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信仰治国依宪法治中国

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通知,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在12月1日至7日期间,全国组织开展2024年“宪法宣传周”活动,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从表面上看,改革意味着“破”和“变”,法治意味着“立”和“定”,二者似乎是有矛盾的,但从本质上讲,改革和法治是“破”与“立”、“变”与“定”的辩证统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表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改革的推动,改革的深化也必然要求法治的保障。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它承载着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期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保障。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党中央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把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十分突出的位置,围绕宪法提出一系列重大论断,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引领新时代依宪治国新实践,开创新时代依宪治国新局面。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群众真诚的信仰。让宪法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以文载道、成风化雨。让宪法从“纸面”走向“地面”再走入人心,就得努力讲好宪法故事,让人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普法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国家的根本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而且是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武器,这就是国家设立宪法日的题中之义,也是开展“宪法宣传周”的根本所在。

江苏在全省中小学校青少年学生中组织开展“国旗下讲宪法”“宪法晨读”“模拟法庭大赛”等参与度高、仪式感强的宪法宣传活动,动员有条件的高校组建“大学生法治宣讲团”,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宪法意识、国家意识、规则意识;安徽组织开展“宪法伴我成长”青少年宪法学习教育、“百千万·徽姑娘普法”等形式多样的宪法法律主题宣传活动,共同掀起宪法学习宣传热潮。各地积极推动宪法精神融入人们日常生活,让宪法实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光明未来奋勇前行,书写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壮丽华章。

THE END
1.法律知识普及,构建法治社会的基石之路技术服务摘要:,,法律知识是构建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民,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法治素养,更是推动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基础。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培育法治文化,有助于构建公平、公正、和谐的法治社会。普及法律知识,夯实法治基石,对于实现社会全面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 https://5g.saishenxs.cn/post/33270.html
2.提升公众法律知识理解与认知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探究法律服务是提高公众对法律知识理解和认知的重要力量,加强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渠道,法律服务人员应积极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解答法律问题,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5、引导公众参与法治建设 引导公众参与法治建设是提高公众对法律知识理解和认知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立法、执法、司法等https://blog.kanfawang.com/post/21180.html
3.以“理”服人为什么说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教研部副教授金成波,讲述为什么说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演讲全文:大家好,我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的金成波。我们先看一个真实的案例。2020年4月,宋某和周某两个人相约打羽毛球,在打球的过程中打得比较激烈,周某大力扣杀,宋某躲闪不及,导致宋某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108782723181605&wfr=spider&for=pc
4.每周学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问答(十九)如何理解让法治成为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法律的权威源自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A0NTQ0MQ==&mid=2247524799&idx=3&sn=8cbcecc38fd7f6e4ca1c23235df3560f&chksm=90a4ff11a7d376073695ffe62fef909dba1e25358f5f24552a28d25bd58c5e6037cd035c5058&scene=27
5.《法理学冲刺背诵手册》第十三章:法与社会随着科技创新涌现、自我意识加强、社会物质增长,社会治理必须要有一个体现人民群众共同利益,且可保证社会平等公正,维护个体利益及社会秩序的规则。社会主义法治作为一种“规则之治”,其使命就是处理好社会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各种可能出现的社会冲突和矛盾。 第一,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法是解决http://fashuo.tianrenedu.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2&id=263
6.人大法学考研知行法学丨2018年人大法学考研法理学真题解析法治和法制是两个有重大区别的概念,法治与人治是两种截然对立的治理模式。我国抛弃人治、选择法治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次革命。 1、法制,即法律制度,是一国或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系统,包括法、法律实践、法律意识。与它相对应的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概念。而法治即法律的统治,是相对https://zhuanlan.zhihu.com/p/467692445
7.警察执法规范化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8篇(全文)从而也就提高了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这便是规范执法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因此可见,社会效果中的和谐是由规范化执法的法律效果带来的,因此,其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是紧密相连的,从这里看,它们是构成了一种和谐的因果关系。2 执法规范化下法律和社会效果产生了一致性https://www.99xueshu.com/w/file7swfk5tj.html
8.依法治国背景下“全民守法”的困境及其解构[摘要]法治的根基在于全体社会成员高度的自律自觉,在于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具有法律意识、法治精神,在于对法律真诚的信仰。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开创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101/9243373.shtml
9.期末高效复习2024因此,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升公众的法律意识与道德水平,显得尤为迫切。羽绒造假乱象频发热点聚焦遵守遵守社会规则社会规则复习Term Review目录|CONTENTCONTENT01单元思维导图02必背核心观点03梳理重点知识04重点知识检测期末检测05单元立意安定、文明、有序的社会生活,需要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而和谐关系https://m.zxxk.com/soft/49262416.html
10.法治与德治共同作用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内容提要:本论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探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在我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法治与德治是社会治理的两大基石,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稳定、公正的社会秩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深刻地反映了法治与德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于人的作用。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行既受到法律的制裁,也深受良知和道德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862898490%3F%26
11.改革开放三十年公民法律意识的变化从舆论影响到法律诉讼,从道德陈情到公民上书,法律意识觉醒的民众开始运用各种维权手段,坚定的表达着自己的诉求。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权利观念,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而且促进有关制度的废止、改进或建立、完善,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 这种政治参与还扩展到法律的源头——立法上。2005 年7月,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开https://hncndca.org.cn/literary/6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