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代网讯(文林德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诉求表达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信访工作是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四川省金堂县认真贯彻党中央“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要求,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专业法律力量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不断提升法治信访能力和成效。
强化法治理念,树牢依法信访意识
贯彻法治思想。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法治理念贯穿信访工作全过程,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既守好维护群众利益的底线,又坚持守住法律政策的底线。
抓实法治教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把《信访工作条例》纳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学法用法年度工作计划。通过集中学习信访法律法规,不断提升党员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自觉。
明晰工作架构。进一步完善信访体制机制,细化信访工作措施,压实信访事项受理、办理、调处、化解、复查、复核以及教育疏导、政策解释等信访工作职责,形成环环相扣、责任明晰、监督到位的信访工作链条。
强化法治宣传,维护信访规范秩序
推行依法逐级走访。强化初信初访办理,压实首接首办责任,健全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创新“双向承诺”机制,积极引导信访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逐级走访。严格按照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要求,及时就地妥善处理信访事项,防止因受理不及时、办理不到位导致信转访或走访上行。
依法打击违法行为。严格落实《关于依法处理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按照“先规范行为、再解决问题”的原则,对以反映诉求为名聚众滋事、冲击国家机关、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收集固定证据,坚决依法惩处,树立依法信访的正确导向。完善与媒体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正面宣传报道,曝光违法上访典型案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强化依法履职,提升矛盾调处质效
依法依规调解矛盾。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等法律渠道,积极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渠道解决利益矛盾。对已进入法律渠道的矛盾纠纷,严格依据事实、法律公开公正处理,推动形成运用法律手段、通过法律渠道、依照法律程序表达诉求、维护权益、化解纠纷、保护权利的社会氛围。
法律顾问全程参与。充分发挥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法律顾问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作用,全程参与矛盾纠纷化解,避免一般信访问题恶化升级。对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坚持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解决,坚决落实诉访分离、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等各项制度,聘请专业律师全程参与,及时向群众提供专业法律咨询,确保问题依法有效得到解决。
严格落实信访责任。健全首办责任制、到期提醒制、办结检查制和事后回访等系列制度,严格开展信访工作约谈、责任倒查和追究,明确各单位的连带责任、直接责任和信访人的行为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信访工作领导责任体系,深入推动信访事项化解。
强化法治思维,健全分类处置机制
严格实行诉访分离。坚持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将涉及民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助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积极配合司法机关依法做好诉访分离工作,充分尊重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的法律结论。对应当和已经进入法律程序的案件,积极引导信访人向有关政法部门反映问题。
明确范围分类处理。不断厘清信访与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受理范围,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按职责范围、法定途径梳理甄别,明确解决诉求的责任部门,让群众知道由谁来办和怎么办。对于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告知信访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确保群众信访事项依法分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