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作为党的骨干力量和国家管理者,既是行动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制定者,其行为和言论对于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党员干部要始终与规律保持同频共振,将创造性工作与按规律办事相结合,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做到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杜绝“拍胸脯”表态、“拍脑袋”决策、“拍桌子”批人、“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等不良行为。
首先,强化底线思维和法治意识是党员干部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党员干部要明确法律法规的底线,严格遵守法律的约束,做到在行动中守规矩、讲纪律、明底线。只有树立底线思维,始终把个人的言行与法律要求、党的纪律紧密相连,才能真正做到合规管理和廉洁从政,并以身作则引领基层党员干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
其次,党员干部要增强风险意识,避免做出盲目性决策。在工作中,党员干部常常面临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只有牢记底线思维,才能避免“拍胸脯”表态和“拍脑袋”决策,不仅能够避免盲目进行工作,还能够消除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危机。
此外,党员干部要注重依法办事,让法治成为工作的底色。只有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才能真正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要排除个人主观意识的干扰,审时度势,审慎决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展示党员干部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最后,党员干部要坚决摒弃任性和冲动,避免“拍大腿”后悔和“拍屁股”走人。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具备承担责任、追求进步的品质,不仅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更要为自己的决策和行为承担责任。只有在摒弃冲动和任性的同时,真正做到深思熟虑,做出理性的决策和行动,才能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党员干部要强化底线思维和法治意识,将创造性工作与按规律办事相结合。只有在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基础上,做到真正规范和规避行为的底线,才能够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也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华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