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理性化观念理论

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理性化观念。如果说,法律规则是法治社会的载体,那么,法治理念则是法治社会的灵魂。法治理念是推动法治发展的思想指针,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法治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的总和,表现为人们在知识、感情、意志、信念等层面对于法治的理性化观念。法治理念与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法治思想、法治思维、法治信念、法治信仰、法治理论、法治理想、法治原则、法治精神等,虽然都表现为主体对法治的主观认识,但法治理念与上述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法治理念是法治社会的基石,是各种法治现象背后不变的本质,具有客观性、指导性、发展性、开放性四个方面的特征,对于法治发展发挥着表征、中介、预测、引导、进化等作用。

一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的总和

探究法治理念的概念,首先要探究什么是理念。有的学者认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理念”一词是舶来品,源于古希腊文eidos。对eidos,“除理念外,人们还曾译为观念、概念、理型、原型、范型、模式、榜样、式样、意式、提式等等”。参见俞宣孟《本体论研究》,第20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苏格拉底将理念扩展为关于共相即普遍性、同一性概念的一般理论。柏拉图则把理念作为其哲学的核心内容,他认为,理念是永恒不变而又为现实世界之根源的独立存在的非物质实体,是存在于彼岸世界的每类事物及其特征的原型、渊源。它是事物的最真存在和极致状态,此岸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实物不过是它的影子。简而言之,变动不居的事物所内孕的永恒不变的本质,就是事物的理念。“人应当把纷然杂陈的感官知觉集纳成一个统一体,从而认识理念。”柏拉图的理念论奠定了西方哲学关于理念探讨的基本架构。从柏拉图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理念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们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的内在统一认识,是对表象背后事物本质的抽象,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由感觉或经验状态上升为理性认知形态。

二法治理念的客观性、指导性、发展性和开放性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治的整体性的认知,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石,是各种法治现象背后不变的本质。法治理念具有客观性、指导性、发展性、开放性四个方面的特点。

客观性。法治属于上层建筑,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方式所决定的。法治理念的内容不是纯主观的、超验的,它是建立在主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具体历史条件之下的,由主体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治理念是主体对法治实践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的宏观认识和价值判断。作为一种认知活动,难免会受到认识能力、事物发展阶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自然就存在法治理念与法治建设客观实在的相符性问题。不断向前发展的法治实践作为客观实在,构成了法治理念的检验和纠错机制。这种检验和纠错机制能够将主体单纯的主观臆想不断从法治理念的认知中排斥出来,不断强化着法治理念的客观性。

指导性。法治理念的指导性主要体现在其对法治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上。“法律之理念,为指导法律之意欲,是制定理想的法律及圆满地运用法律之原理……立法不依据法之理念,则为恶法,窒碍难行。解释法律不依此指导原理,则为死法,无以适应社会之发展。”法治理念不是一种空洞的、纯粹的理论说教,它是推进法治建设须臾不可缺少的指导原则和基本理论。一方面,法治理念能够外化表现为一系列实证的、可考察的法律制度,具体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法治理念构成了对各种法治现象进行评判的标准,是推动法治建设不断走向完善的理论依据。此外,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产物,与变动不居、纷繁复杂的社会法治需求相比,不可避免地存在空白、滞后,这是任何实在法都无法规避的缺陷,这时法治理念就成为行为的指导规则。这也就是一些成文法国家认可法官在实在法缺失或相互冲突时,可依据一般法的原则或理念作出裁决的原因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法律制度缺陷之处正是法治理念发挥调整作用之地。

发展性。存在决定意识,实践是理念之源。法治理念的发展性源于法治实践的渐进性。一切社会变革都要经历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出现与形成也不例外。这就决定了以法治建设实践为观察对象、评判客体和作用载体的法治理念,不可能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渐进发展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古老国家,人治传统源远流长,人治意识根深蒂固,制度和心理的巨大惯性决定了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必定是一个法治与人治不断博弈、斗争的过程,是一个艰难推进、历时长远的过程。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法治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法治理念的内容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对法治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将逐步增强。

开放性。法治理念的开放性体现在多元文化优秀元素的兼容并蓄上。法治理念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犹如处于坐标原点,在纵向上既不可能完全割裂与前代法治文化的关联而孤立地存在,在横向上也不可能避免与同时代其他文化的碰撞、交融。这就决定了法治理念不应也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知识体系。这一点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塑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它既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也借鉴了西方法治文化中的精华和人类共同的法治价值。另外,它还借助了传统道德的合理内涵来丰富和拓展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价值,引入了现代科学文化的思想及方法来深化和充实社会主义法治的底蕴。

三法治理念的基本功用

法治理念“对人类文明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使现行的法规得以表现,提供方法,使这些规定有机会作合理的发展,或是创造新的规则,同时提供一种指导人类行动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讲,法治国家生成的过程就是法治理念逐步外化为法治制度,并进入法治实践的过程。因此,法治理念是法治生成的逻辑起点,法治理念的转变、形成和发扬,是法治发展至关重要的前提。法治理念对法治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表征作用。法治的前提之一是法律的存在,而法律并非人们虚构的产品,乃是社会客观需要的产物,但法律又不可能自动生产出来。社会对法律的客观需要不可能直接表现为法律制度,必须通过法治理念的表征。法治理念首先反映和揭示法治社会所需要的法律关系,然后通过法治概念的指称,再转化、整合为法律上各种权利义务的理性认知,从而为符合法治要求的法律创制奠定基础,提供条件。

二是中介作用。法治理念形成后,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认知形态上,必须外化才有意义。当社会生活对法治的客观需要转化为立法动机以后,就要将这种动机转换为现实的法律规范。立法者通常运用法治理念对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模式进行评判和优化选择,使之客体化、定型化和制度化。可见,在法律创制过程中,法治理念构成了社会立法需求与法律制度之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法治理念的外化使法治从思想转化为现实从而形成现实的法律制度。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便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法治模式。如我国古代“泛刑主义”法律理念的施行,其结果便形成了刑民不分、以刑为主的法律模式。而建立在市场经济和人文主义基础上的法治理念,便产生了以契约自由、保障人权和约束公权力为特点的法治模式。

四是引导作用。法治理念不仅为法治发展指明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而且为人类实现这些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设计具体方案、方式和方法。要保证法治实现,不仅需要运用法治理念对具体法律行为进行分析、评判以及对法律规范适用进行认知和优选,而且需要依据法治理念把握立法精神和对法治成本收益进行效益判断,以确立最佳实施方案。如果执法者和司法者缺乏正确的法治理念,非常容易出现执法或司法偏差,甚至出现执法或司法专断,而守法者一旦缺乏法治理念的引导,就不可能自觉运用和遵守法律,永远只能作“法律的奴隶”。

五是进化作用。法治理念是推动法律制度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法治理念有助于消除落后的法律文化,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扫除法律进化的各种观念性和制度性障碍,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法治环境,充分利用民主法制机制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THE END
1.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区别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总的来说,二者都强调对法律和法治的尊重、理解和遵守,但在观念上,法治观念更侧重于对法律和法治的功能、作用和价值的理解,而法治意识则更强调对法律的遵守和执行https://tieba.baidu.com/p/8812623789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比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和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上的体现。依法治国、执法https://law.kust.edu.cn/info/1127/1847.htm
3.法治宣传和法制宣传区别范文序论:在您撰写法治宣传和法制宣传区别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第1篇 乌鲁木齐市流动人口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流动人口对实体性的法律知识掌握得比较多,对程序性的法律知识掌握得比较少。虽然有流动人口赞同程序公正是保障实https://www.youfabiao.com/haowen/40392.html
4.点点滴滴熔铸大学生法治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一文中指出:“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个贯穿大中小学各个阶段、前后衔接、不断强化的过程。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现象经历http://www.jyb.cn/rmtzgjyb/202106/t20210624_601063.html
5.法治与法制的区别有什么?法治已成为人类社会管理模式中目前最好的阶段,它理性地治理法律行为,科学地分析法律现象。自我保护意识、职业意识、宣传意识等法律观念深入人心,已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人人都是法律行为的参与者或建设者”的多重身份角色已成为普遍的法律现象,是“法治大国”到“法治强国”的质的飞跃发展方向。 https://www.jianshu.com/p/8b77ac8713e2
6.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③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意识到自我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意识到自我与他人或集体不同的利益关系,并由此产生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7.陈金钊:对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摘要】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是法治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系统地位的极大提高,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修正与发展;意味着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内容的改变,权力话语权将被抑制,而法律、权利话语权将要形成。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法治发展的必然,对中国法治实践来说也具有必要性。对作为社会主义核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2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