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法治观念做学法用法的模范(商务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根据省委、市委宣传部通知精神,按照市直工委要求,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条主线,紧密结合我局党员干部思想实际,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为进一步提高法律意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现在由我来给大家上党课,题目为:增强法制观念做学法用法的模范。

一、什么是法制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一方面是指动态意义上的法制,即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也包括法律宣传教育在内。另一方面是指“依法办事”的原则,即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法制一词,我国古已有之。然而,直到现代,人们对于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还是各有不同。其一,广义的法制,认为法制即法律制度。详细来说,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其二,狭义的法制,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地、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要求公民普遍守法,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限制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专横,确保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其三,法制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和过程,是立法、执法、守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内容的有机统一。二、什么是法治

法治即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

三、法治和法制的关系

四、什么是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的实质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意识与精神,是指以人们的法律观、法制观和法感情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观念,它是人们在参与有关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主体将自己的经验和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在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意识或称为法治观念。是指“不是依据长官意志、而是依据法律来进行治理”的观念。

五、怎样增强法治观念

(二)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维护群众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众的合法权益。凡是不符合群众利益的事情,我们不做,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我们抵制并加以限制或制止。落马的安阳市委书记张笑东在忏悔书中写道:“认为位高权重时,搞点特殊也是应该的”;“自以为是,我行我素,走上了犯罪道路”。张笑东脑子里没有执法为民的观念,而是滥用手中的权利。过去有很多政绩工程都是滥用权力造成的,如过去小城镇建设一面墙的问题,就是典型的劳民伤财工程。洛阳经过改造提升后九都路就很好,如果把九都路建成高架路,危害较大,不仅影响路边生意,影响城市美观,而且增加财政支出。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高架路已经或正在拆除。

(三)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必须执行法律,维护共同利益,摆脱邪恶,弘扬正气,坚持合法、合理、平等相待、程序公正的原则,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比如,在电子商务试点政策鼓励上,在典当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建设上,在政府储备菜招标,成品油加油站的布局规划建设上,商务资金的拨付使用上,我们必须公平公正,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不出格办事,不办人情事,集体研究决定,不越雷池一步。

(四)树立服务大局的观念。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商务工作在洛阳市经济工作中占有绝对的比重,投资、贸易、消费国民经济三驾马车齐聚,我们必须树立服务大局的观念,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助推洛阳经济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党员干部要做学法用法的模范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作为党员干部,不但要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而且还要带头依法行政,争做学法、用法、守法的先行者和带头人。

(二)做用法的模范。

(三)要做守法的模范。有的党员干部政治纪律不强,规矩意识欠缺。对于社会上和网络上一些似是而非言论,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看不到问题的风险性,而是人云亦云,如有的企业领导干部对上访军转干部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给予纵容或默许;有的党员干部规矩意识薄弱,缺乏请示汇报意识,喜欢先斩后报,或先斩不报,把制度、程序抛到九霄云外,说小一点这是对领导不尊重,说重一点是不懂规矩;有的党员干部纪律意识不强,认为上班迟到、早退是小节,有事来不了也不请假,请假三天休息五天,主要领导不在家更是自由散漫,说实在的,有急事来不了是人之常情,但必须请假;有的党员干部干工作是虎头蛇尾,工作启动时知道汇报,工作完成时不知道反馈。

《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党员干部,尤其是机关党员干部,作为法律的执行者,更应该用以身作则,模范遵守法律,做到“言必合法、行必守法”,不断增强廉洁从政意识,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把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作为安身立命的最基本要求、最基本职责和最基本素养,时时事事以党纪国法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把纪律和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局党组对重大事项的研究,要继续坚持集体讨论决策的原则,对重点岗位廉政风险实施监督管理,对机关党员干部在廉洁、作风、效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提醒提前介入,主动干预,有效防范。

美国心理学家巨匠威廉·詹姆斯讲“播下一个观念,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商务系统党员干部要将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成为一种习惯。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要加强自身人格操守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身作则,也要以“法”作则,时时处处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事,决不超越法律范围,不违纪不违法,不以权谋私,懂规矩,守纪律,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做一个勤政廉政的表率,做一个学法用法的模范。

THE END
1.法律基本知识体系构建法治认知的基石法律基本知识体系:构建法治认知的基石 法律基本知识的重要性 法律是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基础,它通过规范行为,维护权利,实现社会稳定与发展。了解法律基本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法律,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法律https://www.6vjxuc8a1.cn/zheng-ce-fa-gui/450796.html
2.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区别范文但客观说,目前在中国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人治往往超过了法治,依法治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没有真正得以实行,因此依法治国在我国仍然是任重而道远。而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人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其中大学生是一个主要群体。我们认为高校实行法治化的管理模式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https://www.gwyoo.com/haowen/206763.html
3.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有区别吗?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存老师微信:15037178970(手机微信同号,点击复制微信号后,扫码添加咨询。) ,有不时之需时候(找律师、咨询法律),心里更有底气!广告 【资料图】 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有区别吗 法治意识和法律意识都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有所不同法治意识是一种政治思维,要求人们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尊重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https://henan.china.com/m/falv/2023/0621/2530559243.html
4.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需要重点增强普通百姓的法律意识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需要重点增强普通百姓的法律意识。( )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https://www.shuashuati.com/ti/60c6f3289ad54f81ac4b1dc3cf4c11a8.html?fm=bdbdse7ea95a01202c9fd31e1d2da645656c8
5.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精选6篇)从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一些案件来看,尽管我国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比较普及,但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相当薄弱的。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包括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态度和评价、解释,对人们行为的法律评价、法治观念等等。作为祖国未来的中流https://www.360wenmi.com/f/file72g4e1b6.html
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国家高等学校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教育的必修课。学习本课程须使学生在了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开展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https://szjyb.mku.edu.cn/info/1011/1677.htm
7.《法理学冲刺背诵手册》第十三章:法与社会随着科技创新涌现、自我意识加强、社会物质增长,社会治理必须要有一个体现人民群众共同利益,且可保证社会平等公正,维护个体利益及社会秩序的规则。社会主义法治作为一种“规则之治”,其使命就是处理好社会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各种可能出现的社会冲突和矛盾。 第一,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法是解决http://fashuo.tianrenedu.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2&id=263
8.《水浒传》中宋江的正义观与现代社会法治观念的联系分析.pptx宋江正义观对现代社会法治建设的启示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宋江等108位好汉在梁山泊起义反抗腐败统治的故事。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宋江的正义观深受读者关注。 现代社会法治观念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础,强调法律至上、公平正义等原则,对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208/6125050212010044.shtm
9.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④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1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法治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理处理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是关键中的关键。处理好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需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强化宣传教育等措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401/t20240126_2111149117.html
11.法治与德治共同作用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法治与德治是社会治理的两大基石,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稳定、公正的社会秩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深刻地反映了法治与德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于人的作用。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行既受到法律的制裁,也深受良知和道德观念的折磨。这种描绘不仅突显了法律制裁与个体内心的辩证关系,也引发了对法治与德治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862898490%3F%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