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法律意识的建立是社会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根据实际社会发展水平,对法治法规标准进行建设,逐步完善法律健全水平,构建合理的司法规范标准,建立健全的立法标准、执法意识,提升司法规范的建设水平,提升法律法规的意识建设。以良好的法律法规建设意识标准,逐步提升法律意识和法律标准,完善社会道德的建设,提升公民意识水平的快速培养,这是有利于法律法规建设治国发展作用的。本文将针对法律法规的实际意识培养标准进行分析,以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意识建设分析标准为基础,逐步提升我国公民法法规作用的规范性管理水平,实现对法律建设培养水平的快速提升。

关键词法律法规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388

依法治国是基础战略方案,按照法律法规的实现标准,及时对法律战略方针进行快速有效的实施,逐步提升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建设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制度的思路制定和文化建设,有力的配合实际标准进行管理,完善法律法规的国民经济建设水平,确保法律核心意识的提升,加强法律法规思想的准确贯彻,提升依法治国的实践作用和发展水平。

依法治国是一项崭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伟大工程。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要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要时刻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法律法规意识的概念分析

法律法规意识的研究字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以法律理论标准为基础,分析实际法律规范的各种学说内容,分析法律实际社会的管理要求,以法律法规的要求、法律法规认识标准、用法、意识、文化关系进行等级化的分析,确定法学理论意识的管理概念标准,分析法律意识缺乏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变化,准确的分析法律理论标准和内容,明确法律意识可能存在的缺乏问题,结合法律思想、观念、知识、心理水平进行综合化的分析,明确法律法规意识完善的实际标准和方法。

(一)法律意识的主体观念标准和意识

法律法规意识方法是以有效的结构标准、文化方法、法律法规、艺术思路、宗教标准进行分析,完善实际社会心理意识水平,构建良好的政治、文化、哲学、宗教文化意识,结合法律意识标准进行综合体制的建设,改善实际法律法规建设标准,结合实际需求进行提升,完善情感、知识、思路完善建设的管理。

(二)知识主体方法的划分

按照法律法规实际知识主体思路进行情感分析,明确法律法规评价标准,确定情感意识标准和心理反应变化,准确的分析社会主体、物资和精神的需求变化水平,结合实际社会主体客观标准,分析法律法规的情感建设,以合理的法律评价分析标准进行建设,提升法律情感的作用分析效果,明确法律行为意识和内容,确定法律思路的认知,结合行为标准和心理反应变化进行分析,充分研究法律情感的态度变化。法律评价是以有效的法律认知和作用进行分析,明确实际法律规范中的是非标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价值分析,并判断实际心理活动情况。

(三)充分分析法律心理思想的体系关系

以有效的不同法律认知进行划分,明确法律意识和心理思路,确定法律实际心理主题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对法律意识的表面建设,明确直观情绪和愿望的要求建设标准,完善日常生活的联系效果,确保直接、自发的结合性,对不系统、不变化的特点进行分析,确定法律思路体系的主奴被阶段和建设过程。法律思路体系是以有效的社会主体建设为基础,逐步完善法律思路体系的准备阶段和手法标准,按照法律意识地位进行主导思路的分析,明确法律意识的认识过程,确定法律思路体系的自发形成过程。在法律思路体系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准确的分析法律思路建设过程,加强法律心理的准变过程,明確实际完整性、系统性、理论性的法律标准和变化,有效的分析实际法学家的复杂程度,提升公民法律意识水平的建设,不断提升法学工作的分工,对分散、零星的情感进行表达,明确实际感情转变的完整性,系统性,加强理论法律规范的建设,提升法律思想体系的分析,代表实际法律阶段的复杂程度进行分析,尽可能的提升公民法律意识的建设水平,提升公民系统、多变、自发性的法律系统水平,提升法律意识建设,完善公民的法律教育效果。

(四)法律意识的文化联系,完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建设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法律知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法制观念是人们对于现存的法律规范、法律活动和法律关系等现象的概括和。目前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的大学生犯罪行为无法预料。法理知识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知识和理性基础。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法理知识,才能使得大学生知道什么是法律允许做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许做的,自觉地按照法律模式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一点是法律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

(二)重视权利而忽视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的,从利益分配上讲,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就要拿起法律的武器去捍卫它。在行使自己的个人权利时,也要时刻铭记自己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义务并自觉履行。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应的义务。

总之,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彻底地树立起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对法律的渴求显得尤为强烈。他们深知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无所不在。无论是目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将来参加工作,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来自法律的各方面的调整和约束。所以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就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使自己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等各方面,都能成为全社会的楷模。

(三)法律知识差

当代大学生由于法律素质不高,大学生所知道的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大学生们始终认为学习法律一无是处,从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大学的王某与男友黄某某发生矛盾,遂产生先毒死男友然后自杀的念头,并付诸行动;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立某抛弃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据调查显示,近几年在校女大学生从事卖淫和盗窃的占到60%,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民族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法律意识的培养建设

(一)法律意识的培养

以有效的法律意识建设进行培养,完善社会经济制度、政策、法律、文化、教育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建设,不断提升整体民族的文化素质水平。法律意识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法律形成标准,从社会意识出发,分析实际理论规范的活跃性效果,明确实际经济体制建设标准,不断完善经济基础的自身独立性。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崇尚法律,法律至上原则。法律虽然是一些规则和条文,但法律规则和条文背后寄托深切的信仰,当人们对法律产生认同并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遵守法律规则和应注重要求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他是否体现了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法律权威的要求,是否充分满足现代正义观的要求。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制性质和内容,社会主义法治有利于使大学生从自身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二)实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大学生的观念具有激进型和时代性的特点,主观上关心国家法制建设。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必须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该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既要尊重权利,也要履行义务,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三)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培养过程

首先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法制观念。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于是就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因此,必须按照法律知识教育的内容和基础进行培养和提升,不断完善全民社会法律意识水平,实现法律平等标准管理的基本原则,提高自觉遵守实际社会范围的规范性,提升法律制度的有效管理。其次是提升民主制度建设,完善法律创新的环境规范管理。以经济建设发展为中心,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生产总值的规范建设,以有效的物质生活水平为基础,完善行为生产总值、大幅度的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水平。民主建设是以有效的经济发展基础为前提,不断提升物质条件水平的建设。根据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构建良好、平等、自由、公正的意识建设标准,为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建设发展思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实行有效的依法制度管理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水平,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政治管理事宜水平,以合理有效的法律依据标准,不断提升法治建设的经济支撑效果,完善法律规范意识标准,自觉提升国家规范意识下的法律推进水平,确保整治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按照法律意识建设标准进行培养,明确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方式和方法,有效的提升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姚知兵.现代社会法律意识的三个层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吴婷、李亚萍.从电视法制节目的舆论导向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08(7).

[3]檀钊.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纳入诚信教育.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學版).2008(3).

THE END
1.习近平法治思想专栏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问答(第一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作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并将其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紧密结合探索总结,不断取得理论新发展、开辟思想新境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NjE2MjYyMQ==&mid=2651957483&idx=2&sn=c65bde9eccd3b3b237b8fe92c51f2460&chksm=f02e05c0e55ba412503dcc2d612d73a523eac7bd34522d4186d800ff1da4ad46a4fef8010065&scene=27
2.法治意识和法制意识(精选8篇)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篇2:法治意识和法制意识 为预防学校安全事故发生,增强师生遵纪守法、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创建和谐校园。于5月12日上午,福田镇校区邀请到了学校法制副校长派出所谢所长、安警官、福田镇陈镇长为全体师生进行了法制教育和安全知识教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29c1qqm.html
3.“青春与法同行——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大学生法制为深化“遵守校规校纪,建设文明校园”专题教育,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商管理学院于4月14日14时30分举办大学生法制教育讲座,各班人员积极参与。此次讲座以“青春与法同行——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为主题,由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陈怡竹主讲。 http://jgy.sanxiau.edu.cn/info/2463/9202.htm
4.提升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法官以案例说法,从校园欺凌的定义、表现形式、类型、危害性以及如何预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通过互动提问等方式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及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同学们表示,通过参与此次模拟法庭活动,将更加敬畏法律、恪守底线,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https://szb.ptxw.com/h5/html5/2023-11/15/content_141589_16750573.htm
5.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切实增强社区矫正对象法治观念和为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法治观念,提高社区矫正对象法律意识,日前,镜湖区司法局大砻坊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对象集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活动。 学习中,司法所工作人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的重大意义,并围绕与矫正对象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法、物权法、合同权、继承权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 https://www.jinghunews.com/m/mreadnews.asp?id=232064
6.增强法治观念提升法律意识丨我县多形式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根基在民众。为进一步夯实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和提升群众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近日,我县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活动。 “宣讲团”进小区 为了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我县组成以律师为主体的《民法典》“宣讲团”,深入全县各小区https://m.kangyanghongya.com/news_details.html?id=498413
7.习近平谈全面依法治国各级党政机关和每一位领导干部、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增强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坚持有法必依,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要严肃问责、依法惩治。 ——2015年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https://news.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u6DOi2Ew1CP7N4DvImMn19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