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乡村建设与农民法律素质提升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明确指出法治是乡村治理的保障。2020年3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坚持人民群众在法治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农民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法治乡村建设的进程和成效。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和国家普法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力推进,我国农民的法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法治社会、法治乡村建设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受宗族主义、帮派主义等落后观念的影响,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在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上仍存在一定缺陷,如法律知识欠缺、法治意识淡薄、对法律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不够,运用法律的实践能力不足。农村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权比法大、信权不信法、信人不信法的传统观念,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大部分农民无法按法定程序来维护自身权利,对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缺乏信心,或是忍气吞声,或是托人情找关系,或是通过上访、静坐等方式寻找所谓的“清官”,甚至不惜“以暴制暴”来解决问题。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法治乡村建设进程,削弱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治理效果。因此,提高农民法律素质是法治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和迫切需求。提升农民法律素质,至少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THE END
1.不断提升法治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法治思维能力 “法者,治之端也。”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法治思维能力,是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http://www.sx-dj.gov.cn/dylt/jwsp/1787677851428147202.html
2.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人民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法治思维能力,就是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要求增强法治观念,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自觉在法治轨道上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7690891412394427&wfr=spider&for=pc
3.让法治成为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让法治成为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2023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内容形式不断丰富,覆盖面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取得了显著成绩。对做好2024年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要从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法治领域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高度,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http://e.mzyfz.com/paper/2249/paper_60258_12366.html
4.法治建设工作总结14篇把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放到重要位置,通过举办行政执法业务培训,提升行政执法人员的专业法律知识水平,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利用“爱鸟周”、“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积极开展法律宣传服务活动,宣传宪法、野生动物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森林防火等方面法律知识,营造人社https://www.sanlidao.com/gongzuozongjie/151472.html
5.提高法制意识范文10篇(全文)为了进一步让法制安全走进校园,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接受法制教育,自觉遵纪守法,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小公民,接受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3月15日下午,振兴联合校赵屯小学邀请茌平县检察院刘延海主任,林静科长,到学校为全体师生做法制教育报告。报告会中,林科长结合少年儿童https://www.99xueshu.com/w/fileec34rz3d.html
6.法制观念淡薄整改措施篇2:法制观念淡薄整改措施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也是公民、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权威调查结果表明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bga0q5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