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日报

加强初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目前,一些初中学生对于法律的认知存在偏差,很多法律概念和法律实例仅仅从书本上认识,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要总结法律意识培养的教学经验,优化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教师要重视法律知识学习,强化法治教育意识

教师要提髙自身业务能力,积极学习法律知识。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其他学科不一样,它具有明显的特征,即与时俱进,每年教材都会紧跟时代步伐,在内容上有些许的调整和变化。近年来,特别是统编版教材在全国的普及与使用,法律知识系统化、专业化的特点非常明显。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面对教材的更换、内容的增减变化,更要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钻研教材,吃透新增的法律知识,方能轻松驾驭课堂。教育者在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信息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把握社会要求,从而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断地按照社会要求调整自身的行为。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才能积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才能保持学习的状态虚心治学,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教师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中生爱动、好说、乐于参与的特点,尝试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既要讲解又要讨论,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既要源于课本又要联系社会,让课堂从一种高潮状态进入到另一种高潮状态,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保持更多的兴趣。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教学法是建立在案例的基础上,教师既是案例教学的设计者又是激励者。引入合适的案例,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远远胜过枯燥地讲解法律知识。

(二)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具有某种感情色彩的、既形象又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一些真实的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公民基本权利》这一课题,笔者在导入时设置了“一家人的生活”环节,让学生自己描述一家的家庭成员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所述情况可以看出每位家庭成员享有哪些基本权利?这一情境的设置,明显让这节课生动了起来,大家很快地进入了角色,结合课前预习基本能将各种权利和描述的情境对号入座。比起一开始就枯燥地呈现各种权利的名称,学生更喜欢这种教学导入。

(三)开展讨论式教学,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讨论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在课堂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自由讨论,最终得出结果。农村初中生上课比较沉闷,课堂上很少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上课的讨论声音也很小。在法律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迸发,增进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合作。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四课《公民的基本义务》时,针对依法纳税这一公民法定义务,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我是一名中学生且是未成年人,所以税收与我无关。在课堂激烈地讨论下,原先错误认知的同学也得到了正确的认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

(四)学习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维权意识

法律是法治社会的必要工具,培养初中学生在道德与法治中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法治社会。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认清自身的责任,为我国初中法律教育事业尽职尽责。

THE END
1.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有区别吗?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法治意识和法律意识都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有所不同法治意识是一种政治思维,要求人们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尊重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法律意识则是一种司法思维,要求人们树立一种民间细事或国家大事都被纳入法律规范中予以调整的机制,既是寻求秩序的思维,也是寻求https://henan.china.com/m/falv/2023/0621/2530559243.html
2.加强社区法治宣传提高居民法律意识民生加强社区法治宣传 提高居民法律意识 为增强居民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更好地推进基层法治建设,10月19日,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梁苑办事处小北岗社区联合梁苑司法所开展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 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通过发放宣传材料、现场讲解、咨询答疑等方式,面对面向辖区居民群众宣讲民法典https://www.kf.cn/c/2023-10-20/855538.shtml
3.“规范法律意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完善指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精神基础,"规范法律意识"是法治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状态的重要标准。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根本性困境是"规范法律意识"缺失,而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就要从重视自主性建构、坚持实质性法治观、以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5779f80cede4fe1a95b445d0.html?q=C/N&uorg=999999
4.提升群众法律意识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八五”普法启动以来,宝鸡市渭滨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深入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各类法治创建活动,努力营造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升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提升社会法治化治理水平,为加快推进西部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加强领导 强化保障 夯实普法https://esb.xbfzb.com/html/2023-09/05/content_18425_8245823.htm
5.法治意识和法制意识(精选8篇)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篇2:法治意识和法制意识 为预防学校安全事故发生,增强师生遵纪守法、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创建和谐校园。于5月12日上午,福田镇校区邀请到了学校法制副校长派出所谢所长、安警官、福田镇陈镇长为全体师生进行了法制教育和安全知识教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29c1qqm.html
6.改革开放三十年公民法律意识的变化从舆论影响到法律诉讼,从道德陈情到公民上书,法律意识觉醒的民众开始运用各种维权手段,坚定的表达着自己的诉求。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权利观念,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而且促进有关制度的废止、改进或建立、完善,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 这种政治参与还扩展到法律的源头——立法上。2005 年7月,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开https://hncndca.org.cn/literary/6255.html
7.法律意识对法治的意义以及培养法律意识的措施(3)为了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普法措施:开展学校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社会法律宣传,尤其是媒体应承担普法宣传的责任;司法机关通过群众参与司法、司法公开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普及法治意识。 【本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https://m.66law.cn/lawyers/s240283731603f_i785968.aspx
8.共筑法治精神,树立守法意识三、法律意识的培养:教授鼓励同学们树立法治意识,在行动上做到知法、守法、用法,加强法律思维,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在报告会的最后,教授提出了对同学们的几点要求与期望: 一、增强法治观念:希望每位同学都能认识到法律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条文,而是保障个人权利和社会公正的重要基石。 https://www.jnitc.cn/sys-nd/1718.html
9.法制意识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4篇)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法制意识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法制意识心得体会1 通过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https://m.ruiwen.com/xindetihui/6399836.html
10.提升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法官以案例说法,从校园欺凌的定义、表现形式、类型、危害性以及如何预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通过互动提问等方式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及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同学们表示,通过参与此次模拟法庭活动,将更加敬畏法律、恪守底线,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https://szb.ptxw.com/h5/html5/2023-11/15/content_141589_16750573.htm
11.法治声音增强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护航未成年人值此新学期开始之际,为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大家讲解上述两部法律规定,帮助大家解决烦恼。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法律的立法要求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各方监护责任,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2/25/c6252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