不复反”的承诺后,撤兵回来。回来途中,遇到从曹魏方面投降过来的李鸿。诸葛亮和李鸿闲聊,聊到孟达的近况,
13、李鸿说:“孟达刚投降魏国的时候,有人谣传丞相您要杀孟达全家,幸亏先主没听取。孟达当时就驳斥谣言,说:‘诸葛亮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诸葛亮听了,对在座的费诗说:“回成都以后,我得给孟达写封信。”费诗一听,难道丞相还幻想着招降孟达?当即劝谏:“孟达这小子,既背叛刘璋,又背叛先主,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给他写什么信?”
诸葛亮默然不答。诸葛丞相心思深沉缜密,岂是你区区费诗所能猜透的?诸葛亮在想李严。
14、蜀汉内部,既有刘备从外面带来的集团,也有刘焉、刘璋时代留下的班子。前者主要是荆州集团,后者主要是东州集团。刘备死前,考虑到派系平衡,以荆州集团的代言人诸葛亮、东州集团为首的代言人李严,为两大托孤重臣。自从刘备死后,诸葛亮军政大权在握,东州集团地位一落千丈。李严感受到了这种境况,他希望能加强本集团的实力。这对诸葛亮来讲,可不是个好消息。
诸葛亮倒并非为了打压政敌,他只是觉得,蜀汉是小国,国内必须同心同德,才能高效率地凝聚力量以给魏国造成威胁。如果内部再分派系玩内耗,必将亡国。
15、在这样敏感的时刻,久已淡出蜀汉人视野的孟达,重新出现。孟达原是刘璋旧部,属于东州集团的人物,与李严私交甚密。如果孟达回归,带回来的还会有上庸、新城、房陵三郡和三郡的军队,东州集团实力无疑将大大增加。而喜欢玩内斗的李严,必将更加不受约束。如此一来,怎能完成北伐大计,如何能够消灭曹贼?但是,另一方面来讲,孟达归心似箭,对蜀汉是件好事,自己没有理由加以阻止。李严最近也在询问关于劝诱孟达回归之事,看来劝降孟达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如何是好?谁说诸葛一生唯谨慎,不肯弄险?丞相的险招玩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高明到不着痕迹。诸葛亮思量已定,决心向曹魏借刀。
16、李严在蜀汉政权的地位日渐尴尬。白帝托孤之时,明明是两位托孤重臣,如今无论军事、政治还是外交大权,都在诸葛亮手中。李严所负责的,不过是后勤打杂而已。人人都说诸葛丞相公平,我看是排斥异己、任人唯亲!
李严想到了孟达。当初在刘璋部下,两人就私交很好;后来刘备时期,孟达出降曹魏,其实也是被荆州集团排挤出走。李严留下来,忍辱负重,终于取得了今天的地位。然而,今天这样的地位,看来也要朝不保夕了。李严开始思念孟达。如果孟达能够回归蜀汉,两人联手,足以制衡诸葛亮而不至于让他荆州集团一枝独大、为所欲为!
17、李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诸葛亮提议劝诱孟达回归。李严心知诸葛亮肯定要极力反对,然而此事从表面看来对我蜀汉有百利而无一害,你要是反对,正好把你的私心彰显于天下!
没想到诸葛亮一口应承:“好啊!”
诸葛亮还说:“李将军,你与孟达关系甚好,此事由你出面,再合适不过。”
李严心中暗喜,得到诸葛亮的首肯,立即给孟达写了封信:“我和孔明一起,受到先主托付的重任,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信中还隐晦地表达了自己在朝中受到排挤的尴尬现状,希望孟达回来助拳。
18、孟达收到李严的来信,心中无限感慨,燃烧起了回蜀汉与李严并肩作战的勃勃雄心。不久,又收到了诸葛亮的来信:“往年南征,岁末乃还,刚好与李鸿会于汉阳,才得到你的消息,不胜感慨。呜呼孟子,当年实在是刘封侵犯您在先,破坏了先主的待士之义。我追思你我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所以送来这封信。”诸葛亮的信,一如既往的叮咛周至,思念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孟达心想:看来蜀汉是欢迎我回去的。孟达派人回信,给诸葛亮送去一块玉玦,表明自己归意已“决”。
诸葛亮收到来信和玉玦,点点头,找来心腹郭模:“你去诈降曹魏,助孟达一臂之力。”
19、郭模领命要走。诸葛亮像想起了什么似的,又叫住郭模:“对了,你此去要经过魏兴郡。魏兴太守申仪,也是从蜀汉这边降过去的,孟达回归之事不可以瞒着他。你顺便把这事跟他说说,希望他也能一起回归。”
诸葛亮送走郭模,这才松了口气,开始回顾自己的整个计划有没有什么漏洞。盘算一遍之后,发现只有一个问题:上庸、新城、房陵三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即便孟达反叛,万一魏国派来征讨的将领是个庸才,只怕仓促之间也难以打败孟达。曹魏会派出怎样的演员,来配合我这个完美的剧本呢?
20、话说郭模诈降曹魏,经过魏兴。魏兴太守申仪,是三郡的地头蛇,在本地很有宗族势力。他原本还有个哥哥申耽,被调到京城当官,其实近乎软禁。申仪明白,在三郡的地界上,我就是土霸王;离开了三郡,我就什么都不是。所以他死死盘踞于此。
申仪和孟达关系很糟糕。他屡次上书朝廷,说孟达有反意。奈何没有确凿的证据,朝廷并不理会。怎样才能抓到孟达造反的把柄呢?申仪苦苦思索。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蜀汉方面有个郭模过来投降曹魏,路过魏兴。郭模对申仪说:“您知道孟达要回蜀汉的事吧?”
21、申仪眼睛一亮:“不知道哇。”
“嗨,这您都不知道?孟达和诸葛亮书信来往那叫一个频繁,孟达还给诸葛亮送了块玉玦。玉玦是什么意思您知道不?决!我意已决!”
申仪眯起眼睛。送走郭模,申仪回头就给屯驻宛城、管辖本片区的司马懿上书,把郭模的话原原本本说了一遍。司马懿得到申仪的密报,兴奋异常:孟达呀孟达,七年前我除不了你,今日终于可以除你而后快!
司马懿生怕孟达得知郭模泄露此事而提前造反,赶紧先给孟达写一封信以稳住他,派加急快马送去新城;另一方面筹备军马寻找战机,同时派要员把此事上报朝廷。
22、孟达接到郭模,才知道郭模已经把造反的事泄露给了申仪,大吃一惊,便考虑要不要把反叛的日期提前。正在犹豫,忽然接到司马懿的来信:“孟将军过去弃暗投明,国家对您十分器重,把西南防事委托给您,信赖之心日月可鉴。蜀人对您切齿痛恨,诸葛亮屡屡想讨伐您,只愁没有机会。我听说郭模讲您要反叛,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诸葛亮怎么可能当作儿戏,轻易泄露?显然是敌人用的离间计,朝廷是不会中计的,请不要担心。”
孟达读完信,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然而又对司马懿信中那句话耿耿于怀:对啊,我要反叛这样的大事,诸葛亮怎么会这样轻易地透露给申仪呢?孟达百思不得其解。
孟达完全想错了,司马懿根本不打算得到朝廷的许可再出兵,他要来个先斩后奏。司马懿的参谋们建议,孟达还没有造反的迹象,不如先观望观望再行讨伐。
24、司马懿对这一意见嗤之以鼻:“孟达没有信义,蜀汉也并不十分相信他真的要叛魏;趁蜀汉不信任孟达之际,赶紧解决问题,才是要紧的。”司马懿亲率大军,倍道兼程,一路急行军一千二百里,八天之后已经在上庸城下安营扎寨。
孟达望着城下一夜之间突然出现的黑压压的军队,感受到了刻骨铭心的恐惧。我孟达也算身经百战,却还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行军神速的对手。来者必是司马仲达无疑!孟达虽然心慌,但仍凭恃着上庸的险固而打算负隅顽抗。上庸城三面环水,城下修筑了一道木栅防御工事,要想攻破可谓千难万难。更何况,我孟达在此三郡七年之中,早已经和吴、蜀二国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二国绝不会坐视我灭亡,援兵不日就将到达。到时候,看是我孟达死,还是你司马懿亡!
25、可怜的孟达根本想不到,吴、蜀的军队已经来不了了。司马懿刚抵达城下,就分兵在安桥、木阑塞两处驻防。司马懿又让申仪带领本部兵马前往木阑塞,布置防备蜀军的第二道防线。断绝孟达的一切后路,司马懿要来个瓮中捉鳖。
吴国还真发兵来救援孟达了。不过吴兵本来就是来凑个热闹,发扬孙权一贯的趁火打劫风格。这群兵油子一到安桥,发现魏军早已严阵以待,自然没有战意。有油揩就揩一把,没有的话也犯不着为你孟达打硬仗。吴兵驻扎在安桥附近打酱油。蜀军则压根不想救孟达。没错,诸葛亮把孟达给卖了。诸葛亮本就鄙视孟达的为人,欲除之而后快;更何况,他也不想让孟达回归蜀汉壮大李严的势力,更不想让这颗定时炸弹长期存在于蜀、魏交界处。
26、所以,诸葛亮借司马懿的刀,要除掉孟达。诸葛亮当然也象征性地派出援军,抵达木阑塞,一看魏军在此布防严密,也就持观望态度了。也就是说,孟达只能独自面对司马懿这个可怕的对手。
孟达以前单听人说,司马懿的政治手腕很高明;如今才知道,司马懿的军事能力何止是高明,简直是可怕。在常人看来难以突破的上庸城,司马懿就在孟达的眼皮底下先渡过绕城的河水,再突破围城的木栅,轻而易举地直抵城下,有条不紊地开始攻城。没有什么奇谋秘计,每一个动作都像军事教科书般标准,但已经足以让久经战阵的孟达不知所措。
27、司马懿把大军分作八支分队,从八个不同的角度对上庸城展开鬼神般的猛烈攻击。孟达终于感受到上庸城阵阵轻微而沉闷的撼动了。孟达突然感到害怕。这个一生反叛三次,被世人唾骂为反复小人的男人,终于感到害怕了。孟达一直以为自己早就豁出了生死,在害怕的这一刻他才知道,他有强烈的求生欲。
如果这是一场噩梦的话,就让它早早地醒来吧!让噩梦醒来的人出现了,他们是孟达的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他们并不是处于绝境之中的孟达的救世主,但他们也许是饱受兵火之苦的三郡百姓的救世主。
28、司马懿不知用了什么手段,劝诱邓贤、李辅做内应。在攻城战进行到第十六天的时候,邓贤和李辅打开城门,迎进魏军。孟达是怎么死的,没人知道。总之当战事结束的时候,他的头颅已经摆在司马懿的帅案之上了。被孟达自诩为“金城千里”,离司马懿驻地一千二百里之遥的上庸城,连行军到打破,只花了二十四天而已。
司马懿把孟达的首级送往洛阳,曹叡下令将之焚烧于首都洛阳市中心的十字路口。群臣鼓舞,以为司马懿建立了一桩不世奇功。只有司马懿自己清楚,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
29、三郡的问题,不在于孟达一个人,而在于这里已经形成了一派势力。如果不剿灭这股势力,即便杀死了孟达,也会有新的野心家崛起,此地仍将不得安宁。当年孟达降魏,带了四千家部曲过来,都屯驻在上庸。经过七年的休养生息,户口数又有增加。司马懿下令彻查,清点出孟达势力在此地居然一共有七千多家!司马懿奏请朝廷,将这七千多家全部强迁往东北的幽州,获得许可。将孟达的势力清洗干净后,司马懿回到驻地宛城。
申仪长舒了一口气。孟达已死,司马懿也没有拿我申仪开刀。三郡又是我的天下啦!正当申仪扬扬自得之际,司马懿派人来传话了:“申太守,本帅取得如此胜利,各地郡守都给本帅送来贺礼,怎么单单你不亲自来送礼呢?”
30、申仪没有办法,备了一份厚礼前往宛城。司马懿一见申仪,突然翻脸,喝令左右把他拿下,细数他的一切罪过,将这第二个“孟达”押解往洛阳。兵不血刃,又除掉了一个地头蛇。尽管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司马懿却始终没有成功的快感。他隐隐觉得,自己不过是在这整个过程中充当了别人的一枚棋子而已。孟达尽管是个名人,但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能激发起我司马懿战意的等量级对手,放眼天下也许只有本次孟达事件的总导演、安居成都的诸葛丞相吧?
司马懿并不知道,诸葛亮此时并不在成都。几天之后,司马懿才知道诸葛亮的行踪。而当他知道诸葛亮行踪的时候,整个天下都已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