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初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目前,一些初中学生对于法律的认知存在偏差,很多法律概念和法律实例仅仅从书本上认识,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要总结法律意识培养的教学经验,优化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教师要重视法律知识学习,强化法治教育意识
教师要提髙自身业务能力,积极学习法律知识。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其他学科不一样,它具有明显的特征,即与时俱进,每年教材都会紧跟时代步伐,在内容上有些许的调整和变化。近年来,特别是统编版教材在全国的普及与使用,法律知识系统化、专业化的特点非常明显。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面对教材的更换、内容的增减变化,更要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钻研教材,吃透新增的法律知识,方能轻松驾驭课堂。教育者在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信息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把握社会要求,从而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断地按照社会要求调整自身的行为。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才能积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才能保持学习的状态虚心治学,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教师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中生爱动、好说、乐于参与的特点,尝试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既要讲解又要讨论,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既要源于课本又要联系社会,让课堂从一种高潮状态进入到另一种高潮状态,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保持更多的兴趣。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教学法是建立在案例的基础上,教师既是案例教学的设计者又是激励者。引入合适的案例,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远远胜过枯燥地讲解法律知识。
(二)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具有某种感情色彩的、既形象又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一些真实的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公民基本权利》这一课题,笔者在导入时设置了“一家人的生活”环节,让学生自己描述一家的家庭成员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所述情况可以看出每位家庭成员享有哪些基本权利?这一情境的设置,明显让这节课生动了起来,大家很快地进入了角色,结合课前预习基本能将各种权利和描述的情境对号入座。比起一开始就枯燥地呈现各种权利的名称,学生更喜欢这种教学导入。
(三)开展讨论式教学,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讨论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在课堂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自由讨论,最终得出结果。农村初中生上课比较沉闷,课堂上很少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上课的讨论声音也很小。在法律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迸发,增进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合作。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四课《公民的基本义务》时,针对依法纳税这一公民法定义务,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我是一名中学生且是未成年人,所以税收与我无关。在课堂激烈地讨论下,原先错误认知的同学也得到了正确的认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
(四)学习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维权意识
法律是法治社会的必要工具,培养初中学生在道德与法治中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法治社会。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认清自身的责任,为我国初中法律教育事业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