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德林张睿本报通讯员李先国杨玉娟
村务琐事,法律顾问为村委提供法律意见;邻里争执,法律顾问现场就能调解……如今法律顾问在我市已是家喻户晓,村民若发生纠纷或需要法律咨询,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法律顾问。
“需要什么法律帮助不用到处跑,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为我们老百姓提供了大方便。”德城区新湖街道尉署社区居民交口称赞。
2017年我市启动“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目前,全市137个乡镇、3618个村(社区)全部配备法律顾问,覆盖率达100%。法律顾问服务于各自的村(社区),为基层社会安全稳定、提高基层依法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做到司法行政接地气、暖民心、受民赞。
立足实际科学合理配备法律顾问
近日,负责德城区新华街道振华社区的法律顾问王英英如期进社区开展法律服务惠民活动。通过座谈,就如何解决社区里近期发生的几起矛盾纠纷,与社区干部一起分析讨论,给予法律建议和意见。
听说社区来了法律顾问,居民王霞凑上来咨询个人借贷等问题。她表示:“听了顾问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心头的疑虑消除了,也想通了,感谢律师。”
这是我市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缩影。
随着村(居)民法治意识逐步提高,“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恰好满足村(居)民对法律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是党委、政府的一项惠民举措,把律师、法律工作者请到村(社区)来,帮助基层群众解决碰到的法律问题,让大家在家门口能享受到便捷专业的公益性法律服务。”市司法局局长扈建军说。
截至目前,全市共配备村(社区)法律顾问706名,其中律师426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183名,司法所人员97名,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
勇于创新法律服务彰显特色化
“‘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具体到每一个社区,都要勇于探索,创新方式,比如我们社区在举行法律咨询、讲座、调解纠纷时,会结合特色党建活动,让大家积极参与,为普法宣传提供更多渠道。”德城区德苑社区党支部书记秦保国说。
据了解,在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过程中,根据各县市区实际情况差异,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和管理模式,有针对地开展工作。禹城市推行“一二三五八”工作模式,“一”即用好《禹城市“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考核办法》这根指挥棒;“二”即法律顾问每月至少到村(社区)服务2次,每半年至少举办法治讲座2次;“三”即每季度开展为期三周的“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活动周”活动;“五”即法律顾问工作必须达到“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运行、有保障”的标准;“八”即法律顾问履行矛盾纠纷调解员、法律援助联络员、法律知识宣传员、法律事务指导员、法律诉求引导员、社情民意信息员、基层法治(法治社区)参与员、社区矫正协理员“一岗八员”职责。夏津县把“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纳入全县网格化管理,通过全县323个网格,基层群众的法律问题和诉求得到及时有效的反映和解决。武城县开发了“智慧司法”系统,把村(社区)法律顾问全部服务内容整合到电视平台上,群众通过电视就可查询相应的法律服务信息,也可通过电视机顶盒的远程视频系统,在家中与法律顾问连线,寻求法律帮助。
履职尽责法律顾问成为村民好帮手
我市自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至今,共举办法律宣传、法治讲座、赶法律“大集”1万余次,发放宣传材料5万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4万余人次,参与调处矛盾纠纷5000余件,参与化解各类信访案件850余件……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这项工作取得的成绩。
“法律顾问积极调处涉及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劳动争议等矛盾纠纷,引导我们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区融洽和睦的邻里关系。”德城区司法局新华司法所副所长赵成恒说。
法律顾问通过走村访户、送法入户等多种方式,针对邻里纠纷、征地拆迁、婚姻家庭纠纷、劳资纠纷等常见问题,从法律角度客观介入,引导群众以合法的方式和途径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协助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乐陵市朱集镇40余名农民自2016年起在一家企业打工,该企业累计拖欠农民工工资达20余万元,法律顾问受理此案,为欠薪农民工提供了法律援助服务,追讨回了拖欠工资。武城县武城镇一村委因土地租赁与一公司引发纠纷,驻村法律顾问及时主动向双方讲解了有关土地权属的法律和政策,从法理及情理上阐明利弊,最终化解矛盾。
同时,法律顾问还担当起为村(居)委会提供法律建议、审查把关合同、代写法律文书、修订村规民约等职责,增强了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提升了依法办事水平。截至目前,共为村(居)委会提供法律建议6500余条,代写法律文书600余件,修订村规民约400多条,有效防范了因决策不当、办事违法引发社会矛盾的情形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