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中华法治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理论

原标题:深刻理解中华法治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以和平支撑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和平、和睦、和谐都是中华文明和平性在不同维度的具体体现。其中,中华法治文明以遵循天地运行、四季流转等自然规律为参照基准,以“王道平”“天下平”为治国理政的最高价值理念,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切实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处理上。

人与人之间秉持“亲仁善邻”营造和谐关系。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秉持“亲仁善邻”的理念,首先强调对自我的约束和管理。对此,孔子就确立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中国传统社会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上,以营造和谐关系为目标,形成了以“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为主要内容的礼治秩序。

基于礼治秩序,传统律法在内容上以义务为本位,要求行为人必须约束自己行为,以合乎礼治。中国传统基层社会蕴含乡土本色,民众基本上形成了安土重迁的观念,绝大多数普通民众长期生活在有限的范围内,多是聚族成村而居,人口流动性不明显,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也基本限定在宗族、邻里这些熟人之间。为保障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如果涉及价值比较大的财产变动,尤其是可能涉及乡邻关系变动的房屋、田产买卖时,国家律法确立了先问亲邻的制度,“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当宗族、邻里之间的纠纷在内部难以调和必须诉诸官府之时,司法官员在审理案件时也多以和宗睦邻为依归,强调和睦的重要性。此外,乡规民约、家法族规等基层社会规范也是强调营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个人必须先修身立德,同时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劝勉。作为中国历史上成文最早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乡规民约,北宋时期《吕氏乡约》的核心内容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这四个方面均是从民众个体自身出发,修身立德,进而推己及人,以礼相交,互相扶助,以达致和睦乡邻的目的。

人与自然之间通过“致中和”塑造和美关系。中华文明认为“中”“和”是天地自然的根本运行规则,《礼记·中庸》记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华法治文明遵循天地运行规律,制刑罚以惩处奸邪,施仁政以爱民富民,“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曜杀戮也;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中华法治文明强调“致中和”,构建和美关系。

中华法治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为典型的是在刑事司法领域确立了秋冬行刑制度,在民事司法领域确立“务限法”。就秋冬行刑而言,古人认为一年四季与阴阳、德刑相连,其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因此,汉初统治者将秦朝的“四时行刑”视为虐政、暴政,萧何根据《月令》的规定,顺应天道阴阳,改为“季秋论囚,俱避立春之月”。至迟到唐朝时期,律典中已明确规定立春后、秋分前不决死刑,否则处“徒一年”的刑罚处罚,这都是强调人的行为不得违背自然规律。

国与国之间恪守“王者无外”发展和平关系。崇尚和平、反对战争是中华法治文明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为“王者无外”,天下各国皆平等,在对外关系方面深刻阐释了慎战止兵的思想。《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司马法·仁本》更是明确指出:“国虽大,好战必亡。”明太祖朱元璋亦认为:“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在“王者无外”思想指导下,中华文明主张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加强文明沟通,通过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传统中国的大部分朝代还倡导与其他国家交通成和,加强贸易往来。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发展与繁荣都是传统中国对外关系的代表。

交通成和、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对外关系的主流,由此,外国人不断涌入中国,涉外法治也成为中华法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时期,开放包容,有“万国拜含元”“万国趋河洛”的盛况,长安、洛阳之中,外国人络绎不绝。对于外国人,唐朝给予比较优厚的待遇,并有专门法令,“化外人归朝者,所在州镇给衣食,具状送省奏闻。化外人于宽乡附贯安置”。外国人增多之后,涉外矛盾纠纷不免产生,唐朝律法对此作了明确规制:“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在保障主权的同时,充分尊重了他国他域的习俗与法律,体现了“和而不同”“以他平他谓之和”,从而实现和平共处共赢。及至明朝,这一规定发展为“化外人有犯”专条,即“凡化外人犯罪者,并依律拟断”。与唐律相比,明律规定坚持了属地管辖原则,但它恰恰体现了中华法治文明的和平性。

中华法治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倡导和平、和睦、和谐,主张共存、共进、共荣。人与人之间交往时,以义务为本位,要“亲仁善邻”,克己复礼,推己及人,互帮互助,共建和谐关系。人与自然之间,也要“致中和”,遵循天地运行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和美。国与国之间,也要遵循“王者无外”理念,和平共处,反对战争,倡导交通成和,加强贸易往来。中华法治文明的和平性,既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营造中华文明和平发展环境的重要保障。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法治文明和平性的重要意涵,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潘萍,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河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社科基金“家事诉讼法律适用的宋代实践与当代价值研究”〈21FXC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THE END
1.《中国法学》2024年第6期《中国法学》内容提要法治文明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实践中,基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而形成的特殊文明形态。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历史为镜、以文明为观,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等维度证成了法治文明概念,它考察了世界法治文明和中华法治文明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在现代化、全球化、数字化背景下创新法治文明的路径方法,http://www.fxcxw.org.cn/dyna/content.php?id=27704
2.文明和谐法治24个大字包括什么“文明、和谐、法治”24个大字包括富强、民义、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https://edu.iask.sina.com.cn/jy/37uKnLaSVGN.html
3.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公民法治意识形成和不断增强的重要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习近平法治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又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在理论上有许多重大突破、重大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0542262245483549&wfr=spider&for=pc
4.深刻理解中华法治文明的精神内涵2024年第13期以中华法系为标志的中华法治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202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https://www.qunzh.com/qzxlk/qz/2024/202413/202407/t20240710_106783.html
5.法治与文明(通用6篇)其次, 成熟且合格的理性公民数量的提升会增添社会的和谐因子和增加法治社会的文明程度。 根据逻辑的演进, 历史的推进在带来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会因环境的变换带来部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促使人们紧张和焦虑, 从而在作用于个体的行为选择,为和谐社会的建构带来一些隐患与不安。而理性公民的增加意味着消除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4dlo1nl.html
6.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 )的重大问题。 A.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B.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C.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D.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https://m.gx.huatu.com/2022/0615/1801434.html
7.2014年文明单位学习测验参考题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https://www.hngh.org/portal/article/index/id/8066/cid/26.html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其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小明同学将其中的“文明”、“和谐”、“法治”、“诚信”的文字分http://www.1010jiajiao.com/czsx/shiti_id_91bc2bd663335679c29bed29fd1df723
9.宣传栏争创文明城市共建美丽家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宣传栏争创文明城市共建美丽家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 支持定制 免费设计 海量素材 可开发票 快递包邮 破损包赔 款号: GD1413 场景: 绿化带 工艺: 不锈钢等金属 行业: 政府 风格: 简约 主题: 文明 平台交易 安全可靠 如果需要平台交易,请联系客服发链接。 联系我们获取出厂价 电话/微信:134179http://www.juren2007.cn/c/show.aspx?cid=8194
10.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阅读提示】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http://www.licp.cas.cn/dqyd/tzgg/201404/t20140408_4087173.html
11.[福建卫视新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福建卫视新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源: 央视网 2014年04月04日 19:45 内容简介 新闻栏目推荐 新闻联播 焦点访谈 新闻直播间 新闻1+1 朝闻天下 CCTV-1综合 CCTV-2财经 CCTV-3综艺 CCTV-4中文国际 CCTV-5体育 CCTV-5+https://news.cctv.com/2014/04/04/VIDE1396611841269607.shtml
12.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49211687/